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书痴以及对书的永恒之爱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著 陈 焱 译
[美]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著
陈 焱 译
上期提示
尽管罗兹的经历复杂,但他在布隆伯格一案中提供了某些最有杀伤力的证词。罗兹承认自己犯过重罪,参与过贩毒,为了金钱和豁免而为联邦政府机关提供情报。但他也提起,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和布隆伯格成了朋友,而他对他们俩东游西荡的详细描述也是无懈可击。罗兹有时也会借机表达对被告的钦佩之情。
布隆伯格有万能钥匙
次日,美联社报道了这起特别披露的新闻。莱斯大学的管理人员声称,他们不知道有书被窃,会立即开始清查库存。莱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珍妮弗· 卡吉尔对《休斯敦邮报》说:“我也是头一次听说这事。”她承认,布隆伯格进入该校图书馆偷书期间,确实没有给馆里的普通藏书安装报警装置。卡吉尔说:“我不知道本馆也是被盗的地点之一,我会深入了解此事。”不用多久,她就会知道,在布隆伯格偷到的精绝珍籍中,有一本装帧漂亮的十六世纪古书,也就是《主教本圣经》,正是莱斯大学之物。
罗兹说他们去各地的日程安排基本一致。有时候布隆伯格穿上超大号的大衣,里面缝有好几个大口袋,以便于掩盖书籍。其他时候,如企图拿走较多书籍时,他会在几个小时之后再进入图书馆。罗兹忆述了他们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度过的一周。每天晚上,布隆伯格都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找到他想要的书,舔开粘在环衬上的标签,用砂纸磨去书页上的馆藏字样钢印。因为该图书馆装备了防盗系统,布隆伯格要加倍小心。
罗兹解释道:“因此他会在不同的时间进入图书馆。我要开车去接他。” 通常罗兹到了之后,因为布隆伯格要拿的书太多,就要多次入内。而每次进馆都要挑好保安换班的时间。“他会在一个班次的保安值班时进馆,离馆,在树丛里藏好一些书,再次进馆,又拿出几本,我则要每晚在某时某地接他。我就是这么做的。”
从亚利桑那州开始,他们在“十二个州”内游荡,不停地收集古董,不停地偷书。“我们穿过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我们沿路搜集各种东西,又前往南部的肯塔基州、田纳西州。我们还去过纳什维尔、诺克斯维尔、孟菲斯、路易斯维尔。”罗兹说布隆伯格一向留心有空屋、有木板围着的房子的那些“破落地方”。他们会进入这些房屋里,拿走所有的金属器件、彩绘玻璃、灯头灯座。
他们把一些房子的固定装置卖给商贩,还有很多存放在辛辛那提,或者由联邦快递公司运往双子城,再由其他朋友把赃物存放在租赁仓库里。
“我们会卖给一些大买家,一些修复古建筑的人,也就是餐厅和类似这种性质的。”到了晚上,布隆伯格都是独自去图书馆。罗兹说:“每次回来,他总带着书。”布隆伯格返回他们租下的廉价汽车旅馆后,当晚的大多时候都是在将战利品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再次把它们弄干净,不断地舔,直到把自己搞得生病。”他去除粘在书上的馆藏袋子标签,“使得它们看上去就像平常的书一样”。在每本书里,他用铅笔写下一个小小的编码,借此表明是购自旧书商,价格不等,“从五美分到一美元都有”。
两人就这样出去了好几次, 其中一次前后持续了六个月。到了1978年,罗兹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与一位密歇根州古董商合作修理彩绘玻璃。布隆伯格则继续外出,他经常去得州,但有时会改变路线,这样他就能参观国内的各个地方。罗兹称,随后的两年,他们两人依然有联系,布隆伯格不断地夸耀“他进入过的大学和取得的书”。里德想知道布隆伯格作案前是否有预谋,是否熟悉所窃之书。罗兹说:“哪些是珍本,什么书值钱,对那些他想要的书,他都有广泛的研究。如果要拿的是一批藏书或一大套书,他就会在那座城镇多待一段时间,不断返回,因为无法一次偷完整套书。”
罗兹说,约莫在1980年,布隆伯格去密歇根州卡拉马祖拜访他,提起自己近来的活动。布隆伯格继续他的生活方式,“旅行、买书、卖书,到图书馆偷书拿书”。里德问起,布隆伯格怎样进入禁止一切外人入内的地方。罗兹答道:“据他描述,方法有十来种。从墙壁的一侧推起一块面板,随便哪里就爬过天花板,穿过管道系统。他曾经遇到一个钢栅环绕的珍本区,不过他说,筑造者的工作没有完全做好,因为钢栅与天花板之间有六或八英寸的空隙,他能攀爬过去。就像通风材料一样。他能沿着钢栅爬上去,再滑下来,进入里面,拿走更为珍罕、更为名贵的善本。”
罗兹说,布隆伯格给他看过一些用来进入其他图书馆的钥匙。“他会等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离开,他对锁非常非常在行,我认为他就是一个锁匠。他会选某些锁打开,进入,进到图书馆管理员的房间,翻遍他们的钥匙串,他们的钥匙圈。如果能找到合适的钥匙,他就拆下来,照原样复制一把,第二天再偷偷地把原钥匙放回钥匙圈,这样他就有了自己的万能钥匙。”里德作证,在布隆伯格的住所发现了好几打钥匙,能打开很多被他偷过书的机构的锁。
罗兹说,虽然自己与他再次失去联系,但在1980年代的多数时间,布隆伯格都在大肆偷书。等到他们再次见面时,布隆伯格说他在西海岸停留了很久。“因为西海岸有多所大学,他一直想去那里。最后他终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