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上曾见“一块冷砚写尽圣贤诗,十年寒窗苦待及第时。”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句子,冷砚、寒窗、苦待,都是为了“及第”,想来令人感叹!
图1 清代“及第”反字砚正面
图2 清代“及第”反字砚背面
近日,见到南京藏友海心先生淘得的一块旧砚,应该是清代中后期的歙砚,长方形、九品之相,长13.3、宽7.6、厚1.9厘米。正面(图1)砚池上方刻有云纹,一只凤凰驾云飞来;背面(图2)楷书“及第”二字,阴刻,且为雕版式反字。砚不大,应是过去穷书生案头的爱物,想必物主至少也是“探花及第”了。
科举时代,读书人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叫“进士及第”,也有其他别称,如: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即指“进士及第”衣锦还乡。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家、今年93岁的俞律老先生鉴赏此砚,并为拓片题跋(图3)。俞老解释说:及第砚,科举应试中选,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也简称“及第”。另外,“及第”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民间又说,“及第,是到家的意思”,“三元及第”就是三次考试均“第一到家”。
图3 砚拓片及俞律题跋
图4 雕刻印版
俞老鉴赏此砚认为,砚前上方的凤凰,寓意成龙成凤,中状元、中探花,彰显着古时读书人的内心祈愿;砚后面的“及第”二字,镌刻得大气厚重、工稳遒劲,有古版风格,真可谓“刻苦”了。这种风格属于清代古版刻字的一种,只是此砚的作者将这种雕版工艺运用到砚石上了,也是此砚的独家之处。
清代雕版刻式有双面工,有单面工,在上好的木板上写刻反字体,如书籍雕版、印刷雕版(图4)等。雕版刻式有阳刻阴刻之分,阴刻就是此砚上及第这样,字在平面之下,是凹进去的,阳刻正好相反,字凸出来,如许多经书、古籍版本。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它反映在中国传统印章上最为明显,阴刻为凹,叫白文印,阳刻为凸,印出来的字是朱泥色,又叫朱文印。当然这刻出的字都必须为反字,这样盖出来后才是正字。
不论阴刻还是阳刻,刻字对阴刻线条的凹凿,对阳刻字的底部肌理的处理,都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它们是刀与木、刀与石之间语言的沟通,工匠或是读书人中的雕刻爱好者,他们都可以以刀代笔,把一刀一刀的痕迹与材质结构纹理质感,一目了然地体现在作品中。阴刻以凹白形成字形之美,阳刻以凸起之形将笔画显示在平面体上,更显立体线条的质感。
今天,我们收藏、把玩这方旧砚时,已无法考证它的制作者是工匠,还是一个等待“及第”的读书人。但是通过它的出现,我们有了关于科举人与制砚刻字文化的研究,这是收藏带来的有益之趣。科举文化早已走进历史,但是,读书人与文房石砚的故事仍有继续与传承,其内容与形式,仍将是一种不断融合的,仍将是丰富立体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一种艺术意韵之美,有了这样的品赏,收藏才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