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介绍不同朝代瓦当的特点
汉砖和瓦当做成的砚台
瓦当,俗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檐最前端瓦片的下垂部分。众所周知,瓦是具有圆弧的陶片,而大家对瓦当不甚了解。《辞海》记载,“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87岁的四川省文化厅离休干部高文,对灿烂悠久的巴蜀文化感情颇深。早在30年前,他就开始收藏小到不起眼的瓦当,着手写一些研究心得、科普文章。如今,他已收藏了五六十块瓦当实物,以及一百多种瓦当拓片,对瓦当的年代特色、地域分布、用途等方面都有研究。
11月18日,高文撰写的《四川瓦当》出版在即,他在成都举办了一场秦砖汉瓦分享会,邀请文博、考古、收藏界专家大雅云集,共同鉴赏他收藏的瓦当之美。他拿出收藏多年大大小小滴瓦当实物和拓片,在这些直径不到20厘米的瓦当上,图案种类繁多,文字吉祥如意,见证了古人的智慧。
瓦当鼎盛于秦汉
作为绘画、书法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艺术,瓦当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匠师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高文研究发现,周朝已有工艺奴隶,他们会使用打夯、土坯、瓦件等新工艺。西周中晚期,建筑上已经有了瓦当,它的出现是古代建筑技术发达的重要表现。这一时期的瓦当多以素面为主,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古朴的美,拉开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序幕。
春秋时期,工艺奴隶规模逐渐强大。这时,瓦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战国时期的瓦当中,鸟文图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云鸟纹、云鹤纹、风鸟云纹、凤纹、四鸟纹等等,种类繁多。
到了秦汉时期,工匠们造建了庭院楼阁,研发图案瓦当,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图文合一的瓦当,使瓦当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秦代的建筑相当可观,如名震千百年的阿房宫,其间雕梁画栋,壁画、壁饰充满各个角落,所谓“秦砖汉瓦”,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
汉代的文景之治,让经济开始繁荣发展,艺术同样发展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瓦当纹饰图案完成了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转变。汉代瓦当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多为祈福、吉祥之语,代表是“长生无极”。
汉代四川瓦当多
瓦当出于西周,发展于春秋,繁荣于战国,鼎盛于秦汉,衰落于明清,一方小小的瓦当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在高文看来,不同时期的瓦当有了不同的意义,由最初的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功能,逐渐发展为美化屋檐的艺术品,后来还具有炫耀经济实力和标榜等级地位的作用。
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观点盛行,从上至下都流行厚葬,瓦当从宫廷流落至民间。四川地区的瓦当是“汉化”的产物之一。西汉时期,受长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四川瓦当吸收了中原瓦当的各种因素,总体风格简洁,种类单一;王莽至东汉时期,瓦当类型逐渐本土化,产生多种变体。
四川的汉代瓦当之中,兽面纹图案居多,有些地方出土的瓦当甚至比皇宫里的瓦当构图还要精准。为何四川出土的汉代瓦当、画像砖数量非常多?高文研究发现,汉代的巴蜀地区受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经济非常发达,外加交通十分便利,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建筑的雄伟造就了丰富的瓦当。当年四川经济优渥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四川出土的钱币纹画像砖文物全国数量最丰,有钱有闲是汉代四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瓦当原本是文物收藏冷门中的冷门,在高文的讲述中变得活色生香。他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几枚瓦当,以及从各地收藏家处获得的瓦当拓片,让观众大开眼界。“汉代文化百花齐放,画像砖、石俑、汉阙都是文化瑰宝,瓦当也是汉文化中艳丽的一朵花。”高文打算继续深入研究瓦当文化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青衣瓦当是以青衣江还是青衣羌来命名?产量颇丰的“千秋万岁”瓦当出土地是陕西还是四川?他将继续在瓦当研究领略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