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原来 吐槽在古代就有了[图文]

时间 : 06-11 投稿人 : 小南 点击 :

综艺节目《吐槽大会》的第五季已经播出,脱口秀演员们的现场吐槽也越来越辛辣,尤其是随着赛制的变化,为了给自己所在的队伍抢夺冠军,脱口秀演员们几乎拿出了自己的绝技,吹拉弹唱都给用上了。其实呀,这一幕早在古代就发生过了。

原来 吐槽在古代就有了 | 艺术品鉴赏

柳敬亭

汉代吐槽大会

段子高级,舍得放梗

现代的《吐槽大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主咖坐在舞台的“宝座”上,然后一群脱口秀演员吐槽主咖一个人,这主咖还不能生气,就算是再难听的吐槽,也只能尴尬地笑着应对。

时间久了,观众们对节目的新鲜感也渐渐降低了。为了节目效果,吐槽大会不再拘泥于原本的赛制,上场吐槽的脱口秀演员们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某脱口秀演员,他最擅长的是一边弹吉他一边吐槽,往往他一出场,现场的气氛立刻就会被带动起来。其实他的这个表现形式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说唱”。早在秦汉时期,说唱也是一个正规职业,即“俳优”。“俳”表示诙谐滑稽的表演,“优”代表的是演员。“俳优”,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以言语技能见长、表演夸张滑稽的男性艺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东汉击鼓说唱俑,他就是典型的俳优形象。他打扮俏皮滑稽,左臂抱着一个圆鼓,右臂高高扬起鼓槌,显然这是在工作中的俳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东汉击鼓说唱俑真实存在过,他一边敲圆鼓,一边嘻嘻哈哈地说唱,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吐槽现场?

秦汉时期的俳优吐槽起来,那可真是全场炸裂。比如有一个俳优叫优旃,他本是秦国人,在秦二世被杀后,他就归顺了汉朝。优旃吐槽非常舍得“放梗”,他的段子都非常高级,甚至有的段子是现场发挥,还能拉上群演。早在秦始皇时期,某天宫中设宴款待,不巧下起了暴雨,而侍卫们却只能淋雨站岗,这不是摆在眼前的吐槽素材么?于是优旃跑去跟侍卫们商量:“假如你们不想淋雨站岗,一会儿我叫你们,一定要大声回答我。”侍卫们自然是答应了。

随后,优旃就去了酒宴,见大臣们都在给秦始皇祝酒,于是他靠近栏杆大声喊道:“侍卫们!”侍卫们立刻答应“有”,优旃开始了他的吐槽:“你们这些侍卫长得这么高大,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最多也就是有幸露天淋雨。而我们这些天生身材短粗的人却可以在大殿内休息,人生真是一场戏……”此时坐在主咖位上的秦始皇脸上挂不住了,毕竟这吐槽得实在是狠,于是他准许侍卫们减半值班,从此可以轮流换岗。

对于优旃如此高级且有内涵的吐槽段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赞他:“善为笑言,然合於大道。”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而是在吐槽中蕴含大道理,为他人解决问题,优旃的吐槽果然舍得放梗,段子还高级。

原来 吐槽在古代就有了 | 艺术品鉴赏

东汉时期击鼓说唱俑

宋代吐槽大会

演员都是兼职,广告植入够“硬”

说起宋代的吐槽大会,那表现形式可真是多,毕竟宋代人最喜欢发明创造,尤其是上场的脱口秀演员们,完全打破了之前的条条框框。舞台上不再是男脱口秀的天下,许多女性也参与在了其中,他们被称之为“说话伎艺”。有意思的是,这些脱口秀演员们还不是专职,他们在舞台之外,还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或是光鲜的社会地位。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以及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就记载了一大串北宋汴京的说话伎艺名家。此时有人要吐槽了:这花名册有啥好看的?不不不,看一个人的名字没意思,但一大群人组成的名字就有意思多了。比如有的名家叫“周大辩(和尚,一作春辩)”“戴书生”“陆进士”“陈小娘子”“酒李一郎”“铁刷汤”“猪儿头”“江鱼头”……从他们的名字里可以看出,在宋代喜欢“说话”的百姓可真多,有书生、和尚、人妻、官员、卖酒的、卖猪的、卖鱼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群人在一个舞台上吐槽起来,还怕没有内容?还怕没有“爆梗”?恐怕台下的观众“灯”都得拍烂了!

与我们现代的吐槽大会一样,宋代的脱口秀演员们上场前也得先写稿子,也就是“话本”。话本的创作过程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先根据流传的故事,整理成话本,然后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技巧,再仔细揣摩现场观众的心理与反应,将故事重新加工,最后创作为节目的脚本。另一种与我们现代的吐槽大会完全接近,宋代的吐槽大会也有编剧组,叫“书会”,专门为脱口秀演员们编写话本,根据当代的新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写成话本,脱口秀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在这个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不过再好笑的段子,再爆的梗,听多了也会麻木。这个时候,必须有广告植入。你会发现,我们现在看吐槽大会,有时忽然强行插入一段广告,也能成为一个爆笑的梗。宋代人也深谙此道。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盛况:“且借歌伎之演出,以促销货物”,“自景定以来,诸酒库设法卖酒,官妓及私名妓女数内,拣择上中甲者,委有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宛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开吐槽大会就好好吐槽呗,还要强行植入广告,但是架不住观众吃这套,毕竟宋代的节目组也得“干饭”!

宋代的吐槽大会“说话”内容如此丰富,倒是为当时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戏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也被说话艺人吸收借鉴到了表演之中。难怪王国维评:“此种说话,以叙事为主,与滑稽戏之但托故事者迥异。其发达之迹,虽略与戏曲平行;而后世戏剧之题目,多取诸此,其结构亦多依仿为之,所以资戏剧之发达者,实不少也。”

原来 吐槽在古代就有了 | 艺术品鉴赏

宋代著名女伎艺“丁都赛”雕砖

明末清初的吐槽大王

柳敬亭一票难求

在宋代吐槽大会“说话”艺术的影响下,明清两个朝代的吐槽大会自然是越办越红火,这体现在一些明清的小说里,常常会有描写吐槽大会的情节,比如《挂枝儿》《客座赘语》《儿女英雄传》《水浒全传》等等。小说中不仅写了吐槽大会的现场氛围、演员们的表演,作者甚至还脑洞大开,写了观众与脱口秀演员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不过,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是脱口秀演员,他的表演场场精彩,句句爆梗,被当时的文人墨客写在了不同的文学作品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柳敬亭。

柳敬亭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大概是青春痘太多留了疤,他有一个外号叫“柳麻子”。据史料记载,其实柳敬亭不姓柳,他是因为年少时刁钻古怪不讲理,触犯了刑法,为了逃命,所以改姓,他原本该叫“曹麻子”。这样的一个其貌不扬的叛逆少年,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了一篇小品文《柳敬亭说书》,吴伟业、黄宗羲为他写了传记《柳敬亭传》,阎尔梅写了《柳麻子小说行》,朱一是写了《听柳生敬亭词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也写到了他……由此看来,柳敬亭的确够专业,也颇有观众缘。

据载,柳敬亭在南京爆火,他一天只演一场,票价是一两银子,即使再有身份地位的人,想看一场柳敬亭的表演也得提前十天预约,可谓一票难求。大概是一线脱口秀演员,柳敬亭吐槽大会的专场对观众要求很高,众人必须安静地听他说,如果发现有人窃窃私语、打哈欠、伸懒腰、脸上露出倦怠感,柳敬亭立刻就会停止表演。脾气这么大,为何还场场爆满呢?因为柳敬亭的专场确实精彩,他说书能说得观众犹如身临其境,特别有场景感,几乎是沉浸式体验,而他吐槽起现实生活来,也能做到句句扎心,针针见血。

最关键的是,柳敬亭虽然只是一个艺人,但他足够有态度、有胆识。他深爱着他的故国,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着他坚定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他交好,并写诗文称赞他的原因。最经典的一场表演莫过于当年柳敬亭刚到武昌拜见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认为柳敬亭不过是一个江湖艺人,从军对于他来说有点遥远,但左良玉还是给了柳敬亭一个机会。左良玉为了试探柳敬亭的胆量,密令手下人在宴会的军幕中排列手执长刀的士兵。看着台下明晃晃的钢刀,柳敬亭淡定得很,照样是开怀畅饮,谈笑自如,于是左良玉也成为了柳敬亭的粉丝,把他留在了军幕中,与他谈论《三国》《水浒》中的谋略。

柳敬亭为左良玉出谋划策,深得左良玉的信任,本来可以转行了,但万万没想到,左良玉后来病故于军中,军队也迅速解体了。柳敬亭再度流落江湖,重操旧业,继续做着他的“吐槽大王”。虽然后来柳敬亭的晚景有些凄凉,可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一个艺人,柳敬亭得到如此之多的赞誉,应该也是无憾了吧!

原来 吐槽在古代就有了 | 艺术品鉴赏

《笑林广记》

吐槽宝典《笑林广记》

数百年不断升级扩充

让你吐槽有梗,让你场场爆笑,作为一个资深的吐槽大会观众,《笑林广记》是必备书籍!这是一部古代笑话集,作者的名字还很“非主流”,居然叫“游戏主人”。这本吐槽宝典是民间笑话的集大成者,其刻本最早见于宋代,而后的元、明、清三代让这本书的内容不断扩充,并且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刻本。

那么这本《笑林广记》都写了啥?为何会被称之为“吐槽宝典”?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以“请客”这个话题作为主题,请客的那一方作为被吐槽的对象,《笑林广记》在“留茶”这一集里吐槽得特别狠。说有个人留客人喝茶,结果他事先没有做好准备,把客人留下以后才发现家里根本没茶叶,就跑去邻居家借茶叶,邻居迟迟没有把茶叶送来,而此时水早已经烧开了,一直往外溢。为了不让水滚得太厉害,这个人就不断地往锅里加水,过了半天,锅里的水都倒满了,茶叶依然没有送来。于是这个人的老婆就说:“看来茶叶不会送来了,茶也喝不成了,要不请客人洗个澡吧。”

又比如“酒煮滚汤”这一集,依然是以吐槽“请客”为主题。说是一个人很抠门,用淡酒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一杯淡酒后,开始给主人拍彩虹屁,说:“您这府上的美食真多呀。”主人没反应过来:“菜还没上呢,你怎么知道我府上的菜好吃呢?”客人说:“别的不说,这个酒煮白开水,简直是妙极了!”

这些以日常生活作为吐槽的梗也就算了,作者连“谐音梗”都没放过,难道他不知道“说谐音梗是要扣钱的”吗?比如他在书中写道,说古代的一个小官在堂中坐着,不慎放屁了,他说了“爽利”两个字,结果众吏听成了“赏吏”,以为要发奖金了,集体跪下大声说:“谢老爷赏!”这吐槽得可真是够可以了,也真是体现了从古至今的老百姓们无论搞什么,都不会忘了搞笑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实吐槽大会原本只是为了讲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无奈又有趣的现象,以搞笑吐槽的方式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来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若是能像古人那样,既搞笑,又能在笑话中蕴含点人生道理,岂不是更好?

相关文章

  • 艺术家让伦敦经典红巴士做俯卧撑[图文]
    艺术家让伦敦经典红巴士做俯卧撑[图文]

    近期提到英国伦敦,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经开幕的第三十界伦敦奥运,如果提及伦敦著名的大众交通工具,许多人第一时间浮现脑海的,肯定是运行超过半个世纪、有着〝马路大师〞之称的红色双层开放巴士。艺术家让伦敦红巴士做俯卧撑为了迎接2012伦敦奥运的到来,一名捷克艺术家DavidCerny最近便打造了一样饶富奇趣的艺术作品,将一辆伦敦传统双层巴士改造出两只壮硕手臂,卖力做起俯卧撑。还给它加了个性感的...

    1337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美到令人流口水的冰棒 你敢吃吗?[图文]
    美到令人流口水的冰棒 你敢吃吗?[图文]

    一夜之间Facebook暴粉30000,还赢得了台湾设计大奖“金点新秀设计奖”?2017年的这个夏天,一群冰棒开着火车“污污污~~”的从眼前呼啸而过,它们是史上最污冰棒,美到让人流口水,产于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三位准毕业生之手。郑毓迪、洪亦辰、郭怡慧(从左至右)这个采集台湾北、中、南、东共100处水源,整整准备了一年的计划源于郑毓迪。刚开始准备毕业设计课题时,她像其他同学一样也很迷茫...

    1678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一村民家中藏6万多个木雕活字 有百年历史[图文]
    一村民家中藏6万多个木雕活字 有百年历史[图文]

    6月19日讯,近日,隆回县文化部门在走访时,发现滩头镇一户村民家中藏有6万多个木雕活字。在滩头镇刘革新的家中,一个个木架子中,密密麻麻地贮存了6万多个木雕活字。其中,有4万多个字至少有100多年历史。文化保护人刘革新:“我是想把这个做为一个纪念留在这里,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我要放在这里,作为一个眼眸,看到这些字模,就看到了我爷爷。”刘革新不仅保存了祖辈文化,还完整的传承了全套工具和精湛技艺...

    1201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他是狂热蘑菇粉 每天在树林里找蘑菇[图文]
    他是狂热蘑菇粉 每天在树林里找蘑菇[图文]

    据美国网站Boredpanda12月18日报道,摄影师Filip Eremita来自斯洛文尼亚,是一名职业的自然摄影师,同时他对蘑菇和天气的摄影尤为的狂热。摄影师Filip Eremita表示,他对蘑菇这种植物的热爱,几乎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每天他都会在树林里寻觅各种各样蘑菇进行拍摄。据了解,摄影师Filip Eremita并不是心血来潮喜欢上的拍摄蘑菇,他表示自己是从5年前开始拿起相机从...

    935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销售额超千万元!国潮风吹热古建积木玩具,古建筑也能是“潮玩”
    销售额超千万元!国潮风吹热古建积木玩具,古建筑也能是“潮玩”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在过年的氛围里,记者发现“国潮”的热风,吹亮了传统灯会,吹红了各色马面裙,吹热了旅游市场,东方美学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小众的古建筑,也在“国潮”风的吹拂下,走进大众视野。有的人选择实地旅行打卡古建筑,而有的人却另辟蹊径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榫卯古建筑放在了手掌上。胡习习是个中国古代文化“发烧友”,上学时就喜欢去山西看各类古建筑。上班后,同事送她一本梁思成的《图像中...

    1593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摄影师拍创意圣诞卡 你能认出原型是狗吗[图文]
    摄影师拍创意圣诞卡 你能认出原型是狗吗[图文]

    摄影师拍创意圣诞卡 你能认出原型是狗吗本报讯 据外媒报道,自制节日贺卡是英国摄影师彼得·索普多年来过圣诞节的传统。不过,索普家节日贺卡照片的主角并不是人,而是他家的宠物狗。20年前,索普开始了一项节日传统,就是把自家的宠物狗打扮成各种样子,然后拍摄照片做成圣诞贺卡发给亲友。索普的第一个“模特”是他的宠物狗“派迪”。这只狗狗在2002年以17岁高龄去世。此后,索普领养了现在的宠物狗“拉格”。从...

    256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慈禧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图文]
    慈禧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图文]

    玉澜堂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有一座清代皇帝的书堂——玉澜堂。光绪年间,玉澜堂成了光绪皇帝的寝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把光绪帝幽禁在这里。每年的4月初到10月,慈禧太后都要在颐和园住上7个月,其间光绪帝也必须随同前往,困居在玉澜堂里。为了防止光绪帝与外界接触,慈禧就命人在玉澜堂的前后左右修砌了多道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将玉澜堂全面封闭起来,清雅宜人的书堂从此成了一代帝王凄苦寂寥的牢...

    661 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欣赏 美术品档案
  • 最新研究揭示3000年前太平洋岛民具有亚裔血统[图文]
    最新研究揭示3000年前太平洋岛民具有亚裔血统[图文]

    中国文物网编译报道:近日,一项研究公布古代 DNA 揭示了瓦努阿图 (Vanuatu) 和汤加 (Tonga) 首批居民来自亚洲,而非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的其他大洋洲移民。该研究阐明了约3,000年前拉皮塔人 (Lapita)分散至南太平洋地区时最后一次向无人居住土地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此之前,除了独特点缀的陶器及其遗留下来的遗骸之外,世人对这些古代移民的神秘文化知之甚少。科学家们曾经猜测他们是...

    913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钱锺书摔古铜镜检验典故 铜镜一分为二不可能[图文]
    钱锺书摔古铜镜检验典故 铜镜一分为二不可能[图文]

    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钱锺书开始着手《管锥编》的撰写。其间,他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对每本书所载的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缜密的考疏。一天,他翻阅《太平广记·杨素》篇,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起疑窦,结实的古铜镜怎么会一分为二呢?钱锺书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百思不得其解。他抬头看到书柜上摆着的一面铜镜,便顺手拿起毫不犹豫就往地上摔。“桄...

    664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798艺术区:饱经改造和商业折腾[图文]
    798艺术区:饱经改造和商业折腾[图文]

    798艺术区2001年,我以0.70元一平米的价格在798厂区租了个新家,那时候那里还真的是工厂。房子刚修好,由于我和男朋友急急忙忙想住新房,就在没有家具的情况下,在一个200平米的空间放了一个床垫,就算入住了。头一天晚上,我们刚睡下,就听见外面“砰”的一声巨响,好像炮声,或者一个巨人站在我们窗前放了个屁。我们吓傻了,入住的浪漫感觉立刻消失了。那时候,798没有咖啡馆,...

    425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徐悲鸿大石坝故居:地下石室建起"中国美术学院" [图文]
    徐悲鸿大石坝故居:地下石室建起"中国美术学院" [图文]

    大石坝九村98号,徐悲鸿故居。记者刘嵩摄开栏语:对一座城市来说,名人留下的足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城市,重庆曾是全国名流云集的地方,他们在山城的生活与工作,如今已成为重庆的城市记忆之一。从今天起,我们推出“主城名人故居再发现”系列报道,寻找各路名人在重庆留下的印迹。作家莫言故居,因其主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景...

    291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任玉岭书画瓷器艺术展[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任玉岭书画瓷器艺术展[图文]

    任玉岭,原为国务院资深参事,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第十届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任玉岭既是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练就了书法的童子功。他的书法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问世便不同凡响。他曾先后连续六次获得了辛亥革命书展、共和国六十周年、共产党九十周年书展、文化部百名艺术传承人书展、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以及阿斯...

    561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纽约艺术家在地标建筑前展示隐身人体艺术[图文]
    纽约艺术家在地标建筑前展示隐身人体艺术[图文]

    一名“隐身模特”站在纽约天际线前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7日报道,纽约34岁艺术家特瑞娜·梅里(TrinaMerry)日前在许多纽约著名地标建筑前,创造了多幅隐身人体艺术照片。每个场景中,梅里需要花费8个小时在模特身上彩绘,她称这些人体艺术让自己与纽约建立起紧密联系。梅里在自由塔、帝国大厦、中央公园以及布鲁克林大桥等地标建筑前,都拍到隐身人体...

    506 艺术品档案 美术品趣闻 美术品百科
  •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骨灰安放 冯其庸题字送友人[图文]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骨灰安放 冯其庸题字送友人[图文]

    遗孀滕芳女士在墓前献上鲜花。(记者王伟)7月7日,是我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诞辰102周年的日子,徐先生塑像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天寿陵园举行,其多位亲属、生前好友及学生弟子前来为徐邦达先生送行。红学家冯其庸题字送友人上午,徐邦达先生遗孀滕芳女士及其长子徐书城先生带领全家在徐先生遗像前行礼。在徐先生的墓旁,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和中国杀毒软件之父王江民的墓碑悄然矗立。遗孀滕芳女士在现场带领亲友向...

    1211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无须穿越 这里还原了老北京过元宵节的真实景象[图文]
    无须穿越 这里还原了老北京过元宵节的真实景象[图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社火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明代诗人王廷陈的《燕京元夕曲三首》描写了当时北京城元宵节盛况,其中一首这样写:“大道朱楼锦绣围,歌钟万户竞春辉。楼前火树嶙峋照,化作红云片片飞。”元宵节赏灯源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而真正作为习俗固定下来则始于...

    1196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