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媒体港区的莱茵塔
杜塞尔多夫(Duesseldorf)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的首府,位于莱茵河(Rhein)东岸。由于莱茵河是欧洲最重要的运河,所以杜塞尔多夫城市紧靠河岸的地理位置,也大大支持了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杜塞尔多夫最初的样子是公元七、八世纪时候农耕渔猎的村庄,发展成为以传媒、广告、服装和通信业为主的现代都市。除了经济之外,杜塞尔多夫“艺术城市”的称号在德国更是家喻户晓。到今天,在国际艺术界内知名德国艺术家,比如保罗·克利(Paul Klee)、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等都与杜塞尔多夫有着不解之缘。
来到在杜塞尔多夫城市中心,是修建于1804年的国王大道(Koenigsallee)。这条大道和其他的城市街道不同的地方是,在大道的中间开凿出了一条宽约31米的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将大街分成了左右两部分。现在在国王大道运河两边全是世界出名的奢侈品专卖店。比如Cartier、Chanel、Gucci、Armani、Prada等等。在国王大道的西端是高档商店的云集之地,在北面则被称为是“安静地段”,因为一部分银行在国王大道的北面安家。
位于媒体港区的莱茵塔
从城区出来,往莱茵河方向走,第一眼马上就看到的是高达240米的莱茵塔,它坐落在媒体港区(Medien Hafen)的最东端。莱茵塔是杜塞尔多夫的城市地标和最高建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多达30万的参观者,登塔鸟瞰城市风光,享受美食。媒体港区现在的地处位置是以前用来堆存运河船只货物的仓储区域。现在此地区从“仓库”摇身一变,变成了国际国内著名的时尚文化胜地。它之所以改名为“媒体港区”,当然和“媒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媒体港区建设完毕之后,有很多德国以及欧洲的知名媒体公司陆续搬迁进入此地。渐渐地,除了媒体信息公司之外,服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公司慢慢迁入此地。发展到今天,这里成为欧洲最著名的艺术文化区之一。漫步在港区内,我们很快就能体验到新与旧合并而重新撞击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火花。为了保留仓库港区的历史原状,当时使用的码头堤岸,连接河与岸的阶梯以及连接不同载货仓库的陆地运输轨道等工业发展历史遗迹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当地的建筑设计师在尊重历史原迹的同时,和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一同打造出了媒体港区新的建筑亮点。比如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Gehry)在1999年完成设计的海关大楼,用他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设计语言,使得盖里大楼成为“媒体港区”,乃至杜塞尔多夫的标志性建筑。大楼的外墙被盖里夸张地扭曲,远观给人大楼似乎倒塌的感觉,甚是吸引眼球。除了盖里的海关大楼,还有由当地建筑师重新设计的城门、州议会大楼等等同样在设计上可圈可点。
奔特拉宫
出了城中心,往南边走,则不会错过杜塞尔多夫著名的奔拉特宫。此宫殿建立完成于1770年,这所耗费十五年时间修建的宫殿是当时莱茵兰-法尔茨州的公爵卡尔·特尔多(Charles Theodor)为他的夫人所修建。整个宫殿包括宫殿本身、猎区和渔场三大部分。宫殿建筑的设计风格采用的是法国晚期的洛可可风格,所以显得特别浪漫,富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情调。现在奔拉特宫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同时定期举办音乐盛会,属于杜塞尔多夫重要的文化体验中心之一。
宫塔
宫塔(Schlossturm)是原属于杜塞尔多夫城堡的一部分,1984年被设计为专门展示船舶的博物馆。整个宫塔有五层楼高,依照希腊雅典的风塔建筑形式而修造,在塔的顶端是一个具有人形的风向标,是一个正在吹长号的天使。这个天使的形象最初是从圣经故事里面形象化来的,但是现在这个天使被杜塞尔多夫市民戏称为吹灭大火的天使,为的是纪念在1872年在宫塔发生的火灾。
媒体港区,图片左侧为海关大楼
另外,诗人海涅故居和耶格霍夫宫(Schloss Jaeerhof,现辟为歌德博物馆)两处建筑进一步展示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著名的诗人海因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是在杜塞尔多夫出生的,市民为了纪念他,将他的出生地所在的房子打造成供游人观赏的博物馆。虽然是十八世纪的建筑,但是海涅故居依然和谐地和现代的街道融合在一起。故居坐落在老城区最繁华的波克街(Bolker Strasse)53号,故居的左右邻居是一些具有欧洲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情调的小酒馆。漫步在波克街上,仿佛经历着时光倒退的亲身体验。登入海涅的故居小房,诗人童年生活的一幕幕场景就这样展现在眼前。
杜塞尔多夫剧院
同样是十八世纪的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了纪念他,在杜塞尔多夫也建立了歌德博物馆。此博物馆在1956年建立,杜塞尔多夫是继法兰克福、魏玛后的第三大保护歌德文化遗产城市。在博物馆中从各个方位展示了这位伟大文学家,诗人传奇的一生。从展出的生活用品比如陶瓷、玻璃器、家具、钱币、服装、书籍和插画等等,我们可以敏感地观察到十八世纪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总结当时的设计元素和理念。
欧洲非常重视文化传统,从他们如何保护历史遗迹,向当代人展示历史故事的表现中就可以清楚地读出欧洲人对本国文化历史的尊重和重视。这种精神在很多当下时尚的现代设计中都能理会到。最简单的就是对传统设计用品的“复制生产”,这种设计用品简单复制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在家具以及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第二种方式就是吸取传统设计里的精华部分,将这部分再利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这种“传承”的方法在设计界最常见的就是服装设计,除此之外很多欧洲古典书籍插画和字体设计也非常喜欢借鉴古人的设计和制作经验;第三种方式就是年轻的设计师通过设计这种“表达语言”来诠释他对历史和传统的看法和观点,以他个人观点为出发点来表达现代人如何处理对待已经过去的历史时间,历史故事和历史传统之间的关系。这最后一种方式,设计不仅仅考虑的是使用者和用具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将“设计”转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和叙事可能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和艺术在当今欧洲文化语境当中不可分离的关系。
波克街
说到杜塞尔多夫的当代艺术,不能不提的就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馆。在此艺术品收藏馆中分为了三个机构,一个名叫K20,于1986年开馆,主要展示二十世纪时代的现代艺术品;第二个叫K21,于2002年开馆,主要展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艺术作品;另外,最老的机构是施枚拉艺术展示厅(Schmela Haus),此展示厅在1971年建立和开馆,自2009年开始,它在展示现代艺术品的同时还被利用为现代戏剧表演以及专家讲座和知名国际艺术家演讲的舞台。这三个机构总共提供近一万平方米的艺术展览场地。由于具体清楚的分工,也能让每一位游客根据自身需求,带有针对性地来参观艺术展览。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通过施枚拉艺术展示厅插入戏剧表演以及讲演舞台的艺术展览馆多功能延伸,我们也能明晰对于“艺术”这个概念在欧洲人心目中的理解。做艺术不仅仅只是创作艺术品,更深层次地是在讨论艺术品背后的思想。要挖掘出这一层次,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体来刺激人们的感官,拓宽人们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戏剧在这里就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艺术作品是静止的,它只能呈现一种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情况,而戏剧是活动的,可以呈现一种过程,让时间倒退或者前进。加上语言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多地获悉故事的前后经过和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等。所以艺术只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一种通过视觉引起我们思考的过程,然后思考的内容又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诉说,补充和诠释。所以在欧洲人的理解中,“没有和观者的对话,也就不存在艺术作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静致。
总的来说,位于德国西部的杜塞尔多夫是一个具有欧洲传统文化底蕴的国际艺术文化大城市。每一位到过杜塞尔多夫的游人都会被城市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以及它对现代艺术和设计所持有的独特理解所吸引。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uesseldorf),到处可见的年轻的艺术家,和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画廊与设计公司,所有这些共同打造了这个独具一格的“艺术之城”。
K21
在这里介绍这三家艺术馆所收藏和展示给世人的知名艺术作品,比如毕加索(Picasso)、马蒂斯(Henri Matisse)、沃霍尔(Andy Warhol)、博伊斯、里希特等艺术大家的作品,我更希望通过三个艺术机构的分工来解释欧洲人对现当代艺术的认识和态度。艺术作品创作年代的划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即K20和K21两个展馆中根据艺术史时间来定义的藏品重点和展览主题。但是就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展馆的这种安排和策划。因为时间定义极其清楚,所以在定义清楚中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就铸成了一个具有整体观念的文化背景,在什么样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哪些艺术作品在哪里被创作出来。整个二十世纪的欧洲,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经过了波澜起伏的变动。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德国作为战争发动者,它经历的战争开端,战败以及失败过后长达数十年的重建阶段,很多问题甚至一直到今天都还在讨论,研究和寻找解决办法。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背景对于艺术发展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而二十一世纪又面临完全大相径庭另一个语境,国际化趋势,政治民主化发展,不同的政治联盟和经济联盟,处在不断变化中的集团伙伴关系,进入工业化4.0,新影像媒体和信息网络发展等。在这样的语境下,在拿当代和现代艺术相比较的同时当然会让人产生面目全非的全新体验。所以K20和K21两个展馆以时间来划分和定义收藏,研究和展览范围,并不只仅仅停留在对“时间”的简单理解上,更多地则是通过时间作为艺术发展时期的分水岭来看待和处理艺术作品的归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