傅作仁(1935— )满族。黑龙江海伦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1950年开始,从事民族民间剪纸抢救、收藏、研究、整理、创作,并组织辅导教学活动。中国美协会员、民协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剪纸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民协剪纸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黑龙江省美协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黑龙江)剪纸艺术节组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多年来,他与夫人董振凡合作创作了以反映各族人民热爱祖国,高歌北大荒巨变、黑土风情、农民幸福生活和重大革命题材作品。首创将古老的中国北方皮影艺术搬上展示大堂,并荣获国际金奖。1960年开始,《祖国颂》等剪纸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发表,新华社发稿,轰动国内外;先后有42件作品去58个国家展出。1965年《北国风光》装饰人民大会堂;1969年《东方红史诗》周总理选赠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1987年进京举办世家作品展。1990年起编有《傅作仁满族剪纸》、《中国风俗剪纸》、《中国剪纸艺术家作品集》等大型套书73本。首获省工艺美术大师、文艺创作优秀群体海伦剪纸带头人,以及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新中国剪纸艺术家、杰出工艺美术家、民族杰出美术家、中华世纪风采人物等称号。2006年,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认定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半个多世纪的痴迷与拼搏,铸就了傅作仁无悔的艺术人生。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强劲足音,这个满族剪纸世家的艺术霞彩显得是那样的煊烂、烜烈。
傅作仁在当代剪纸创作中的贡献
李人毅
傅作仁先生是根植于黑土白雪文脉的剪纸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剪纸领域的丰硕成果是建树在雄厚的美术创作实力基础上的。在专攻剪纸之前,他就有年画,中国画和版画作品面世,在人民画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可以说他如果从哪个领域突破都会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一个艺术家的发展靠的是综合素质使然,一项事业的成功靠的是雄厚的社会基础。傅作仁的艺术大师之路,一靠民间文化底蕴的渊远流长,更靠海伦县群众性的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进而涌现出向他那样的负载着历史使命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
傅作仁先生在从艺之路上,深知一项事业光靠个人的孤军奋战难成氛围,必须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所以影响和带动大家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他的动力和使命。当他自五十年代开始面向生活搞表现黑土地农村新面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剪纸创作时,就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各种方式团结、号召、鼓励、扶持了很多人成为剪纸的爱好者,进而推进提升了一大批群众剪纸作者成为创作骨干,形成了以海伦县为主要核心的创作队伍,涌现出许多标识时代的作品。在海伦和黑龙江的剪纸队伍形成和发展中,傅作仁先生总是不断地在开展群众性活动的同时,把自己的剪纸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度,使他始终处于领军位置。
傅作仁扶持后学和团结同道进行艺术创新的往事,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许许多多剪纸作者都精心保留着他的一封封来信,如果统计起来能够有多部长篇小说的文字数量了。我就是诸多得益于先生赐教的作者之一,我在读初中时在向报社投稿中结识傅作仁先生的,短短三年间,使我的主题性创作从构图到造型以及装饰效果得到很大提高,作品还被选出国展出,到一九六五年,我多次被先生提名参加县里的剪纸培训班创作,到一九六七年我已成为全县的创作骨干了。其实在艺术之路上被傅作仁导引走正第一步的有很多人,大家都以傅先生为楷模,学习着、创作着,用艺术成果标识时代,构成黑土地剪纸的强大后劲。
北大荒新曲之五谷丰登1960年
在扩大剪纸影响、提升剪纸艺术地位、巩固学术成果上,光靠个人努力奋斗是不够的。傅作仁总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的条件,及时抓住上级领导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时机,用工作成果来争取领导上的重视。记得我们在参加海伦剪纸创作班时,开班前县委领导讲话,宣传部长动员,结束时县委领导还与我们创作骨干合影留念。傅作仁还动员宣传部领导与他合作了《祖国颂》,大大提升了剪纸作品的影响力。
傅作仁先生以弘扬民间艺术为使命,在扩展中打造艺术群体,下大力气抓群众性的剪纸创作中倾注了大量精力,成为他的艺术人生的主要成果。为此,进行探讨性研究是很必要的。纵观先生的艺术实践,大体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依托《海伦日报》,扩大剪纸艺术的影响,在组织创作作品的同时培养和发现后起之秀,不断充实创作骨干队伍。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上期,是傅先生艺术创作的旺盛阶段,他当时供职于《海伦日报》任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那时的有关领导也重视剪纸创作,傅先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采编中经常发表剪纸作品,尤其是随着农村春种秋收季节劳动变化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剪纸主题画创作,及时配合版面宣传刊登。大大促进了剪纸主题性创作的开展,使古老剪纸走进新生活和反映新生活中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记得我的创作中就有夏日的《田间读报》、秋天的《保卫丰收》、冬季的《上学路上》,还有春季的《补苗去》。当时参与创作的作者很多,遍及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学生等各个阶层。大家积极创作,争着投稿,使海伦日报成为海伦剪纸的发展壮大的艺术摇蓝,也涌现出如《灌溉》、《红色种子》等剪纸精品,从普及和提高双赢中使海伦剪纸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他除了鼓励老作者进行剪纸创作外,在来稿中一经发现新作者就不断关照提携,很多作者人生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在《海伦日报》上发表的。有了报刊平台,大家热情高涨,投稿队伍不断扩大。在群众性创作中,海伦剪纸在全国的大型报刊上不断发表,得到省县领导的普遍重视,经常由县文化馆主办创作班,傅作仁成为主要召集人的学术领头人,每次办班都有新作品问世,也使报纸的宣传丰富了内容,通过《海伦日报》介绍了剪纸,扩大影响,傅作仁先生顺应时代拓展了艺术追求。
北国风光选幅1960
二、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对剪纸作品进行汇拢整理,并组织了重大历史题材大型创作,继续推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在海伦日报停刊后,傅先生调入县文化馆工作,那时是文革的中期,他带着初期被批斗的精神创伤,继续为海伦的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和出精品力作而操持着。继大型剪纸《东方红》获成功后,海伦又以群体创作的形式进行了为党的“九大”献礼的创作,具体负责是县武装部和文化馆,傅先生又一次成为学术代头人。他当时团结一切力量,冲破阻力汇集创作队伍,开展了海伦剪纸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团结创作。他作为主创人员,在使剪纸艺术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同时,让古老的剪纸提升高度,进入了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当这组以《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为题材的大型剪纸以表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内容上送北京时,也展现了古老民间艺术的历史性辉煌。
傅作仁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还对海伦剪纸作品、作者都进行了登记造册,还在他主编的海伦美术上发表了大量的剪纸作品,直到他离开文化馆仍牵挂着这些作品的保存和作者发展。
三、在海伦科协工作中,以科普为纲领,组织领导,影响剪纸作者创作一大批科普题材作品,深化和拓宽了剪纸的艺术领域。
由于科普题材广泛,这阶段傅先生在组织创作中,题材发掘深,涉猎面广,尤其是历史文化和历代名人都用剪纸艺术做以重新再现,出现很多剪纸佳作,而海伦科协也一度成为海伦剪纸的又一领导机构。随着剪纸作品内容更新,一大批知识人才进入了剪纸队伍,其中大中院校教师和学生成为新的作者。由于科普题材拓展了艺术家的视野,在形式上也到了创新傅作仁先生带头创作了一批套色剪纸,丰富了艺术形式的同时,促进了剪纸作品的多样化。傅先生因势力导地利用画展,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使剪纸艺术在改革开放年代出现了新的繁荣气象。
北国风光选幅1960
四、利用剪纸研究学会总结新中国剪纸艺术的学术成果,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创作队伍也从黑龙江辐射到全国各地,使剪纸在世纪之交走向更繁荣时期。
以发展剪纸事业为崇高使命的傅作仁先生退休后更忙了,他担负的黑龙江剪纸研究会的主要领导工作,站在在这个平台上的傅先生不辱使命,多年来他团结艺术家,汇聚艺术成果,总结整理创作经验,进而使多年的艺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高度,进入学术层面上来驻足艺术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傅先生深知,一些剪纸艺术家在新时期的提高,要用知识与理论充实,而总结自己创作经验,结集出版画集是很重要的,在他倡导下,一套由七十多位剪纸艺术家个人画集组成的剪纸集出版了,在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期间,傅先生对民间剪纸,传统中的影人进行了开发和创新,同时也使默默一生在民间老剪纸艺人走向了社会,他在展览中推出老艺人的作品,在年会上给老艺人披红戴花,授予称号,使剪纸艺术新人辈出中,找到了传统根脉,让民间剪纸走上在继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剪纸学会这一民间组织,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由于傅作仁先生的多方努力,这些年来一直起到凝聚、团结、发展的作用。
要说傅作仁先生开启了以剪纸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先河的话,那么,以他的不懈的努力,在半个多世纪中的发展剪纸艺术创作队伍,培养、呵护和扶持艺术人才,使剪纸艺术影响不断扩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而殚尽竭力,更是口碑立传,情缘深厚,誉满画坛。
傅作仁先生倾力奉献,在发展剪纸事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2009、8、2•已丑七月初七于北京
北国风貌3
北国风貌4
祖国颂选幅1959年
北国风貌5
东方红史诗之欢庆解放1965年
东方红史诗之欢庆解放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