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龙玉璧
5月3日,人们未曾想到这个葬于“靖化乡何奥之源”,也就是现在黄岩西部山区屿头乡前礁村的宋墓出土了一件帝王之物——投龙玉璧。
它应该是墓主人赵伯澐生前收藏的古玩,玉璧质纯温润,璧面笔划森森,泛着千年青光。
铭文涉及皇帝祭祀活动
无需断代考证,玉璧之上镌刻的清晰文字,已经十分明了地告诉了你,它的主人,用途及时间地点。
玉璧共49个铭文:“大唐皇帝 昪 谨于东都内庭 修金箓道场 设醮谢土上仰玄泽 修斋事毕 谨以金龙玉璧 投诣西山洞府 升元四年十月 日 告闻”。
单从字面诠释,黄岩区博物馆馆长罗永华作这样的翻译:“大唐皇帝李昪,恭敬地在东都皇宫的宫禁 以内,修了金箓道场。设醮感谢苍天所赐之大唐国土,抬头拜谢天帝的圣恩,按照斋醮科仪完成所有事项。谨以金龙和玉璧,投到西山的洞府之中。升元四年(公元 940年)十月的一天,向您祈告。”
短短的文字包含了“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为”新闻五要素,简明扼要地向你报道了来自千年之前的旧闻报道:说的是南唐皇帝李昪的一次祭天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事件涉及皇帝祭祀,换成现在那应该是新闻的头条。
玉璧为圆璧,(考古专业术语称玉璧中间的孔叫“好”,器体叫“肉”),外径75mm,孔经 26mm,厚7mm,是一块青白玉属和田玉的山料。它的两面都有两三道裂痕向内延伸约10mm,已沁入少许棕色物质。玉璧一面为素面一面镌刻铭文,文字分 三圈,由外沿开始按顺时针竖向排列,启始和落款留有适当的空白,这样的版面设计着意保留帝王的尊崇空间。但其中“昪”字的字体明显小了一号,可能关乎与神 明沟通,是自谦的一种表示吧,这种书写方式跟“武则天金简”如出一辙。
此为帝王之物,曾几经辗转,是墓主赵伯澐生前收藏的稀世之宝
玉璧相当于
向神明传递信息的文书
李昪是南唐的开国皇帝,为何自称大唐皇帝?文中东都又指的是哪儿呢?为何要设醮谢土,所谢的又是何方神圣呢?金龙和玉璧又是作甚的宝物?答案只能穿过历史的迷雾,向浩渺的文献去搜寻一些蛛丝马迹。
据史料记载: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以建康(今南京)为西都,广陵(今扬州)为东都。”;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
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虽然偏安江南,但长期以来南唐一直宣称自己才是大唐正统。故而,赫然在玉璧之上镌刻下“大唐皇帝昪”的字样。
这块玉璧是古代道教斋醮仪式上的一种必备的重要器物,其作用相当于向神明传递信息的文书。古代 帝王在举行金箓或黄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元神灵,把写有愿望的文简投向山川。这种简叫投龙简,一般在长方形的板子上书写文字,往往要和金龙、玉 璧、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山简、土简、水简)禀告三官九府。一通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壁之中;一通埋于地里;一通投于潭洞水府。这种告请三官 消灾祈福的仪式也叫投龙。
“三官九府”是道家用语,指的是三官大帝,包括了天官、地官、水官,他们是道教的神祇,一说是指尧舜禹,也称三元。三官各司其职,天官是赐福的;地官是赦罪的;水官是解厄的。黄岩区不少道观都供奉三官。
玉璧专属祭天之用
从“设醮谢土,上仰玄泽”、“投诣西山洞府”的两句铭文可以判断,这块玉璧的是专属祭天之用。往往皇帝都要亲临庙宇,亲赴山川举行隆重的“投龙”仪式,敬献三牲,宣读祭文,然后向神明跪拜,掷“投龙简”。李昪千年之前的十月祭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呢?我们只能从仅存少量有关他的史料上来推测。
《新五代史》记有:“939年四月,昪郊祀昊天上帝于圆丘,礼毕,群臣请上尊号”的信息。跟这块玉璧时间有关的940年10月,文献却记载着跟祭祀无关的两条信息:“6日,李昪下诏中外致信齐王李璟,要求同意为太子。9日,契丹派遣梅里掠姑米里来访,向南唐皇帝献白狐皮衣。”而在次月却有消息证明李昪到达东都:“11月12日,李昪下诏巡幸东都扬州,命齐王李璟监国。24日,李昪到达东都。”
那么,玉璧上镌刻下的“十月”投龙与文献“十一月到达东都”相差了一个月。这个时间上的误差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治史,必须有精密的考证,只要有一个元素对不上,就不是信史。
文字每一划都具有中间深两头浅的规律,从这一痕迹来分析,笔划应该是车磨出来的。铭文的每一笔都直来直去,撇捺生硬弯钩别扭,歪歪斜斜,斜斜歪歪,如小儿涂鸦、莽汉执笔。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如此拿不上台面的书法刻在珍贵的投龙玉璧之上,那还不让人大跌眼镜?!中国的品质观惟材质第一,玉璧为玉中之冠的和田玉。新疆和田考古学家李吟屏解释,在工业时代之前,给质地坚硬的和田玉镌刻都是使用脚踏车轮带动高速转动的轮片打磨阴刻,加工时需用含有特殊沙子的滴水辅以增加摩擦系数和降温。至今,和田地区仍然保留这样的工艺。李吟屏说打磨这样的一个字需要数个小时。故此,镌刻49个字的玉璧耗时巨大,不得不事先预制。
投龙玉璧可为南唐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史料和事物佐证。然而,这位南唐先祖的虔诚祭祀却未能为他得到长久有力的护佑。三年之后(943年),昪的背上长了一颗脓疮,驾了崩了。之后,南唐国祚风雨飘摇。971年,四十年来三帝业,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唱词中成为绝响。
承载着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
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能够泽被四方。祭祀也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在研究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发现,中国古代帝王是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者当局的青睐。
古代中国,封禅成为帝王最神圣的祭祀天地典礼,对于帝王而言,那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不仅一般诸侯没有资格,即使是天子,不是特别成功者也没有资格。封禅不能随时进行,所需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因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的帝王寥寥无几。天子封禅,报功天地,为最高感恩典礼。成就这一盛典的,不仅取决于帝王意愿,更取决于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按照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比目鱼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引自《泰山的祭祀与封禅》孟宪实)透过历史厚重的内涵,这枚小小的玉璧,承载着浓浓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
940年的冬日,南唐先祖李昪究竟在何等威仪隆重的祭祀仪式下投下金龙与玉璧,瘗埋于扬州的西山洞府之中?
稀世之宝几经辗转,绳带的价值比玉石还高
三百年光阴流淌,那块玉璧不知演绎多少传奇,几经多少辗转,最后把玩在赵伯澐广襦的宽袖之中。对于这块稀世之宝,赵伯澐宠爱有加,专门为它佩戴上一个刻有卷草纹饰的玉管(上部外径25毫米,内经17毫米,底部外径27毫米,内径19毫米)和一根精致的编织绳带。刚出土时,这根绳带让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汪自强感到惊艳,他竟然亲自专心致志将它一点一点清洗出来。232毫米长,直径4毫米的绳带用偏青绿的丝线编织而成,精美细密,丝光铮亮,恍若新出。两个绳端还精巧地编织葫芦状的穗子,造型考究优雅。惊艳之余,汪自强感言:“这根绳带的价值要比玉石更高!”可见丝绸专家的职业情感。这般长度的绳带可将玉璧系在腰间佩戴,优雅的皇室之胄信步闲庭,玉璧与玉管轻触微鸣,那是何等的悦耳惬意!佩戴帝王祭天之物,赵先生能在文人雅士面前赢来多少羡慕的眼光!
北宋是中国由“武将治国”向“文人治国”转变的重要节点,随着和平的到来,在帝王和文人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再上高峰。特别是金石、书画上的成就诱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热。一位名叫郭子良的学者在他的微博上撰写了《北宋收藏:火在盛世,热到亡国》的文章,阐述了当时文人收藏的狂热之盛。
南宋赵伯澐可能是位圆璧的专项收藏爱好者,他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件纯度很高的水晶圆璧;一件轻若木炭的碳精圆璧。这些不同材质制作精良的圆璧超凡脱俗,可见赵伯澐收藏格调的高雅,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风雅的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