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插图
自明代后期以来,各地书坊林立,除经史子集类、宗教题材图书之外,小说、戏曲、诗词类书籍大量刊行,书中配有插图成为一种时尚。当时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几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版画插图,有的书的插图还有不同版本之分。如《红楼梦》插图,有程伟元所作24幅,《王希廉评本红楼梦》插图46幅,改琦《红楼梦图咏》50幅等。以丹青之笔表现文学作品,是画家对文学作品经过再创作而呈现给观众的直观可视性作品,这种直观感受,以单纯的文学叙述,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也更加淋漓尽致,因此将小说入画,符合大众的要求和喜好,是明清小说成就突出的结果。形式有册页、卷、轴、横幅等,故事情节由单幅或多幅组成,《大观园图》即是此类绘画。
《大观园图》,纸本,设色,纵137cm,横362cm,是清无名氏画家根据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创作的绘画作品。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曹雪芹,祖上三代任江宁织造,早年生活奢华,后家道衰落,晚年贫病而死。《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贾府为元春省亲所建,园内或清堂茅舍,长廊曲洞,方厦圆亭,或堆天石为垣,编花为牖,布满奇山异石,奇花异草,有荼蘼架、木香榭、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除正殿外,还有几处风格迥异的建筑,名曰蘅芜苑(薛宝钗住)、满湘馆(林黛玉住)、稻香村(李纨住),豪华富丽,令身为皇妃的元春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大观园图》全图即以蘅芜苑、凸碧山庄、蓼凤轩、凹晶馆、牡丹亭五处不同形式的建筑为中心,穿插以红楼梦中几段脍炙人口的故事,细致地描绘出清代贵族家庭的豪华气势和闲雅生活,今结合小说《红楼梦》对图画内容进行复原考证。
《大观园图》的创作,无论在选题上,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凝聚了画家的良苦用心。全图绘制人物173人,除宝玉为男性外,皆是女子,有白发鬓鬓、面目慈祥的贾母,有满洒清秀的黛玉,还有俊俏秀美、大家闺秀的众位小姐。如宝玉,画家将他描绘成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穿着紫色箭袖,束一条红色长穗宫绦,外罩石青缎褂的形象。他在画面中共出现7次,和贾母吃螃蟹宴时,画家只画出宝玉端坐的背景,表现他在贾母面前的规矩和对贾母的敬畏;蔬芜院诗会时,宝玉坐在黛玉身侧,脸露钦佩之。周在观看探春等人垂钓时,因为心情不适,表情则郁闷忧愁。画中两次再现宝玉和黛玉二人并肩站立,或窃窃私语,或指点说笑,突出二人的亲密感情,画家借此表达了对宝玉、黛玉二人的喜爱和同情,宝玉每次出现,表情不一,画家忠实再现了书中的人物形象。而人物的绘制继承了传统的仕女画技法,工笔细致,线条流利,设色清雅,是一幅当之无愧的人物画。不仅如此,图中的楼台亭阁,上覆青色圆筒瓦,瓦面刻有纹饰,白玉石栏,雕刻着卷云纹,线条或笔直细劲,或转曲圆润,可谓界面工整。图中绘有参天古松,树林花草,生动自然,无不显示出画家的绘画功力。在布局上,画家将五处建筑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横面上主要以《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日为线,表现结海棠社、吃螃蟹宴、咏菊花诗的闲雅生活,并穿插了四美垂钓、湘云眠芍这一动一静的两个不同场景。在纵面上,以凹晶馆衔接,以《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为线,表现中秋赏月这一主题,用心独到,构思巧妙。全图点线结合,线面交错,动静相生,堪称人物画精品。
《大观园图》是195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于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范文斋书画店购买,据说这幅画是北京解放初期得自德胜门小市,原为小贩从附近某王府的废纸中收集来的。综观画面内容,画幅尺寸大小,此图应出自有钱的大户人家。关于《大观园图》的创作,作者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有程伟元一百二十回刻本,其中插图24幅,人物造型优美,突出了人物性格,如《林黛玉》一幅,翠竹几竿,人物娇弱,黛玉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八转引西清《桦叶述闻》说:“《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可见《红楼梦》已为大众喜爱。然后的嘉庆年间,《红楼梦》的影响与日俱增,“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人们不仅阅读,还出现画家根据《红楼梦》创作绘画作品,画家改传绘制画册《红楼梦图咏》,从题词年代最早的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推断,《红楼梦图咏》绘制应不晚于该年。王素画《黛玉葬花》《湘云眠芍》《海棠联社》《晴要补裘》等八条屏,说明这时的《红楼梦》已广泛在民间流行。因此《大观园图》的创作应该是在嘉庆以后,是清代中晚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