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对外贸易的崭新时期。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不但大量输出到亚洲、非洲各国,且自明代晚期开始倾销欧洲诸国。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外销瓷的主要市场有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欧洲,特别是欧洲市场。而18世纪前期,欧洲的英、法、荷兰、丹麦、瑞典等国被允许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使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主要是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和釉上彩瓷。许多瓷器的装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画工精心摹绘的,题材大致包括纹章(又称徽章)、人物故事、船舶及码头风景、动物花卉、鱼草、博古等纹饰。这里笔者却另辟蹊径,为大家介绍上海博物馆珍藏、明末清初景德镇窑烧造、造型独特的四件外销青花瓷。
图1 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开光花卉博古图军持
这是外销的一件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开光花卉博古图军持(图1)。军持口略内敛,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似扁蒜头状,球形腹,肩、腹之间置乳状流,无柄,浅圈足。瓶口配金属盖,盖呈穹顶状,饰缠枝花卉纹,上设钮。流口包镶金属,配金属盖,并通过链子与瓶盖相连。通体青花装饰,颈部为蕉叶纹,肩部饰卷草纹一周,腹部以竖条装饰带分为六格,格内分饰葫芦、蒲扇、莲花及牡丹三朵,流身以双竖线分为五个,格内描绘盘长两个、桃子三个,近底足处为双弦纹。军持,据《辞海》介绍:“梵语,亦作君迟,裙稚迦,义译为瓶,即水瓶也。僧人游方时皆携带之,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水等。”其造型特殊,是一种长颈、大腹,旁加一乳房状注口的净瓶。为了适应马来人的嗜好和需求,明代瓷窑就利用中国固有的胆瓶水樽形式,旁加一乳房状注口,大量烧造军持,专供销售东南亚地区。它具有中国青花瓷器的特点,而乳头状的流又带有外来风格。
图2 明崇祯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而这件明崇祯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图2),是按照西方客户的要求定制的,为欧洲常见啤酒杯的造型。把杯以青花装饰,内容为猎鹿图:一手持皮鞭的骑马男子正在追赶着一头鹿,鹿慌不择路地向前逃窜,画面充满着动感。杯身采用传统的通景式构图,以远山树木为背景,增加了画面的透视感;而狭小的绘画空间并不显得局促,这是较为典型的明末青花瓷器的表现方式。此杯是专为欧洲生产的外销瓷,在欧洲造型的器物上,以中国的绘画技法表现的中国传统题材内容,在十七世纪较为流行;对于西方市场来说,异域风格的内容,更吸引人。把杯有银质盖,这是在欧洲销售以后,客户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由欧洲银匠制作的。
图3 清康熙年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
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达到巅峰,出现许多订烧瓷器。这些瓷器以餐饮器为主,大多按照欧洲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瓷器仿制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瓷器迥然不用的风格。这件清康熙年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图3),就是典型的外销订烧器,有的地方称为调味瓶,或者根据它的用途称为油醋罐。它的造型非常特别,是一种双口联体器,器腹中间隔断不通,故而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瑞士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博物馆和荷兰国立博物馆也有相似藏品,只在器身装饰上略微有些不同。它的出现可能与16世纪意大利当地一种油醋罐有关,但是后者体型比较矮肥,双管交叉的角度较大,质地是软陶。这里的油醋瓶当是直接仿制欧洲的玻璃器,并且可能特别为荷兰市场烧制的,是餐桌上盛放油和醋的容器。它通体用青花满绘了花、果和昆虫,可以辨认的有葡萄、石榴、桃子、牵牛花、菊花、兰花,以及蝴蝶和蜻蜓,繁而不乱。双管的外口沿和圈足上都有一周三角形的波浪纹,双管的内口沿还有一圈卷云纹。整器造型新颖,纹饰丰富,画风草逸,是民窑外销瓷中的精品。
图4 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菊瓣壁瓶
壁瓶,以挂于壁面得名,又称轿瓶、挂瓶。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在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其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年,可挂在墙上或床内的柱子上;器型多样,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所绘图案有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果、雉鸡牡丹等。到了清代,壁瓶更是文人的喜好品,并有“蘅皋掇青藻,毡室伴清嘉”“动洁路搴秀,静悬屋盎春”的赞美。而这件外销的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菊瓣壁瓶(图4),呈半体瓶式,唇口,垂腹,腹下部饰兽形流,圈足,足内白釉无款。其通体青花为饰,颈及腹部饰上下相对的变形蕉叶纹,近足处饰莲瓣纹。此瓶胎体厚重,青花色泽蓝中泛灰,纹饰描绘略显粗糙。从其造型来看,应为固定在墙面的水器。
由于日本、欧洲瓷业的发展,再加上后来清政府腐败而造成社会动乱,中国瓷器的外销也就衰落了。但它推动了世界陶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意义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