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文化公司专门忽悠市民打着免费赠送银币、邮票等纪念品为幌子,实则在卖自己的所谓收藏价值极高的产品,而当投资者买回来后才感觉到买时容易卖时难。随后还有拍卖公司打电话说是价值不菲的藏品。趁你高兴之时,说愿意帮你到北京等大的拍卖行去拍卖,并收取一定的佣金,这种“连环套”的公司让很多不明其中的投资者被骗。究其原因,这种公司就是看准了继理财产品、房地产、股票之后,钱币收藏成为市民较为青睐的一种投资方式。马上过春节了,准备投资的市民对于不实用或者认不清的产品,不要被公司的“亲情”忽悠。
电话里来了免费送
“喂,你好,你是某某的机主吗?我们公司抽奖抽到你这个号段,现在免费赠送你一块价值300元的纪念银币。”相信很多市民都会接到过这样的电话,接到电话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张家口来石家庄打工的唐先生就很高兴,他在一家咖啡厅做调音师,月收入不是很多,但是一个人生活的也很悠哉。
去年5月份,他接到免费送银币的电话后,心想反正不用自己掏什么钱就能领一块价值300元的银币,很划算,便向单位请假去了位于方北一家商务写字楼的某文化传播公司。公司的工作人员见到了唐先生高兴地向他祝贺,并邀请坐下来聊聊。期间,工作人员开始向唐先生极力推荐一套纪念币,并介绍说这套纪念币全国发行数量有限,升值空间很大,对于有点闲钱的人很适合收藏投资。
一套纪念币价值三千多元,放上一年稳赚一倍以上,唐先生听的心动了。本来是免费领取纪念银币的他,回来的路上手里多了一套价值三千多元的纪念币。
市场价格不到一半
唐先生回到家中,将这套纪念币小心地珍藏起来,这必经是他第一次收藏。半年之后,他无意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买了一套很多有升值空间的纪念币,朋友也来了兴趣,非要他拿出来找专家鉴定鉴定。于是二人来到河北古玩城的钱币专业委员会,找到一位专家鉴定后给出市场价值最多一千元的定价。唐先生听到后蒙了,在买的时候,对方明明说价值三千多元,一年之后肯定上涨一倍还多。
专家告诉唐先生:“买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承诺说随时可以回购,也可定期回购,利率特别高。这都是骗子公司抓住了没有收藏经验者购买收藏币的心理。如果说不回购,升值空间不大,就没有了吸引力,谁还会心甘情愿地掏钱买他们的东西。”
在访问中,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赠送的礼品(实际价值就几元钱)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投资者不好意思拒绝,而真正打破他们心理防线的还是公司做出的承诺。
公司回购 没门
无独有偶,家住高柱小区的赵阿姨退休在家。她清晰记得两年前,一个小女孩打电话说来店里就可免费领取一套即将退市的纪念币。赵阿姨当时也犹豫过,但一想我一个退休的老太太有什么好骗的,就去钱币公司领取奖品,服务员很热情地左一个阿姨,右一个阿姨向其推荐种种收藏币,叫的赵阿姨心理放松了警惕。最后感觉实在过意不去,便掏了一千多元买了一套马年的纪念币。
后来,赵阿姨想到公司兑现自己所收藏的马年纪念币,得到公司的答复是,现在公司资金困难,等三个月后再说。如此几番,赵阿姨跑的很烦了,正准备到有关部门去投诉,结果公司关门跑了。
记者在才采访中发现,实际上,公司承诺对卖出的收藏币进行回购,只不过是为投资者在空中画了一个大饼而已。公司一旦将产品卖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初的公司回购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拍卖公司”承诺拍出高价
唐先生在三个月前接到一个电话,服务员说:“听说你手里有一套纪念币,我们是某某拍卖公司,可以帮助将藏品成功拍卖。”唐先生正想着怎么才能将这套纪念币出手,拿着纪念币来到拍卖公司。
一位自称钱币专家的年轻女士为唐先生的纪念币把关后,惊讶地说:“先生,你这套纪念币价值不菲啊,我们上个月在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也是同样的纪念币拍出38万的成交记录。”唐先生听到后心里立刻就乐开了花,自己每个月两千多元的收入,如果能拍到38万元,那可是一夜暴富啊。
唐先生忙问怎么才能到北京进行拍卖?女士说得先和公司签订一个合同,然后将作品拍成照片,拿着照片到拍卖会进行拍卖,并说这样品相好的纪念币适合走精品拍卖。唐先生此时心里早已被一夜暴富冲昏了头脑,忙说你就看着办吧。对方拿出合同让唐先生阅读后签名,唐先生并没有仔细看就签订了合同。签订好合同后,女士让唐先生交一万元的佣金,并说这都是在合同里说好的。此时唐先生意识到上当,但是已经签订了合同,没有办法为三千多元的一套纪念币交了一万元的佣金。
投诉遭遇维权难
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拍卖公司没有任何消息,唐先生每次打电话,拍卖公司说拍卖会举行了,但是没有人对这套纪念币感兴趣。拿出当初定的有合同,唐先生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可是合同上明明写着帮助拍卖,但是没有说保证拍卖成功,这就为拍卖公司披上了一层奈何不了的外衣。
有关业内人士介绍,这样的拍卖公司其实就是一个骗钱的公司,先是将收藏者手中本来不是值钱的收藏品,说成价值连城,而后忽悠收藏者说可以拿到拍卖会上肯定拍出高价。此时,很多收藏者为手中的“宝贝”而欣喜若狂,进而放松了警惕。
所谓的拍卖公司人员进而要和收藏者签订合同,一个圈套一个圈套地引诱收藏者,一旦签订合同,就会被套。而真正将藏品拿到拍卖会上,只有鬼知道。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流动率很大,“每隔两三个月就换个负责人,下面的人换得更快。”在唐先生看来,公司这样做一是为了拉拢新的投资者,二是出了问题能够解脱,可以推到以前人的头上。
有关监管部门的共组人员说:“由于其拍卖公司有正常的手续和相关资质,所以在法律上不算骗人,达官司也不会赢。遇到这种情况,先留意公司有没有拍卖两字,如果没有就是没有资质的拍卖公司。我过拍卖法里规定:拍卖企业必须有拍卖两字;二是送拍时留意是否收取前期费用,一般提前收费的都不是正规的拍卖公司,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文/本报记者李宏彬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