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斯雕塑花园
瑞典 米勒斯雕塑花园
我帮诚品书店写的第一篇文案《阅读者的群像》,里面有一句:“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这是因为我看了电影《罗丹的情人》,影片中罗丹亲吻着情人卡蜜儿的背部为其塑像时的那种深情款款,仿佛是他第一次亲吻女人般虔诚,所以在旅行时我特别喜欢看雕塑,看这些伟大的雕塑家怎么把石头里的灵魂与身体释放出来。
瑞典非常知名的雕塑大师卡尔·米勒斯(1875─1955),曾在巴黎担任过罗丹的助手,擅长制作公共性雕塑艺术尤其是喷泉雕塑。自从他在1925年得到巴黎世界博览会的雕塑大奖后就声名鹊起。
1955年瑞典政府将卡尔·米勒斯的雕塑作品《彩虹》,树立在斯德哥尔摩港口的入口处,以纪念这位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杰出艺术家,而他的其他作品亦被世界许多国家收藏,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也出资收藏了他的代表作《人与飞马》(Man and Pegasus)及《天之骄子》(The Hand of God),其中《人与飞马》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用来申办2004年奥运会的标志。
卡尔·米勒斯在梦中得到灵感的作品《天之骄子》(又名《上帝之手》),以一只巨手的两指托起了一个高达十英尺的男人,象征着如父般的上帝对着这年轻人说:认清这个世界,生活便有了意义。这雕塑是为了高置在室外而作,就是希望借助纯净天空的背景,凸显出它剪影的效果。
这次我们来到了卡尔·米勒斯与他的肖像画家妻子奥尔加·格瑞妮(Olga Granner)在斯德哥尔摩东郊外利丁厄(Lidingo)上的工作室:偌大的庭院、水池空间、景观湖畔……随环境的变化摆设着卡尔·米勒斯大型奇想的精彩作品,栩栩如生地复制着他如梦般的奇幻世界。
卡尔·米勒斯的雕刻灵感来自西方古典雕像、中世纪民俗雕刻、东方绘画、圣经神话寓言、舞蹈、运动以及他自己的幻想梦境,有时他会到巴黎动物园仔细观察动物的构造和习性,创造出一批又一批极有想象力却也很真实鲜活的动物雕刻作品──他如何“看到”现实世界中肉眼看不到的神奇物相?而且还能栩栩如生地打造出来?如果我们能在这工作室里揣摩出来,就可以找到我们的创意如何从心由脑透过手来实践与完成的方法。久恒辰博说:“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去观赏真品,实物中有虚拟世界里不存在的感动,有触动心灵的部分。少有接触实物经验的小孩,日后将成为感动浅薄的大人。”也就是说,增加接触真实艺术品的手触质感与视听经验,会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敏锐。
每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都是用功的,他们有天赋之眼,但也有一双勤练的手,这就需要很认真的学习精神。卡尔·米勒斯经常到巴黎卢浮宫观察前人的雕塑作品,把古埃及、古希腊雕刻的形式与线条深深地记在脑海里,让他往后在创造关于人物的雕刻时有了动态自由的灵感。
卡尔·米勒斯完成于1936年的《俄尔普斯》
这组放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前的铸铜作品,就是卡尔·米勒斯完成于1936年的《俄尔普斯》。高于众人的俄尔普斯演奏着七弦琴,下方的八个人围在周边。卡尔·米勒斯在这时期就表现出人克服重力开始漂浮的企图。
“翅膀”这个元素经常出现在卡尔·米勒斯的作品里。现在这些雕刻都浮在斯德哥尔摩的天空中,展现着各种姿态活泼的律动感。
在一次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卡尔·米勒斯表示:如果他还有来生,他希望变成一片睡莲漂浮在家乡乌普兰德的湖面上。这也可以理解卡尔·米勒斯为何选在面向Blidog的水岸,成立他的雕刻工作室了。
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
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
书店与图书馆的空间,深深影响了看书的氛围。在我这几年的旅行当中,让我最惊艳的就是建筑师Gunnar Asplund在一趟美国之旅后的作品—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Stockholm City Library),因为它打破了我对“市立图书馆”的刻板印象。我推开大门,就得先拉开一对金身男女门把,他们被进出图书馆的人分分合合无数次,每一个人都可以投射自己当时的心情在上面,无论进或出图书馆都已经开始有了故事性。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的外观,像是竞技场的弧形,里面人与书智慧交锋,外面则是草地、湖水、情人、阳光、树荫……和平一片。在这里可以放大音量地谈天谈地谈拜伦,特别是图书馆外的清澈小湖,让人多了走进大自然里思考的自由。
宛如竞技场观众台的图书馆
这座挑高三个楼层、宛如竞技场观众台的图书馆,也影响了台湾诚品书店台中中友店的设计。圆形挑空的图书馆有个好处,就是书与人一目了然,所有的分门别类无所遁形,这也是建筑师的企图:建造一庭壮观的智慧庙宇。借用古埃及建筑形式和装饰,在1928年把书的殿堂盖起来─如神殿般挑空、天上采光、有廊有柱,只是廊柱上以灯光取代火把,可以在晚上照亮三个楼层的书本圣殿……图书馆宛如圆形的立体大书架,人变小了,在层层书海中努力地攀爬穿梭,刚在门口遇见的长发蓝裙女孩正在三楼翻阅小说,我在一楼就看得清楚,不必尾随跟踪。
圆形图书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所有的书都环绕着自己,比分层分楼的图书馆还一目了然,加上圆罩天顶采光,书上看不懂的部分可以仰望找天启,光线就是最好的指路标志。神殿般的置书空间,让人对书的作者彻底心悦诚服,礼敬知识、智能、真理一如礼拜敬畏神。这次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之旅,让我日后在写虚拟的“诚品网络书店”或是当时还没动工的“广东汕头大学图书馆”的文案时,有了假想的视觉画面。
芬兰的岩石教堂
芬兰 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除了参加北欧建筑艺术之旅外,后来我又参加了北欧峡湾之旅,以弥补上次没看到的峡湾自然风光,但这两次到芬兰赫尔辛基市时都去了相同的地方——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这是建筑师Timo与Tuomo Suomalainen兄弟以一年的时间,将当地一大块岩石敲空,把弄下来的碎石堆砌成五至九米高的教堂外墙,所以从外面看起来以为是一堆石丘,等到进去了才发现别有洞天。
外墙是原山岩块及碎落石共砌而成,屋顶则是直径二十四米的圆形大铜盖,在石墙与铜顶间则是由上百支钢条支撑着,像是飞碟即将降落到地面的强烈光线,而阳光也真的透过钢条的缝隙、一百八十扇长条窗射进来形成:一道强光、一条黑影交错像琴键的特殊韵律效果。经过建筑师的设计巧思,祭坛的位置正好坐落在夏天日照的直射点上,让前来聆听福音的人们,可以目睹圣光在眼前显现神迹的不可思议。我非常佩服建筑师在教堂还没开始动工前,就能预想每个时间点光线进来的方向角度,这真是四度思维(三度空间加上第四度:时间)的建筑师。
走进岩石教堂的洞穴中心
在洞穴中,被数以万计的石块围起来,听石、音、天、籁,可以唤起非常原始原音的感动。走进教堂的洞穴中心,很有安全感地找个位子,舞台上小朋友们练唱诗歌,石头缝中的管风琴完美合音……经过凹凸不平的石头漫射,再由铜制天顶吸音一气,所有的单音都成了环场的天籁立体声,只觉得全身都被石动的声波罩护着,耳朵成了圣音穿脑的接收器,我真的没听过这么撼动我心神的声音。此时正是晚上九点,太阳还像是台湾下午两三点的光线那样大剌剌地,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白夜音乐会。
教堂入口处的左方,石壁与石壁间形成一条仅容一人回身的小径,直达管风琴舞台区,沿径是壁面烛台,红色的烛油滴在尖锐的石面上,真是赎罪式的美!
走出教堂,岩块屋顶因高度不高所以容易攀爬,岩及岩之中冒出绿草的生机,仰望着一个十字架直立指天:铜制的十字架中心挖空,可以透出背景石头的质地,给人很现代感的祝福。原本由一块石头解构,却又因教堂而完美的组构,浑然天成地恢复为一块石头─创意就是能就地取材,将当地独特的材料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天人合一,所以岩石教堂不只是全球建筑师的朝圣地,也是每个到芬兰的观光客必来的国际观光景点。这是1969年完工,Timo与Tuomo Suomalainen兄弟赢得教堂设计竞赛的首奖作品,也是每位来礼拜者永生难忘的原始洞穴。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
我在参加北欧建筑艺术之旅时,一进到芬兰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我对“平面”空间的成见就被活生生地打破了。
在一个将近半年没有阳光的地方,建筑师用数学算出太阳出现的四月到九月之间,把房子盖在什么角度上,才能把最大量的极地光线引进室内,就像一个缺水的沙漠旅人,在绿洲前思索着,如何利用身上仅有的配备,带走最多量的水,这就是有限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
Kiasma的意思就是希腊文的“交换”,以有限的空间交换无限的艺术风景,这也是建筑师Steven Holl为这栋于1993年参赛,1998年完工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所命名的名字:用空间交换日光,用日光交换时光,用时光交换艺术,用这件艺术交换另一件艺术,用艺术交换人。后来人们称这座艺术博物馆为Kiasma,就是从代表感知和互换互动的“Chiasma”字而来的。
位于Mannerheimintie大道上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芬兰厅连成一线,成为贯穿全芬兰的文化主轴,是每个到芬兰的人必经的灵魂大道。在这个双曲线所盘绕的艺术博物馆空间中,参观的人宛如走在蛇腹中,可以在大量的艺术殿堂中任选一个角度把自己安放其上。你可以在这弯曲处望见另一弯曲处的作品,可以在这座艺术博物馆中任何一个平面、任何一个角度上看艺术、看托罗湖、看公园风景。走上馆内滑坡道,站在比芬兰英雄Marshall Mannerheim更高的位子,看更高处的风景视野、更高明的艺术观念─艺术在彼岸,你一直会有想走到对面,从这山望那山高的欲望。
馆内展出自1960年以来的现代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刻、舞蹈、装置、多媒体影片。我在《旅行创意学》书中曾提到:在进入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时,我被里面的艺术展品吸引了,正当我一件件仔细端详作品与简介时,只见随团的建筑师们散落各地在研究空间、动线、建材、采光……于是我以较快的速度看完绝大部分非常有概念的艺术作品后,就开始跟在建筑师们旁边,听他们诠释这座“没有正常一层一层的平面,只有如蛇腹般蜿蜒空间”的艺术博物馆,于是我也略懂得一个空间与外面的风景、阳光、风之间该如何互借互动等专业知识,这给我日后写建筑的文案、描述空间的游记甚至是自己家设计装潢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是参加一般旅行团或是自助行都无法有的“专业深度视野”。所以我强烈建议年轻时要多多参加“有主题的旅行”,就算与你目前专业无直接关系都无所谓,因为只要对你有“巨大刺激”,你就会长出新的创意神经元。
餐厅是方舟现代美术馆中景色最美的地方
餐厅像是一个救生舱,附在船身旁,随时有难可以连着餐桌餐盘一起逃逸。餐厅是方舟现代美术馆中景色最美、最秀色可餐的地方,也是少数大面开窗,望海望现实的出口。只是上餐效率不佳,从点菜到上菜时间再去逛一圈美术馆还有余。
绕到户外真是了无人烟,荒草遍野,远方可依稀见到海平面。云层很厚,配上方舟现代美术馆灰、黑、白的冷酷色调,宛如一艘搁浅在沙地上的船,延伸成世界边缘的冷酷异境,再过去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居住了。方舟现代美术馆是由一个当时才24岁的建筑系学生Soren Robert Lund,以方舟呼应河岸的奇想,打败了当时非常多知名的建筑师,成功赢得1998年竞图大赛的作品。但因建筑不易花了8年时间才完工,等到落成时,年轻气盛的建筑师已经中年了。
(本文图经授权摘自《旅行游记》;有删改;东方出版社;李欣频 著)
站在休斯敦大瀑布边唱歌的红衣女子
火车靠站欣赏水瀑音乐会:弗拉姆观光火车
在挪威海拔866米山峰上的弗拉姆观光火车,起点是米达尔(Myrdal),然后一路直降800米,全程20公里中有4/5的轨道坡度高达55度,像是云霄飞车俯冲的视野,终点站是奥蓝德峡湾(Aurlandsfjord)最内部的小镇─弗拉姆(Flam)。
火车沿途经过急瀑、冰河、雪山、深谷……地景变化高潮迭起,绝无冷场。在穿过巴克里隧道(Bakli)后,就看到这列火车行程中最令人惊叹、高93米的休斯大瀑布(Kjos Waterfall)。广播员请大家在此停留五分钟拍照,但因为水瀑太大,几乎每个人的眼镜与相机镜头都被溅湿了。没多久,突然听到清美的女歌声,原来一位红衣女子站在水瀑边唱歌,她宛如天籁的声音伴随着磅礴激烈的水声,很有立体声的效果。
弗拉姆观光火车的广播员
等我下了火车,就在出口买了这张红衣女子的专辑Huldra。Huldra这个词的典故是源自古挪威的一首民谣,讲的是森林中美丽金发精灵Huldra,她经常身披白纱把丑陋的背与尾巴藏起来,然后诱惑男子与她交欢。有的男子会在与她交欢中死去,如果有男子愿意娶她,她的尾巴就会消失,但他不能背叛她,否则Huldra就会变回丑样,让男子痛苦不已─当我知道了这故事之后,再听这张音乐专辑,以及看当时拍的大瀑布照片时就很有画面感,音乐有时高昂有时哀泣,能量一直加层不断……这现场的水瀑音乐会,虽然才短短的五分钟,却跟在火车上放音乐是不同的,临场感十足。许多观光客跟我一样,一下火车就急着抢买她的音乐专辑,带回家让她继续魔音穿脑,让我对她魔法般的歌声有了迷眩的想象。
这真是最好的“观光艺术营销”,如果在一座城市里,艺术比广告更无所不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随时看到诗、赏到画、听到歌剧、碰触到雕塑……这些艺术创作人有了知名度与收入,就能安心地继续创作,这就是整个社会的善循环。
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
丹麦 为艺术搁浅的船: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
真的有一座诺亚方舟,只是里面不装动物,不载食物,只载艺术。这是建在哥本哈根市南郊Ishji区,一处荒地连海的方舟现代美术馆(ARKEN),建筑师利用白卵石、白泥墙和灰黑金属组构出一条长达150米直墙、弧面、方盒空间形成的艺术轴(Art-axis),一种仿船舱底的狂野平面,让绘画、雕塑、装置在现代的船形空间中错落着。高壁无窗,人在里面像是在地下室,感觉很安全,很专心,完全不会受到外面环境天候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