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的角度去评判一件青铜器,一是造型,二是纹饰。
有些青铜器的造型和功能是从陶器中转化而来的,从陶到青铜,材质得到了强化,很多原本不可能的造型都出现了。陶器大都是圆形,这既是旋轮制作的结果,也有球体有不易被撞击破碎的需求。青铜器坚固不怕撞,就出现了一些有棱有角的方造型,彝甚至做成了房屋状,顶盖上还有斗拱和瓦楞。造型怪异的器具有很多没有实用功能,仅有装饰或象征功能,只满足视觉观感的需要。
失蜡法铸造的罍
青铜器中有很多象生的造型。原始人出于图腾的目的而崇拜某种动物,认为它们具有的功能能给自己一族带来福佑,他们乞动物之灵,借动物之能,图动物之美,或是借动物之形来表达这种意愿。这些动物在青铜器中并非是严格写生的,而是装饰化的图案。有的与动物本身毫不相干,如铜猪身上装饰着的是凤鸟图案。虎身上装饰的是夔龙图案,象身上装饰的却是雷纹,可以看成是天子奉献给神灵的祭物或牺牲。
纹饰是中国青铜器另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商周时是奴隶社会,青铜器具有狞厉威严的风格,已不同于彩陶上的怡然自得,平和清明,而是变得张牙舞爪,凶猛攫人,暗示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隐含着借助神权来协助王权的动机。商周时祭祀的主体是鬼神,因此,这些奉献给鬼神的祭器上就充满了野蛮、凶残、奢华、神秘的气氛,它们不仅是奴隶主的护符,也是恫吓别人的法器。一尊尊充满了威严的沉重青铜器,上面镌满了凹凸的图案,几乎全部都是凶狠露齿的猛兽,都是圆瞪怪眼紧盯着人的猛禽,或是令人不可辨识的怪物,一个个面目狰狞,形态怪异,或是昂首向上,或是挺着双角,或是一足独行,或是圆睁怪眼,或是张开巨口,或是盘旋曲折,森然欲搏人,俨然一个怪兽集团。
商代的青铜器上多次出现一种饕餮纹饰,这是一种巨口双角大眼怪兽的面部,形状似牛又似羊,这是古代传说中“有首无身,咽人及身”的怪兽饕餮。这种饕餮是商代出现最多最重要的纹样,它们既代表着神鬼的无上尊严,也成为商王权势的一种象征,以无比的狰恶和恐怖来给人以威吓,使他们慑伏。到了周代,奴隶制的禁锢渐弛,恐怖的饕餮纹稀少,纹饰的样式增多,而以盘旋曲绕的窃曲纹为主,辅以环带纹、垂鳞纹、蟠螭纹等,气氛平和多了。
东周之后,礼崩乐坏,诸侯纷乱,奴隶制已经到了尽头,青铜器上的纹样也渐失威严和恐怖,变得细微而精致。不仅器身变矮,纹饰变浅,纹样也变得小了,细小如蚓的螭纹、蟠虺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器身。昔日的王权已经日见其微,青铜器已不供祭祀,而是供自己生活所用,因此器变小、足变矮、加了盖,把盖反过来就可以当餐盘,可以二人共食了。
战国时的牺尊
商周时器身上的那些图腾纹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宴酒作乐、欢歌笑语的生活场景,水陆攻战、乘车打仗的场面都一一画在了这些器具上,以生活而代替神鬼,说明春秋时人们的观念是起了何样的变化?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装饰方法:镶嵌、错金、错银、错铜、鎏金,工匠们费尽心机,在铜器上打孔挖槽,再把一些美丽的宝石和玉镶嵌上去,在外部进行打磨。有的在铜器表面把金线或银线镶嵌上去,再打磨光滑,就是错金或错银。这样的一些效果,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之极,给青铜器又增加若干珍贵。
工艺越来越发达的结果,是作品做得越来越精细。商周之初的青铜器是雄伟的,但却是粗放的。春秋战国之时,器物做得越来越细腻,从而产生了一种失蜡铸造的方法。以前铸造青铜器,都是用做陶或木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难以做成精致的铜器。失蜡法就是不用陶或木来做范,而是用一种石蜡来做范。石蜡是一种偏软的物质,用它做范可以精雕细刻,做得很细。当灼热的铜汁倒入外模的时候,里面的蜡范便被熔化,最后铜汁替代蜡汁充满了模,这种方法铸出的青铜器图案细腻,微如发丝,令人称奇。由于失蜡法的使用,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失却了雄伟,却是赢来了精细。
汉代青铜鎏金长信宫灯
从战国到秦汉,中国的青铜器终成强弩之末,不可挽救地式微了,作为替代品,铁器和漆器都登场了。作为整体的一个青铜时代退场了,但是还有一两个品种在坚持着:一是铜币,一是铜镜。它们之所以还能继续存在,主要是没有替代品。中国的纸币使用得很晚,两千年来流通的一直是铜钱。中国没有玻璃,一直用铜来制镜,铜镜艺术在战国、汉、唐时期达到一种极盛,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