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敬之柯岩文学馆珍藏着著名画家黄永玉在1981年专为贺敬之创作的一幅画,上款题“辛酉年春日为柯岩敬之嫂兄写瑟人病梅馆画意”,下款落“黄永玉于三里河”。此画借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的涵义,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界面临拨乱反正的严峻形势,体现了画家对贺敬之恢复工作后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整顿文艺界的肯定,也对这位分管文艺工作的中宣部领导对文艺界正本清源给予了厚望。
黄永玉《病梅馆画意图》
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病梅馆记》是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龚自珍在文中呼吁“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黄永玉之所以在此时赠画贺敬之,因为他与贺敬之在“文革”中有着相似的经历,对贺敬之出任中宣部副部长充满着期待。
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文革”中,黄永玉许多上乘的精品画作被当成“反面教材”在美术馆展出,他因画了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而遭江青点名,更成了批判中的重头靶子。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房子,后来,黄永玉下放到农场劳动了三年。“文革”之后,黄永玉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
贺敬之,1924年11月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建国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诗歌。“文革”期间,贺敬之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整整沉寂了10年,整个文坛也是10年沉寂。“文革”结束后,贺敬之进入文化部,1977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这对于贺敬之来说,自然是他个人历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贺敬之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党中央对他的安排,挑起了文艺领导工作的担子。1980年2月,贺敬之兼任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同年8月,离开文化部就任中宣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为长期蒙冤的许多好同志,包括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等政治运动中遭到迫害的同志落实政策。他以实事求是的大勇,排除了各种左和右的干扰,整顿文化界。1980年1月23日,贺敬之在中宣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言,提出:“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来,这个意见被中央采纳,即 “二为”方向,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一直被肯定下来。
1981年,“文革”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特别是文艺界深受其苦,此时贺敬之出任中宣部副部长不久,分管文艺创作和落实政策工作,黄永玉此画的殷殷之情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