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玉料进入中原后,带动了玉雕行业的极大发展,在百废待兴,社会安定的局面下,玉雕的作坊遍及大江南北,这个阶段的玉器制造已经完全不再用南派和北派来区分了,就是因为造办处大量从苏州抽调了高手玉匠进京充实玉雕的制造力量。
清代玉器当时手工艺的中心集中在南方,当时是苏州专诸巷,这里汇集了国内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继承了前明以陆子刚为代表的琢玉技能,开始实行专业分工、密切合作,玉作坊中切料和掏膛都有专业的作坊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清代中期时玉器的使用量非常巨大,除了一部分在民间仿制古玉外,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玉作坊制作的玉器。
当时的清宫养心殿有造办处负责的玉作、金玉作、如意馆,这几个都是以琢玉为主的作坊,宫廷的管理制度和细致的档案记载,给我们重现了因实施严密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加上得到当权者亲力亲为的支持和指导,又有着充足的优质玉材和技艺精湛的工匠保证,因而有基础和条件在发展制玉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清代玉器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现在研究鉴定清代玉器,还有一个特别有利的条件,就是故宫博物院档案中,对乾隆御制诗文集,和《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得以完整留存,要感激所有为此付出的人们和时代,它记录了乾隆帝对古玉鉴考辨证及端正玉器生产的指示和措施,以及大量的有关玉器的生产和贡进玉材的各种珍贵资料。
根据这批清宫记载的御制诗文和档案及故宫所对应收藏的清代玉器,可以把清代玉器工艺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一、清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清早期即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二十四年,即1644年至1759年,共计115年。第一阶段时间较长,但是特点不明显,玉器制造还是主要依靠存在于民间的玉作坊,宫廷大规模的玉器生产制造尚未出现。
因此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是:特别是玉龙、螭虎、人物和云朵等纹饰风格,典型纹饰,起凸较浅且圆润,不露锋芒,有时表面抛光又极富有特色,整体的玉雕行业发展缓慢,玉器琢磨艺术在继承前明制玉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并酝酿着新的康、雍两朝玉器风格与特点的诞生。
二、清代玉器制造的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时间较短,但是最辉煌和发光的阶段,几乎都是在乾隆一人之下的倾力之为。乾隆时期,进入了清代玉器的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制玉业,发展迅速,将中国制玉业生产推向顶峰,这个阶段的玉器题材广泛,数量巨大,工艺精湛,整体玉作行业空前繁荣,技艺成熟,琢碾了若干大件玉器,构筑了清代玉器史的丰碑,奠定了玉器第三次文化高峰的地位,形成了以“乾隆工“ 为代表的清代帝王玉的新风格。
三、清代玉器制造的第三个时期:
嘉庆十八年至咸丰十一年,即1813年至1861年,共48年。嘉庆对玉器的制造明显不如他的父亲,在他执政的这个时期,国内的经济压力逐步显现,虽然将和珅这样的贪官绳之以法,但是贪腐和好大喜功的吏政对经济的恢复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内廷玉器制造业渐趋萎缩萧条,玉器件头变小,数量急剧减少,技术水平下降,苏、扬制玉业逐渐式微。这个时期的玉器生产可以分为宫廷玉器制作跟民间玉器制作两个部分。
四、清代玉器制造的第四个时期:
清晚期的同治至宣统,即1862年至1911年, 共49年。玉材来源几乎断绝,宫廷玉器生产几乎陷于停顿,翡翠成为主要使用的玉材替代品,碾琢技术有所降低。宫廷的玉器需求也迅速下降,苏、扬两地玉作坊虽有所复苏,但确已乏力,殊难恢复昔日光彩。
另一方面,位于北方的北京玉器制造行业始终未遭战火破坏,呈持续上升的势头,“同治中兴” 之后又出现了有限的好转,尤其玉首饰业有所抬头。但是材料由于使用了替代品,大众的接受程度还有待逐步增强。
上述玉器分期与一般资料中介绍的的清史分期不同, 主要是采取了以宫廷玉材的收储、制玉的规模、技艺水平的发展线索为经,以地方制玉业及其物质技术条件为纬,对清代玉器工艺史作了新的一个分期的尝试,不一定是完全妥当的, 仅供研究鉴定清代玉器的朋友们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