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说
本报记者诸葛漪
名画冒出双胞胎、多胞胎,一向引人关注。当两幅作品都是真的,就更有趣了。香港保利秋拍昨起在上海预展,近2000件拍品包括张大千、赵无极、朱德群、曾梵志等艺术家的拍场标配。出人意料的是,以画马闻名的徐悲鸿,拍行没有主打他的“马”,取而代之是市场难得一见的人物画《巴人汲水》。这张《巴人汲水》与四年前创下近现代画作纪录的《巴人汲水图》内容类似。
两幅真迹创作相隔一年
“这次上拍的《巴人汲水》是2010年《巴人汲水图》的局部内容,创作于1937年,比后者早一年。”保利近现代书画专家罗戈第告诉记者,10月初将在香港拍卖的《巴人汲水》,尺寸为88×50厘米,估价160万至200万港元。
似曾相识的挑水画面,不禁让人想起2010年翰海秋拍徐悲鸿《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天价成交,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也打破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翰海拍出的《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高3米,宽仅62厘米,呼应嘉陵江边的百丈悬崖,被誉为徐悲鸿最具时代精神的代表作,3500万元起拍,一分钟内报价突破亿元。
今秋又出现一幅《巴人汲水》,首当其冲的肯定是真假问题。罗戈第介绍,保利的《巴人汲水》来自朱复初收藏。抗战期间,朱复初任中华书局重庆分局经理,与徐悲鸿、张大千、赵少昂等画家结缘。朱复初祖籍浙江海宁,他的收藏“文革”期间暂存于海宁县博物馆,落实政策后返还家属。其中徐悲鸿两件作品被海宁县博物馆认定为一类作品。“拍品上还看得见博物馆的章。”
知名度够高就不怕多胞胎
事实上,“多胞胎”在美术创作中并不少见。朱德群为上海大剧院创作的巨幅油画《复兴的气韵》,他去世后,《复兴的气韵》9幅小样手稿在大剧院一楼展厅展出。构图相近,色块存在差异,摆在一起看,颇有些“大家来找茬”的趣味。不过,罗戈第不想把两幅“巴人汲水”放在一起做比较,“我们拍的不是草稿,而是宏伟巨制的一部分,只是画家把局部创作提前了。”
“撞脸”会不会导致价格上不去?今年春拍,罗中立《春蚕》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证明藏家并不在乎“多胞胎”,只要作品知名度够高,多几个“兄弟”反而皆大欢喜。罗中立创作过三件《春蚕》:最早一件创作于1980年,去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3883万元成交价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夫妇竞得,目前在徐汇滨江龙美术馆展出;1983年,罗中立又创作了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春蚕》,一件尺寸较小的由画家本人收藏,另一件被台湾著名收藏家林明哲收藏,后出现在今年北京春拍,以4370万元成交,再创新高。
细节拉开作品价格差距
“2011年,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拍出2.668亿元。”在罗戈第看来,《巴人汲水》是块“试金石”,能挖掘出画家新的价值增长点。不过,这一论断有待于10月5日至7日秋拍验证。
比起难得一见的徐悲鸿人物画,大量出现在各拍行的依旧是徐悲鸿奔马、张大千人物山水以及齐白石虫草等“标配”。专家提醒,即便是同一画家同题材作品,总可以找到细节拉开价格差距。如市场上,徐悲鸿奔马比立马贵,正面或斜着跑的马价格又要超过横着画的奔马。同理,张大千人物画中,正面画比侧面背面来得贵。至于齐白石虫草作品,虫子和虾按只论价,并不是笑话。所有这一切,又非固定的量化标准,只是收藏入门概要。一言以蔽之,“辨认多胞胎,学问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