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雕塑,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周边时空产生对话,也试图勾连人们的心灵。
“一个雕塑是一个物体,你把它制作出来,放在大街上,改变了大街的样貌。但与此同时,它是否能够改变人类的内心,造成影响?艺术,是否能够成为探索人类意识的一把钥匙?”9月8日,英国知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上海的演讲中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思索。
据悉,在上海龙美术馆呈现的展览“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从9月9日持续至11月26日,展览的核心作品《临界物质II》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均是以葛姆雷本人的身体翻模铸造的。对他来说,一件雕塑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内里。“我们的身体存在于某个空间,某个空间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艺术家表示,他借用柏拉图的说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另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在那具皮肤之下,有无限的可能性。”
安东尼·葛姆雷作品《在别处》(1997),而今永久安置于利物浦的海岸
安东尼·葛姆雷为伦敦特拉法加尔广场第四基座设计的项目《一个又一个》(2009)
安东尼·葛姆雷的人形雕塑被安置于这个世界的山巅和海岸、雪山和旷野,有时他的人形也会出现在城市,在建筑边缘,被倒吊下来,匆匆而过的路人甚至会担心它身处险境。他也曾使用真实的人体作为其作品的媒介,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尔广场的第四基座,2400个人在2400个小时里面轮流成为“活着的雕塑”,持续白天日夜无休。他的雕塑,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周边时空产生对话,也试图勾连人们的心灵。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从9月9日持续至11月26日,参展作品包括7件装置和雕塑,以及大量的绘画、版画和素描。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观众可以体验到艺术家的创作概貌,也可以了解到雕塑家的丰富维度与深刻省思。
《临界物质II》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这件作品在诞生以后的20年间曾经在欧洲各地展出,而今首次来到亚洲。艺术家每次都会因地制宜地摆布60个人形雕塑。在龙美术馆的展厅里,它们或散乱地堆叠在一起,仿佛是大屠杀的场景,另一边,12个姿态各异的雕塑排成直线,让人联想到“人类的进化”。这两组雕塑并置,仿佛隐喻了文明的曲折进程。其余的人体分散地遍布于展厅各处,或是仰面平躺,或是面墙跪地,或是以坠落姿态从空中悬置下来……吸引观众去寻觅、观察与感受。
《临界物质II》(1995),“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均是以葛姆雷本人的身体翻模铸造的。
展览中另外有两件可以走入的“容器”。《走廊II》(2017)是一个15.5米长的通道,其外观模拟了站立着的人体形状。观众可以从开口的一头走入,经历一场黑暗与未知的旅程。“你的身体挡住了光线,你走入自己的阴影,”艺术家介绍说,“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你所面对的只有自己,有些人也许无法走完。”
《走廊》(2017)
《呼吸的房间IV [RIO]》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艺术家用荧光的框架构建了三维立体的环境,观众可以在黑暗的时候走入其中,与其互动。当视觉受到限制,其他感官会变得敏锐,你会专注于周边的声音、旁人的移动。当耀眼的灯光亮起,你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待到眼睛习惯了光亮,你才会重新看清所有的细节,身边的彼此。
《呼吸的房间Ⅳ [RIO]》(2012)
此外,展览中还有四件悬浮雕塑作品(2008-2012),看上去就像悬浮于空间中的绘画。它们都源自于一个身体的形状,不断散逸变化,仿佛是模拟了一具身体所环绕的能量、周边的场域,在此,身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观众可以走近体会这种状态。
《感知材料XXXVI》(2008),“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绘画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核心部分,本次展览也是首次艺术家尝试将其画作和雕塑一通展示,展览中涵盖了艺术家从1981至2016年间所创作的大量纸上作品。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家创作的不同维度。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安东尼·葛姆雷出生于1950年代,成长于1960年代,年轻时候是一个嬉皮士,直到一次印度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龙美术馆的演讲厅里,他邀请听众一起参与冥想,感受空间中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能量传达。他也欢迎参观展览的观众在展厅里自在躺下,看着天花板上悬下的雕塑,和身边展品互动,以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展览。“当你进入我的作品,我所说的都不再重要。第一手的体验是最重要的。”
“博物馆曾经是珍宝的汇聚之地,而今,我希望艺术是可能性的开放空间。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高高在上,我希望它们能够提供一个契机,在这里,人们可以跳脱日常生活,更好了解自己。”艺术家如是说。
安东尼·葛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