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匠
说工匠精神,首先应该知道匠的定义,到底何为匠?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用品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工具卷》等。
研究传统手工艺42年、1988年将“民艺”一词引入《中国民间文艺词典》并注释、1992年翻译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著作……徐艺乙一直致力于推广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艺术中的保护与传承。他翻译的《工艺之道》《民艺四十年》等书籍,将日本对民艺的保护与手工创造的思考和经验带来中国。这些著作,更成为当下工艺文化爱好者的“圣经”。
中华手工:您对匠是怎么理解的?
徐:有工具的叫匠,一个筐子里头装一把斧头。狭义来说,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够组织一群人来干活。匠也泛指所有通过劳动来掌握技艺 并进行创作的人。在中国形容这样的人,民间常用的一般是手艺人或者匠师,不会用工匠。工匠是限定在制作过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 的人。
中:那我们有工匠精神吗?
徐:在中国,匠人是存在的,匠人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国的匠人精神和西方的匠人精神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匠人。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社会为了保护手艺人的权益,有了行会 组织。这个组织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规范相关知识,把个人掌握的技能变成一种可以推广的、也可以发展的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所以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 事,就可以把一件事做好,过程也不太费劲。在中国,这样意义上的工匠是没有的。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组织,也叫行会,但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规范手艺人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去和官府、欺负他们的人进行抗争。但行会是尊重手艺人的创作想法的,这与西方截然不同。
中:那中西方匠人有哪些区别?
徐:中国的手艺人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基本的工艺技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有句老话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说师傅可以教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具体的创作还得看你个人的造化,看你对工艺技术的领悟、对材料的掌握,所以中国人很讲究创造。
过去常说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创新不是嘴上说,而是需要做出来的。在手工艺中,人们要充分理解材料、充分掌握技艺、能够完全把控产品的样式。有了这样的水平,加上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作用,就是中国人的手艺精神。
而西方工匠是在一定条件的技术规范之内一辈子做一件事,中国人没有统一的规格,可以自由发挥。手工艺完全是个体的行为主张,不会有整体划一的规范要求。
中:这种区别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徐:中国的很多手艺人是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是在社会中自己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社会文化知识系统,不是依靠文字传播得来,可能是耳濡目染,可能是来自故事、传 说,也可能是通过口诀或其他方式获得。加上中国的手工艺品消费群体要求也很丰富,所以工匠在掌握了基本的技艺后,还会求变,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而 西方的工匠精神不主张变,只是要求工匠在一定的技术框架下进行制作。哪怕你不识字,但是按照这几个步骤去做,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中国的手艺人是可以商量 的,在这个东西上加些什么、减些什么,哪里放大、哪里缩小。在西方,这种方式的手工艺只有在特殊定制里出现,普遍是不可以这样做的。而中国的手艺人在掌握社会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对技艺的把握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造除了提高生活质量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因而也提高了生命的质量。这就要求手艺人一辈子去学习,这大概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了。
中:那您接触过的印象深刻的匠人有哪些?
徐:在中国,这样的人极少。比如红木家具大师杨金荣,他是一个很特殊的手艺人,是有文化功底的手艺人。他除了有社会文化外,还有科学知识。他的英语很棒,出国讲 学都不用带翻译。他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科学知识也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和了解。所以他把这些知识全部用来去认识传统,然后再进行创造。只有这样的手艺人,才 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艺人。
另一个是已经去世的黄杨木雕大师柯愈勄,但他是另外一种 类型。他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生活经历很简单,但作品很完美,也是一个合格的手艺人。除此之外还有广东的牙雕大师张明辉、北京的牙雕大师李春珂、做雕漆 的文乾刚,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艺人。他们将一种技艺能够充分掌握,做出的东西登峰造极,同时又能满足不同的需要进行新的创造。
中:应该怎样理解新的创造呢?
徐:新的创造正是中国工匠所独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工匠并不主张进行新的创造,他们认为在框架之内严格按照标准去做最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所以 他们的制作与创造是相分离的,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工匠关键是人品——即人的品质,包括潜质和悟性,还有实践能力,这是中国人的要求。
刚才那些大师的作品不是用精细来形容的,是完美。太过于 精细不够厚重,比如柯愈勄的作品就是一种完美。新的创作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样式上,因为社会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是实用的,有时候是精 神方面需求的,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手工艺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工匠,是会根据变化去调整作品的功能和样式,充分满足不同需要的。要达到这种完美,首先是能够完全放在生活中使用,与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不能叫完美。
中: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的是匠心?
徐:匠心,现在是个很时髦的词,是指那种构思的技巧,但也不是单独说,应该叫匠心独运。
其实匠心与道教有关系。在传统说法中,人的心是有思维功 能和指挥功能的,人的运作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因为大脑的工作是很繁重的,这不利于身体健康。做手工艺是下意识的动作,是一种修炼方式,叫息脑运心。匠心 跟现代人所理解的不是一个东西。所以描述手工艺的词有很多,并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东西。我现在讲学都说传统手工艺,而不是工艺美术。因为在现在人们都要做艺术家、美术家,而不愿意做工艺家,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中:我们应该怎样走出手工艺的误区呢?
徐:现在中国的手工艺与匠人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经济转型、社会对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的传统也在被重新认识中,但大趋势肯定是好的,甚至有人说通过现在的 手工艺看到文艺复兴的苗头。现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有很多,比如南通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的女婿,辞去银行的工作一门心思学习南通印花布。但年轻人要注 意的是学习的东西要正宗。比如现在流行的草木染,是个日本词,我们中国人叫植物染。所以,做手工艺就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正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