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信息闭塞,前不久才知道北京某大学的一位书法教授,主讲、出版了“电视系列讲座”,题目叫做“中国历代书法大师”。教授选出的民国以前的20位“书法大师”,其中居然包括唐太宗、张怀瓘、徐渭、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
笔者顿生疑惑:书法教授如此“选大师”,其标准是怎样定的?笔者又不免要问:唐太宗算什么“书法大师”?张怀瓘算什么“书法大师”?等而下之,徐渭、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等,又算是什么“书法大师”?
教授选这些人为“书法大师”,笔者感到这件事本身对“中国书法发展”,确实是“影响”十分严重——严重地存在偏见,严重地产生误导。
仔细来说,主要误导有三:
第一,非常世俗的“领导崇拜”
唐太宗书法很一般,连晋武帝的书法水平都不如,更无法与梁武帝、武则天、宋徽宗、乾隆帝相比。唐太宗当年写字“戈钩”都写不好,要等虞世南来给他画上。传为唐太宗书写的《晋祠铭》,其书法也看不出独到之处。不错,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法,还给大臣所修《晋书·王羲之传》作了赞(别人代笔,他挂个名)。可是,喜欢王羲之的人多了去了,“喜欢”某个大师的人,就可以称为“大师”吗?
按照教授的这个标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文字,又命李斯书写了泰山等碑,说明这个皇帝也很重视书法,是不是也要把秦始皇定为“书法大师”呢?同理,晋武帝篡魏之后,朝中出了卫家(卫瓘父子)、王家(羲之之父祖)、索靖、陆机等无数的书法大家,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这为王羲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个皇帝本身也酷爱书法,并且写得也不错,这样,是不是晋武帝也可以列入教授的“书法大师”行列?
第二,十分明显的“概念偷换”
将张怀瓘列入“书法大师”即其一例
唐时张怀瓘专心搞书法史、美术史研究,成果可观,仅靠他的《书断》《画断》,足够评“教授”“博导”之用,并且不但可以评“书法教授”,还可以评“美术教授”,就像米芾,做“书、画两博士”都有资格。然而说张怀瓘是“书法大师”,还是值得商榷。
这些年,因为我们常常偷换一个概念,遂使“书法家”这个名称大大贬值。君不见,研究书法史的人,不管他写字多么糟糕,照样加入国家级“书协”,浪得“书法家”之名,且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前几年,福建师大教授朱以撒先生应《书法报》之约,评论某书法博士的书法,说她的书法连初学水平都没达到,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同理,张怀瓘专心研究书法史,写书法未必是其长项,岂能列入“书法大师”?又同理,张怀瓘同时喜欢研究美术史,美协那边该不会把他列入“美术大师”吧?
有感于此,笔者在此提个建议:对任何书法水平不够高的人,中国书协都不要认定他为“书法家”,而应区别情况,称其为“书法评论家”“书法研究家”“书法史研究家”,等等。
第三,明显不当的“标准混乱”
徐渭、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等,书法水平其实并不高,如果这样的字被尊为“大师”水平,大家都来向这些“大师”学习,中国书法真的要倒霉了!
徐渭书法,堪称乱头粗服,暴戾乖张,点画质量不佳,书法品位不高,用今天书法评委的话说,简直“俗死了”“酸死了”。八大山人是个画画的,书法史上何曾知名?要说他是“国画大师”倒还说得过去,无论如何不能尊为“书法大师”。王铎、傅山虽有所成,但也不是“书法大师”。
清人尊碑抑帖后,金农、包世臣、伊秉绶、康有为等人另辟书法蹊径,书风为之一改,影响堪称巨大。然而这位书法教授视而不见,于清代、民国书家,只尊邓石如、吴昌硕为“大师”。这不是明显的标准混乱吗?
“大师”是个宝贵的“光环”,不可随意奉送给谁,更不可私相授受贻误世人。如果所授非人,必将误导书法事业。
联系到今天“造就书法大家”之类说法,笔者更有进一步的担心,担心这位教授的做法有可能严重影响现实的书法生活。
谓予不信,请看——
中国的书法机构脑袋一热,说不定哪天就要推出“新中国书法大家”“新中国书法大师”头衔,谁得了这迷人的“光环”,谁就是必然的亿万富翁了。如此,书协会不会像这位书法教授一样,给“唐太宗”之类书法并不好的“各级领导”留出几个名额,给书法并不好的“张怀瓘”之类“书法研究者”留出几个名额,再给视书法为杂耍的徐渭、八大山人之类乱七八糟的“各界人士”留出几个名额?“名额”果真这样“分配”,呜呼!真正的“书法大师”还不得在一边干瞪眼?
但愿此类不公道、不人道的“分配方案”,得到坚持真理的人士认真审视,并考虑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