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再现·中国白——2019年民间德化窑收藏大展”,荟萃德化窑古代陶瓷珍品,展出了德化窑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精品陶瓷230件。在这些展品当中,来自福建永春的著名收藏家施政强收藏的一件明末清初德化窑白釉古阿拉伯文开光三足炉(见图),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根据研究和考证,此类香炉在国内或为首次发现。
这件香炉,是施政强在老家永春收藏到的。笔者曾多次上手,只见其敞口、直腹、三足,内底满釉微凹,外底素胎微鼓,腹壁外部以四圈古阿拉伯文开光。经测量,这件香炉外径12.2、内径10.5、高7.2厘米。如今,这件经历了数百年光阴的香炉,腹部已出现两条“八”字形的裂缝。
从古阿拉伯文的表现方式看,德化窑与唐代长沙窑、明代景德镇窑、漳州窑用彩书写的手法不同,多在成型的器胎上采用锐器剔刻而成,字体遒劲。本文介绍的这件香炉,古阿拉伯文剔刻在四个呈等距离排列的圆形开光内。类似的藏品,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均有见到。虽然目前文博收藏界对于此类德化窑阿拉伯文瓷器的烧制年代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倾向于明末清初。
1995年,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应邀到英国讲解德化瓷,曾在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看到过一个腹壁上也有着古阿拉伯文的德化窑香炉。之后,陈建中便积极在国内寻找有着阿拉伯文足迹的瓷器,直至他在施政强处看到这个香炉,十分惊喜。他为此专门找到了原外交部驻阿拉伯国家的翻译官李光斌。根据李光斌先生的解读,香炉腹壁上那四圈古阿拉伯文的翻译,分别是“权利属于真主”“伟大属于真主”“平安属于真主”和“赞美属于真主”。
陈建中表示,这个阿拉伯文香炉的发现,真实讲述了一段德化外销瓷与阿拉伯后裔、永春篾香制作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根据1990年出版的《永春县志》记载,宋代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的后裔,于明末清初迁永春,引进篾香配方和制作工艺,开始制作篾香,至今已相继九代,历时300多年。陈建中认为这个香炉腹壁上的开光图案纹饰具有典型的外销瓷特征,说明当时制作这批香炉以出口为主。永春蒲氏的制香业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让承载着阿拉伯文化的德化瓷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流。
在传世与出土的德化窑陶瓷器物中,除了各种生活用具外,还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制品。其中有关道教、佛教乃至儒家思想的作品,有着很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对于德化窑烧制的与伊斯兰教相关的作品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这件香炉的发现,为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标本意义,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