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术馆外景
21世纪被看作是私人博物馆的世纪。在我国,民间收藏也渐渐从“地下”转入“地上”,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私人博物馆、美术馆也真正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前者重在“藏古”,而后者意在“纳今”,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艺术之声”,却也有如琴瑟相合般在同一个时代里相映成辉。
观复博物
私人博物馆中的“观复”模式
由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从1996年获政府批准成立到1997年正式建成开放,再到如今的北京、杭州、厦门三地并驾齐驱,可以说,观复博物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已然开创了一个属于民间收藏的传奇。
马未都在业界有着多重的身份,除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这一身份之外,还是知名收藏家、文物古董鉴定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超级畅销的作家。如此众多的名衔集于一身,也让如今的马未都不再只为个人的艺术收藏而忙碌,转而成为了收藏圈子里的“全民讲师”。
属于马未都的光环在不断地累积着,而相应的,与之息息相关的观复博物馆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抛开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头衔不谈,在近20年的发展中,观复博物馆从建馆之初的400平米展厅发展到如今的北京、杭州、厦门三地建馆,并在管理层面于2004年成功转型为理事会制,而理事会成员也从改制之初的15人发展到目前的100余人。这些都是属于观复博物馆的成长经历,而这样的发展履历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内私人博物馆树立旗帜和供人学习的榜样。
私人兴建博物馆的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艺术品的私人收藏、企业收藏甚至是民间收藏都已然有了建立属于自己的“博物馆”的想法,甚至也都期望着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马未都”和下一个“观复博物馆”。但建馆容易经营难,能够真正做到自负盈亏且盈亏均衡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如观复博物馆这样有着强大品牌效应的私人博物馆,也只是在近几年才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据马未都自己介绍,观复博物馆真正实现盈亏平衡是在2008年以后。而有意思的是,马未都也正是在那一年,凭借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之后,才被公众所熟知。时间上的如此巧合也难免不让人对于私人博物馆行业中的“观复”模式能否推而广之产生了疑问。
显然,“观复”模式的出现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时间的积累固然重要,但马未都的个人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观复博物馆的品牌创立加分许多。如此一来,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似乎也削弱了其对于行业发展所能起到的参照价值。
观复博物馆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相应的“观复”模式也就从原来的可模仿变成了仅供参考,这对于正在兴起的私人博物馆建馆热潮而言,也无异于用现实再次敲响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警钟。
私人美术馆正在成为新的艺术浪潮
2012年前后是国内私人美术馆兴建热潮的又一个起点,而在此之前,有着私人美术馆性质的艺术机构则大多仅有美术馆之名,而少有其实。
2002年由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创建的今日美术馆算是在发展初期即能够真正做到名副其实的私人美术馆。创办至今已历10余载的今日美术馆在国内私人美术馆领域有着如同观复博物馆一样的声望和地位,而这一地位和声望即便是在面对如龙美术馆这样的强力新军的挑战时仍旧未有丝毫的改变。只不过,如今的今日美术馆已然将重心放到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推广上,那么相应的,其在馆藏作品的收藏层面上比之以龙美术馆为代表的新兴私人美术馆要弱上许多。
龙美术馆作为新一轮私人美术馆建馆热潮的直接发起者和推动者,其馆藏作品均来自刘益谦、王薇夫妇的个人收藏,内含从古至今,且馆藏件件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习惯了从拍卖场中买东西的刘益谦夫妇一直都有着“拍场封面杀手”的称号,在最初介入艺术品收藏的时候,由于两人对于艺术品均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挑选,索性就以拍卖公司推出的图录为参考,先从封面作品开始买起,继而选择应价者最多的拍品。正因如此,两人也就有了如此封号。
如今的刘益谦已经完成了从过去的对艺术品不了解到半个专家的华丽转变,以至于经常能够在各种高端艺术论坛中看到他登台宣讲的身影。在前不久为庆祝《功甫帖》、“明 成化斗彩鸡缸杯”以及“明 永乐唐卡”正式成为龙美术馆(西岸馆)馆藏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中,刘益谦也再次将专家的身份一演到底,四处游学讲座,大有将“任性哥”的光辉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之势。
在新一轮私人美术馆的兴建热潮中,所表现出的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而这也恰恰正是当前甚至是未来私人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其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集群式生长。在这一次的私人美术馆建馆热潮当中,上海成为了新的目标城市,包括龙美术馆、耀美术馆、昊美术馆、喜马拉雅美术馆在内的十余家私人美术馆在上海聚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中性的存在方式彼此依存共生。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城市的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集体行为对于尚处新生中的私人美术馆而言,无疑具备保护性质;第二,由私人收藏或者企业收藏转为美术馆收藏,保证了美术馆在建立之初即具备收藏、展示、推广以及艺术教育的基本职能,为美术馆的后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创办者均有着雄厚的资金储备,且仍旧在进行着艺术品的收藏行为。资金链条的健康存在是美术馆长久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持续且旺盛的收藏行为将会令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不断得到补充,进而回馈于美术馆的品牌价值建设;第四点,则是对于美术馆的场馆设计而言。新一批的私人美术馆大多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参与场馆的建造,场馆的科学性以及科技性层面要远超早期私人美术馆。同时,场馆内的诸项设施也更为完备,藏品的展示与保存也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显然,有着如此之多优点的私人美术馆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牵引着艺术的生态链条,改变着艺术的收藏观念。
建馆浪潮缘何而起
在进入21世纪后的最初十年里,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完成了从小众圈子里的精英收藏到大众可接受的消费性收藏的转变,这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财富拥有人群的增多,为艺术品提供了新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在2005—2008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迎来了其首轮交易高峰。中国当代艺术在此时的横空出世,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艺术品的投资性有了全新的认知。
由收藏介入到投资是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由投资转入到收藏则是目前大多数私人博物馆与私人美术馆创建者的初衷。而随着艺术品购买数量的增加以及原有领域财富的积累,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逐渐被艺术品本身的魅力所取代,这就类似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所说的,“拿艺术品当投资项目是我很早以前会做的,现在我买艺术品,完全是为了满足欣赏的欲望。”
对于私人博物馆与私人美术馆的建馆热潮,曾有观点认为,“这就是地产商在用艺术品圈地”。即便是龙美术馆这样的项目,在最初也没少被如此猜疑过。确实,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兴盛或者私人美术馆建馆热潮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市场投机性存在。在目前公认的三大投资领域当中,艺术品是唯一一个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投资项目,其他如股票、房地产,在最近几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这无疑为艺术品交易市场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发展环境。
不管私人建馆热潮的出现是基于风险的规避还是市场的投机,都改变不了一个已成定局的事实,那就是,让大众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可以不再受一时一地之限制,让艺术变得更接近于生活,让走进美术馆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你能想到的,更能看到令你意想不到的艺术作品,这就是私人博物馆以及私人美术馆所拥有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