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一热再热!到底什么是汉服?[图文]

时间 : 06-11 投稿人 : 调调 点击 :

一热再热!到底什么是汉服? | 艺术品欣赏

(清)金廷标《仕女簪花图》轴

2003年11月22日,河南郑州街头突然出现一位身着汉服的网友(网名壮志凌云,本名王乐天),被路过的新加坡记者拍到,据此写成报道《汉服重现街头》,引起强烈反响。

赞者称重拾汉服,体现了文化自信。

弹者称状如唱戏,毫无意义。

恐怕王乐天也没想到,十多年后,汉服爱好者已达600多万人,市场价值超百亿元。随着“汉服粉”群体快速扩张,也引发内部分裂——复古派与发展派势同冰炭,体现出汉服概念本身的混乱。

什么是汉服?汉服等于国服吗?复兴汉服就等于复兴传统吗?汉服是否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服装史如此漫长,什么才能代表汉服?汉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种种疑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汉服能热,靠的是两点:

其一,在互联网催生下,亚文化圈崛起,各种汉服视频让年轻人直观地看到了汉服之美,被它所吸引。

其二,古装网剧盛行,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想象。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汉服虽热,但热的是现代表演中的汉服,而非真实的汉服,甚至汉服这个概念都是虚拟出来的,其历史合法性难确立。

因此,有必要对汉服史进行一番梳理。

古人不知道啥是汉服

汉服发端于何时,尚存争议。

《周易·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将服制拔到治国之本的高度。

在《周礼·春官》中,规定帝王的服装是六冕四弁,“凡兵事,韦弁服。视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就是说,平时办公要穿皮弁服,即鹿皮帽、白布衣、素裳。此外,“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即祭祀时,命妇(有封号的妇女)要按规定穿鞋。

不过,春秋时,这些规矩已成空文。

据《墨子》记,齐桓公“高冠博带”(戴高帽,系宽腰带),晋文公“大布(宽幅的土布)之衣,羟(音如枪,是一种名贵的羊)羊之裘”,楚庄王“鲜冠组缨(光鲜的帽子,用绳系在头上),绛衣博袍(红色大袍子)”,勾践则“披发文身”。

根本看不出礼仪制度的踪影。

在文献中,汉服的最早记录来自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即:“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此处汉服是相对于楚服而言,二者都是“曲裾”,即将衣和裳合为一体,又称“深衣”。“曲裾”本是秦制,被汉朝继承,魏晋时失传,宋代曾一度复兴,却被视为“服妖”(引发亡国的服装),遭严禁,此后无传。

可见在古代,汉服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的理解各异。一般情况下,只在说明与他人有别时,才使用汉服一词。

正式礼服每代都不同

中国疆域广阔,跨寒带、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类别,各地生存条件不一,着装必然不同。即使是正式礼服,每代亦不相同。

“汉服粉”常称汉服有两大传统:其一是“上衣下裳”,其二是右衽(左前襟压在右襟上)。误以为是“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认识不正确。

首先,“上衣下裳”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是特殊设计。

从出土的商代雕像可见,人物多着“上衣下裳”,似乎符合传统。事实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直到春秋时,中原仍无裤装,下身只着“胫衣”,近似现代护腿,至膝盖即止。所以,下身需着裳(近似于裙)御寒、遮羞。

裳短,稍不小心便走光,所以《礼记》规定:“暑勿褰(音如牵,意为撩起)裳,褰则下体露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对“上衣下裳”不屑一顾:“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其次,在出土的商代、周代雕像中,左衽、右衽、对襟均有。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被后人误读为游牧人左衽,中原人右衽,是自古的礼法规定。其实《礼记》中明确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可能是为了与祭祀区别,且比较方便,日常多右衽,游牧人右衽则妨碍射箭,所以多左衽。

可见,左衽与右衽与是不是汉服无关。

能吃百家饭才是真传统

在历史上,中原服装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已很难清晰区分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东晋时,葛洪便说:“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忽粗忽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在游牧文化冲击下,裤褶(肥管裤,本是军服)、裲裆(相当于今天的坎肩)、半袖衫等融入到汉服中。汉初裤子无裆,用绳系在腰间,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时,有了裤裆,但不缝合,称为“穷绔”。《晋书》记学者郭璞到越城(今属南京市),“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裤褶遗之”。可见江南当时刚接受合裆裤。

唐代时,圆领服、皮靴、羃离(羃音如密,羃离就是斗笠四周垂下纱幕遮脸,古装片女侠多用,其实唐代贵妇出行一般会用)、蹀躞(腰带上的小钩,可携带日常用品)等都来自胡服。女着男装也是胡俗。

宋代沈括曾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皆便于涉草。”

甚至屡受外辱的南宋,也在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名臣范成大的《揽辔录》载:“最甚者衣服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

《续资治通鉴》记,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时,有大臣说:“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臣窃伤悼。中原士民,延首企踵,欲复见中都之制度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之民,乃反效于异方之习而不自知。”

朱元璋常戴瓜皮帽

也许是实在分不清哪些算胡服,哪些算汉服,如今“汉服粉”多尊奉宋代、明代的传统服装。

宋明外患严重,中原观念相对强烈。

宋徽宗多次下诏严禁胡服:“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着战袍、系蕃束带之类,开封府宜严行禁止。”“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钩墩(一种妇女靴裤)之类者,以违御笔论。”

为了禁胡服,宋徽宗甚至说出“先王之法坏,胡乱中华,遂服胡服,习尚久矣,人不知耻,未之有禁,非用夏变夷之道”这样的狠话。

至于明代初期,通过“去元化”,刻意遮蔽草原文化。朱元璋下令禁胡姓,甚至连复姓公孙,都要改姓孙,并禁胡语、胡服,从而“上承周制、下取唐宋”。

可严令之下,明朝皇帝却不知大帽、钹笠帽、毡帽、瓜皮帽等都来自草原,皇帝自己戴,群臣也戴。

明太祖朱元璋还给瓜皮帽起了个新名——“六合一统帽”。据《豫章漫钞》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其实,明朝人自己也知这种说法靠不住,嘉靖名臣靳学颜便写道:“元人帽制必圆而六瓣。”

此外,元朝的质孙服(上衣和下裳结合为一体,锦衣卫后改成飞鱼服)、胸背(即后来官服上的补子,此说有争议)、比甲(棉披肩)、搭护(近似今半袖背心)等,都被明朝继承。体现出古人的灵活性:不是死守道德原则,一味“昭名分,辩等威”,也很重视实用。

章太炎为何穿西装

1644年,清军入关,到1646年,江南被基本平定,遂强化“薙(通“剃”)发易服”,如《东华录》所载:“今者天下一家,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尽令薙发。”薙发的同时,还必须换服装——明代正装基本被禁。

早在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便下令:“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

可见,“薙发易服”是长期策略。至于“十从十不从”(男、生、阳、官、老、儒、娼、仕官、国号、役税必从;女、死、阴、隶、少、释道、优伶、婚姻、官号、文字语言可不从),出自野史,不足为凭。

清代晚期,仁人志士纷纷走上反清自强之路,他们一边发掘、宣传野史,甚至加以编造,以鼓动民族情绪;一边用剃发、易装来表达反抗决心。

1900年,章太炎在东京得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认为清朝已亡,“会执友以欧罗巴衣笠至,乃急断发易服”,并说:“欧罗巴者,于汉为大秦,与天毒略近,其衣虽窄小,衽皆直下,犹近古之深衣,惟吾同胄之日本,亦效法焉,服之盖与箸浮屠衣无异趣云。”

意思是西装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深衣,日本也采用了,穿它和穿佛袍是一样的。

在章太炎等人的鼓动下,西装被革命者们接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以西装作为男女礼服。1918年,改成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下令商人黄隆生,参照日本学生装改造而成,仍属西服。

短褐应得到更多重视

1918年后,中山装、旗袍都一度被视为国服,特别是旗袍,经多次改造,完全可视为汉服,但和后来的唐装一样,因包含了清朝元素,遭“汉服粉”排斥。

于是,宋明服饰便成了汉服,它形制华丽,美学风格与众不同,但始终未引起国际服装设计师们的注意,这可能与“汉服粉”误解了和服有关。

表面看,日本在接受西装的同时,没放弃和服。学者张小月在《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中指出,成人式的和服“制服化”完成于1970年代中后期,成人节则是1948年才正式制定的,保留和服因实际生活需要,复古、重传统、强化民族意识的意味不多。

今天日本的和服多是“小袖”,并非贵族服装,而是小商人着装,方便生活。相比之下,今天的汉服除祭祀、郊游、拍照等少数场景,较难融入工作、生活中。

太重视历史传承,忽略了实用,国外用户、设计师等无法参与。只是自己玩,别人不融入,就自己限制了自己。

其实,汉服有方便版,即短褐(音同竖鹤)。短应写作裋(音竖),裋褐即褐布竖裁,是“劳役之衣,短而且狭”,古人说“竖子”,即指穿裋褐的小孩或童仆。但在影视剧中,裋褐设计欠光鲜,且着裋褐的人物非主角,给人们以不佳暗示。

年轻人喜欢古装风,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蔚然成风。世上任何事都有缺点、不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热情去做,就值得鼓励。如能减几分浮躁,多接一些地气,相信未来的汉服将更辉煌。

相关文章

  • “生态龙城杯”中国画大赛有奖征集活动进行中[图文]
    “生态龙城杯”中国画大赛有奖征集活动进行中[图文]

    绘百年征程 画生态龙城为推动柳州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的文化瑰宝,扩大交流,以画会友,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以画会友,联合举办“生态龙城杯”中国画大赛。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协办单位: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柳州市文联、柳州市美术家协会、柳州画院大赛组委会顾问:黄格胜(政协第十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漓江画派促进会...

    394 艺术品资料 美术品报道 美术品科普
  • 华人整理家人遗物发现李可染画作:欲三亿转让[图文]
    华人整理家人遗物发现李可染画作:欲三亿转让[图文]

    图为汪女士展示《流水声中有人家》山水画作中新网郑州11月17日电(杨正华)近日,加拿大籍华人汪女士回国整理外祖父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幅已故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流水声中有人家》山水画作,且有吴作人题跋,题跋中对李可染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11月16日,记者在郑州见到这幅画作。该幅作品作于一九八五年春,有近十平方尺大小,横眉写有7个大字“流水声中有人家”。左边有吴作人题跋,跋文共有7...

    1655 艺术品资讯 美术品文摘 美术品知识
  • 收藏的恐龙蛋少了80枚 竟是几个生意人顺走了[图文]
    收藏的恐龙蛋少了80枚 竟是几个生意人顺走了[图文]

    恐龙下蛋一下100多个 蛋窝化石最稀有他们说:做生意讲究风水 拿回去镇宅天台袁先生收藏了很多恐龙蛋,他平时把恐龙蛋存放在一个朋友的房子里,这个秘密很少有人知道。1月8日晚上,朋友发现房间门被撬开了,袁先生赶到后,一点,只剩100多枚恐龙蛋,少了80枚。天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介入调查,朋友家装了监控,从监控发现,有四个男人当晚10点多潜入房子。这4个人到底是什么来路?他们怎么知道袁先生的秘...

    1789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太原老人摆石头宴以假乱真[图文]
    太原老人摆石头宴以假乱真[图文]

    1月7日,山西太原庙前街道桃园路一社区,70岁的阎保生将自己收藏的上万块奇石分类陈列在家中,满满一桌“石头宴”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色泽诱人的“美味佳肴”全是用大小、形状、色泽都酷似各种食物的天然石头“假扮”而成,是阎保生老人10年来奔走中国各地的珍贵收藏。 武俊杰 摄(来源:中国新闻网)“石痴”阎保生10年来不断奔走于全国各地的奇石市场淘石头,如今他已收藏的各类奇石上万块。(来源:中国新闻网)这桌...

    1968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天青色等烟雨!那些惊艳眼球的清代青花瓷[图文]
    天青色等烟雨!那些惊艳眼球的清代青花瓷[图文]

    图1 青花菊花纹纸槌瓶在日前安康举行的一场藏品展览中,有一组三件纹饰精美的清代青花瓷器,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今将其分别介绍如下,以飨同好。图1为清代青花菊花纹掸瓶。瓶高33.5、口径10.5、腹径15.5、底径8厘米。撇口,长颈,鼓腹细长,上腹微鼓,下腹急收,假圈足,足沿露胎,胎质细腻,凹底;口沿施酱釉,肩部刻阴回纹一周并施酱釉。足阴刻似仰莲纹一周并施酱釉,足底凹面施酱釉。瓶内施白釉。腹部...

    1558 艺术品鉴赏 美术品资料 美术品新闻
  • 谁能比古尔斯基更真实[图文]
    谁能比古尔斯基更真实[图文]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出生于1955年1月15日,当代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他的老师贝歇夫妇开创了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对世界的摄影观念都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个学派诞生了很多同时受到学术界和收藏市场欢迎的摄影师,而古尔斯基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摄影作品以画面大、色彩醒目和细节丰富而闻名,兼具学术深度和审美水准,照片均用非常大幅的尺寸展示(通常是3mx2m),给观者带来了非常震撼的体验(某种...

    1149 艺术品收藏 美术品杂谈 美术品百科
  • 延庆发现辽代首钢遗址群[图文]
    延庆发现辽代首钢遗址群[图文]

    考古专家介绍发现的炼铁炉。新京报讯(记者黄颖)辽代的炼铁高炉什么样子?工人生活环境如何……这些问题在延庆大庄科乡矿冶遗址群考古现场,可寻到答案。昨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年考古发掘,已基本确定该矿冶遗址群发现的五座矿山、四处冶炼遗址、三处居住及作坊遗址,年代为距今1000余年的辽代,是目前发现的华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矿冶群。遗址地曾为辽兵工厂2011年大庄科乡矿...

    1741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第十一届国际园林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图文]
    第十一届国际园林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图文]

    第十一届国际园林摄影师大赛(International Garden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简称IGPOTY)已经公布了获奖名单。来自巴西利亚的摄影师Marcio Cabral凭借在塞拉多生态区拍摄的绝美花田,赢得了“年度园林摄影师”称号与7500英镑(约65000人民币)奖金。该赛事由园林摄影家协会的五名成员创立于2007年,并迅速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园林和植物摄影盛...

    1270 艺术品报道 艺术品科普 美术品资讯
  • 揭秘被遗忘的超级大城市:青铜器时代的卡特拉城[图文]
    揭秘被遗忘的超级大城市:青铜器时代的卡特拉城[图文]

    网络配图由德国、叙利亚和意大利三国组成的专家考古队对卡特拉遗址进行的挖掘,堪称21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事件。在叙利亚境内发现的卡特拉城,也许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时代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卡特拉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北方约200千米处,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卡特拉的崛起学界通常将巴比伦、亚述利亚、埃及和赫梯人建立的宏大国家统称为“古代东方”。但是,这种国家的界定使得青铜器时代已经出现的一系列古代...

    1440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复古的精致!日本传统竹编艺术[图文]
    复古的精致!日本传统竹编艺术[图文]

    图片来源:米沑筑穗当日本在19世纪中期向世界开放时,西方商船很快就从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国家带回许多异国情调的艺术品。伦敦、巴黎的私人画廊、古玩店摆满了日本版画、书法、陶瓷。但现在看来,有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的濒危而引人注目,那就是编织竹篮。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时,竹编仍然被视为制作实用工具——绳索、厨房用具、篮子、盒子的技艺。尽管这门手艺需要几十年的熟练掌握,在数百年的传统之中...

    531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原来烧烤流行于秦汉[图文]
    原来烧烤流行于秦汉[图文]

    寒冷的冬天,就该撸撸串!古人也吃烤串!山东临沂五里堡东汉墓单人“烧烤”画像石图(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 汉代展厅 绿釉陶烤炉其实古人的烧烤经验不比我们现代人的少:从其他考古发现来看,烧烤在秦汉之际流行起来。如何吃烧烤,在这时讲究也多了。《礼记·曲礼》中的“进食之礼”,提出了十几条“吃规矩”,其中一条是“毋嘬炙”,专门针对吃烤肉:不要狼吞虎咽,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仪态不佳。当时皇家、贵族,烧...

    1459 艺术品趣闻 艺术品知识 美术品收藏
  • 玩儿收藏未必非得高大上[图文]
    玩儿收藏未必非得高大上[图文]

    如今,收藏与艺术品市场、股市、房地产被称为投资的三大重要领域。尽管我国的收藏热从上世纪八零年代渐渐兴起至今不过三十余年,收藏投资市场还很年 轻,也有鱼龙混杂的现象,但仍旧受到人们的青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艺术品投资将成为一个投资的增长点。那么,单从投资与理财的角度来讲,资金量并不是比 较充裕的普通白领应该关注哪些领域?又有哪些藏品在未来具备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呢?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玩儿收藏未必...

    1974 美术品欣赏 美术品市场 艺术品杂谈
  • 蜀绣博物馆馆长亲授3岁“徒弟”穿针引线[图文]
    蜀绣博物馆馆长亲授3岁“徒弟”穿针引线[图文]

    由成都商报发起的博物馆周末直通车在经历了草堂、武侯祠等地后,昨日,直通车驶到了第六站———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全程为成都商报的读者们讲解博物馆内展出的蜀绣,并拿出珍藏几十年的绣品与读者们分享。有趣的是在体验环节,一位年仅3岁的小女孩亲手尝试蜀绣,一板一眼就像一个老手。杨德全笑得合不拢嘴,上前亲自指导,称其手法娴熟,绝对是自己有史以来收的第一个年龄最小的&l...

    455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无上瑜伽修法五大本尊之一:上乐金刚像[图文]
    无上瑜伽修法五大本尊之一:上乐金刚像[图文]

    宁夏博物馆藏竹木雕上乐金刚像宁夏博物馆藏竹木雕上乐金刚像,国家一级文物,竹木质,底座长10.4、宽50、高15厘米。莲座上直立上乐金刚双身像,身躯呈蓝色,共12臂,主臂拥抱明妃(宗教人物),双手各握一法器,其余十臂向两侧平伸,戴腕镯,脖挂两串骷髅。右腿直立,左腿屈膝,双脚下各踩一魔。1986年4月10日,春日午后的阳光映照着峰峦层层的贺兰山,位于山东麓的拜寺口双塔,与往日相比多了分喧嚣。出于保...

    441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 河北非遗绝活技艺传承令人忧[图文]
    河北非遗绝活技艺传承令人忧[图文]

    徐水狮舞之“狮子单驼”。 于俊亮 摄(原标题:“非遗绝活”荟萃河北满城 技艺传承令人忧)中新网保定3月10日电 (吕子豪于俊亮)10日下午3时许,易县的摆字龙灯、徐水狮舞等非遗表演项目齐聚河北满城汉墓景区未央广场,吸引上千民众观看。欢快的鼓点响起,易县摆字龙灯拉开了展演帷幕。金色巨龙随着彩球上下翻飞,14名表演者着黄色盛装、手举龙灯穿梭台上,用龙体摆出“天下太平”、“未央兴旺”等大字;白洋淀...

    1308 美术品鉴赏 艺术品百科 艺术品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