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斗彩宝相花纹如意耳尊
釉上五彩显艳丽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彩瓷名满天下,能工巧匠们先后创烧出了多种多样的彩瓷,其中尤以五彩和斗彩为大宗。
明嘉靖 五彩人物纹盖罐
明嘉靖五彩人物纹盖罐为嘉靖釉上五彩的代表作品。它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腹下渐内收,至足部微外撇,器型硕大,造型规整。附伞形盖,顶有宝珠式钮,钮上施红彩。盖面纹饰分三层,上层为缠枝花纹,中层为朵花纹,下层为变形蕉叶纹。颈部绘交错三角形,三角形内饰几何纹、花朵。肩部绘牡丹花纹和海水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琴棋书画”人物图案,众多文人雅士在安静悠闲的庭院内,以琴、棋、书、画会友消遣,有如一幅展开的文人聚会图。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变形莲瓣纹及变形蕉叶纹。整体以红彩、绿彩为主,并点缀以少量黄彩,色彩明快清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五彩并非五色,而是泛指多种彩色之意。这种釉上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样后经低温二次烧成的彩瓷品种。它是从金代磁州窑系烧制的红绿彩制品发展而来,在明代弘治、正德时期的景德镇窑发展成熟的。其工序一般而言是先在釉下胎上刻画图案概貌,再于釉上进行施彩。轮廓以矾红或黑彩勾勒,彩色常用孔雀绿、矾红与黄色。
釉上五彩是从明代中叶一直流行至明代末期。到了清代康熙时期,釉上五彩在工艺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发明了釉上蓝彩,还创新了釉上黑彩。此时的釉上蓝彩艳丽程度超过青花,且制作工艺简便;釉上黑彩,漆黑光亮,更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雍正以后,釉上五彩开始沉寂,难见佳品传世了。
清康熙 釉上五彩人物图瓷砖
清康熙釉上五彩人物图长方瓷砖,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康熙五彩瓷佳作。瓷砖整体呈长方形,侧面上下留有两组对称的长方形插孔,侧面为一组对称的长方形插孔。正面绘有一幅历史人物故事图案,背面饰山石花虫纹。绘画技艺高超,色彩丰富艳丽,制作水平精湛。
青花五彩展风情
在明清五彩中,除了上述的釉上五彩,还有一种青花五彩。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结合绘画的彩瓷品种。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为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明万历 青花五彩鹿纹洗
明万历青花五彩鹿纹洗就是一件典型器物。其造型为盛开的梅花形,宽扳沿外折,细砂底并有火石红斑点。内壁绘水中游虾,外壁画水上芦雁。内心主题纹饰为双鹿奔驰、梅花盛开、双蝠云中飞舞图及海水江牙和八卦纹,寓意吉祥长寿。底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楷书款。通体纹饰除青花部分外,釉上彩绘先用褐彩或黑彩勾出纹饰的轮廓线,再施以红、绿、黄等色彩,纹饰繁密,色彩浓艳,富有浓郁民俗风情。
经过明代末期的过渡延续,至清代康熙时期,青花五彩与釉上五彩一样,也呈现出崭新面貌。一是釉下青花图案的制作较具特色,由于采用了“墨分五色”的绘画技法,青花色阶变得十分丰富,色泽多变,浓淡有致,深浅相宜;二是釉上彩图案增加了新色彩,如浅淡的橘红色代替了明代常用的深枣皮红色,使色彩更加鲜丽明快,颇具时代风尚;三是彩料透澈,绘画线条刚劲有力,因此有了“硬彩”的称谓。此外,各种色地彩绘也是层出不穷,见有黄地青花五彩、米色地青花五彩、豆青地青花五彩、洒蓝地青花五彩与酱地青花五彩等。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在绘画题材方面也有很大拓展,除了花卉、梅鹊、仕女等常见题材外,还出现了许多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图案。
清康熙 青花五彩花鸟纹笔筒
清康熙青花五彩花蝶纹笔筒,造型为圆筒形,口底尺寸相近,上下微向外撇,腹壁微束,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绘画图案。青花作为一种色彩画出山石、草丛、枝叶等,再以釉上红、黄、褐、绿彩补画出太阳、花卉、竹子、蝴蝶、蜻蜓等,色彩艳丽,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
清康熙 酱地青花五彩龙纹倭角碗
而清康熙酱地青花五彩龙纹倭角碗也是一件典型器物,造型为方形倭角,弧壁,撇口,圈足。内里以白釉为地,沿边绘相间的折枝花纹与回纹装饰带,底心青花双圈内画五彩海水龙纹。外壁以浅酱釉为地,沿边相间绘朵花与青花夔龙纹,外壁四面绘五彩海水龙纹,倭角处以青花书写行书诗句。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竖款。
清雍正 青花五彩龙凤纹盘
从康熙时期起,官窑瓷器中有一种青花五彩龙凤纹的碗或盘,雍正以后的历代也都有烧造,是皇宫日用瓷器中的传统品种,工艺造型前后相沿,绘画内容及风格十分相近,如不看底款的话则很难一眼区别出年代。其图案设计也基本是程式化的模式:碗心绘戏珠龙纹,外口沿饰一周八宝纹,间隔以变形如意头纹,外壁绘穿游花间的龙凤纹两组。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交相辉映,画笔熟练,风格老辣。因外底均书写着本朝帝王年号款,故区分年代上没有太大难度。
同宗同源有区分
与青花五彩同宗同源的是斗彩。它也是创烧于明宣德时期的景德镇窑,成化时进入黄金时期,又经过明嘉靖、万历时期的高速发展,历经明末沉寂至清代康熙时期达到鼎盛。
斗彩是先用釉下青花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或描出局部图案,入窑烧成后,再于釉上填绘艳丽的色彩,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的鲜明对比,格调清新雅致。
清道光 斗彩团花纹马蹄形碗
清中期以后基本沿用前代蓝本,设计上鲜有创新。清道光斗彩团花纹马蹄形碗是清代后期斗彩的典型之作,撇口,深腹,浅圈足。因形似倒置的马蹄而得名。胎质细腻,釉面莹润。碗内素白。外壁满绘斗彩团花纹五组,间饰以石榴纹。填彩准确,勾绘工整。外底书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青花五彩与斗彩同宗同源,宣德以后,青花五彩与斗彩均曾一度衰落,但到了成化时期斗彩产量大增,并达到鼎盛。无论质量之精、技艺之高还是艺术境界等,成化斗彩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而青花五彩则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才开始高度发展,并迎来了烧造的高峰期,无论装饰繁密程度,还是绚丽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及热烈奔放的艺术风格,均与成化斗彩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具体的工艺技法之外,从青花五彩与斗彩的发展走势上也能明晰二者的不同。如清代康熙时期民窑青花五彩工艺水平颇高,而斗彩则未得以充分发展;雍正、乾隆以后,青花五彩工艺走向衰落,而斗彩则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创新,使得佳作迭出。青花五彩与斗彩虽然工艺相近,但却始终沿着各自的发展道路前进,经历与脉络均清晰可见,装饰风格迥然有别。
明嘉靖 斗彩灵芝纹折腰盘
明嘉靖斗彩灵芝纹折腰盘为斗彩的典型代表。其造型为撇口,浅腹,近底折收,圈足。造型小巧。内、外口沿分别饰以青花弦纹两周。内心先以青花绘出双圈与如意云头纹的轮廓线,再于线内填描红彩与黄彩。外壁绘红、黄、蓝三色灵芝纹。填彩准确,设色典雅。外底书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双方框楷款。为明代晚期官窑斗彩瓷器中的精美之作。
康熙年间,斗彩的色彩更加丰富,新创的橘红色、黑彩、翠绿等均显得十分的亮丽,填色比较凝厚,相应的,釉下以青花绘制的线条也较为粗犷些。纹饰题材有龙、凤、夔龙、花蝶、雉鸡牡丹、团花、子母鸡等,尤其是在盘体上绘过枝竹凤纹、碗壁中腰绘串枝桃实纹等较具新意。在造型上,除仿成化的杯、碗、罐等传统造型外,还增加了笔筒、花盆、水盂等。部分作品的色彩因料质不够纯净而表面有微小的黑点,独具时代特色。除了作为主题图案外,也常用斗彩作为边饰或局部辅助图案。雍正斗彩技艺更加娴熟精湛,尤其是釉下以青花勾勒的轮廓线,一丝不苟,连贯而严明。当时因盛行粉彩,故在釉上彩料的运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改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传统工艺,而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色彩显得更加艳丽凝厚,富有层次感。
清雍正 斗彩龙纹盖碗
清雍正斗彩龙纹盖碗,下碗上盖,彼此相对,扣合严密。碗为大敞口,斜腹,圈足。盖为子口,弧腹,出沿外撇。通体斗彩装饰。外壁绘二龙戏珠纹。设色艳丽,填彩准确。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双圈楷体横款。风格一反明成化斗彩疏朗秀丽的特色,而以艳丽缤纷取胜。
乾隆斗彩普遍施以粉彩,并大量运用金彩。在纹饰造型上,采用了西洋画法,用柔美连绵的线条构成画面,显得更加繁花似锦。清乾隆斗彩宝相花纹如意耳尊,上呈圆形,下为半圆形,扁腹广底,中间束腰,形似葫芦,有对称的如意式双耳连接上下两部分,造型新颖。宝相花作为主题纹饰,绘画精细。底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总体而言,乾隆斗彩也多仿成化,但仿制水平略逊于雍正,色泽艳丽,纹饰繁密,造型奇巧,皆呈现本朝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