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喜爱的花木通常是将其作为人格的参照,用以修正自己的品行。梅、兰、竹、菊都是如此。菖蒲也不例外,它偏爱清幽的环境,多长在清水边的石缝间,是多年生草本,耐寒、四季常绿,因此其品性被归结为“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四句,又因菖蒲不开花,叶片虽独有香气,却只有在修剪或是碾碎时才能闻到,低调、不炫耀,被当作是“隐”的象征。
可能是为了体现这种重要性,古人将农历四月十四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菖蒲不同于一般的草木,一岁一枯荣,它可以历冬不死,蒲寿千年。对于菖蒲的种植,金农写过诗说‘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赞菖蒲虽柔但韧,生意顽强,托意深远。并将书斋起名“九节菖蒲馆”,笔下的菖蒲古拙苍茂,别有意趣。
匡时2017春拍 “ 澄道——古代绘画夜场”
金农 《菖蒲图》
绢本立轴
备注:旧藏者潘正炜,字季彤,号榆庭、听帆楼主人。广东番禺人。清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之一,收藏之巨,富甲一方。有《听帆楼集帖》、《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续刻书画记》等行世。
尺寸:31.5×46.5cm
这件《菖蒲图》仅以淡墨描绘,似无烟火气味却又格外清新可人,三盆菖蒲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在画家笔下于布局造型间透发出别致的情调,植物之上的题诗又进一步增加了画面的意境。这幅菖蒲虽构图疏朗,造型朴拙,但仍具诗、书、画、印为一体,是典型的文人画特征。正是这种特定的形式,全面而又独特地反映了金农在诗词、书画、金石方面的修为。
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
曾享尧年千万寿,一生绿发无秋霜。
稽留山民画并题。
金农晚年寄居佛舍,以超然出尘的心境观察世间万物,明心见性,独具慧眼,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体味人间百态。画上题诗“石女嫁得蒲家郎,朝朝饮水还休粮。曾享尧年千万寿,一生绿发无秋霜”便是金农此种心境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