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又到一年最是清香而明洁的日子。清明时节,天清地明,万物洁净,既是节气,更是节日。
家,祭祀祖先,
国,缅怀英烈。
思时之敬
清明节祭祖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原始信仰,从上古时期,人们便在春秋时节举行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
唐•祭扫
清代 扫墓图
《落花图》局部 明 沈周
然而,清明并非全是欲断魂。清明的好,在于“清”——踏青至水边。青青河边草,鸣鸣枝上鸟。青是生意有盎然之色,这颜色如此澎湃,令人心驰神往,唯有拥进春的怀抱,与万物融为一体方能快意。冬芽勃发、恣意舒展。
《春游晚归图》 明 仇英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上坟扫墓祭祖,与之相伴的便是出游踏青,追悼逝者的同时,不忘领略这份春意生机,不负美好时光,到山野乡间游乐一番,尽享生命乐趣。清明节因而也被称作“踏青节”。在许多古画的留存中,可窥见悲欣夹杂的清明图景,以及人们对于清明时日的丰厚兴致。
《游春图》隋 展子虔
上有重峦叠嶂,下有湖水融融,士人时而策马山径,时而驻足湖边,还有仕女泛舟水上。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即使不多描绘四周春景,也能感受到班班草色,人马从容。
《驭马踏青图》 元 王振鹏
由于寒食节和上巳节皆在清明日的前后,融合了寒食祭祖、礼敬先人和上巳郊游、踏青赏春,清明节成为了一个哀喜交集的二合一日子。
《八达游春图》 五代 赵喦
旧时,众人在清明时节的的春游队伍浩浩荡荡,游乐活动盛大而热闹,丝毫不亚于祭祀。在这个时节里,古人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可见他们对春意感受尤为透彻。
"清明之日,桐始华”
桐花开放,一片紫色云霞。
浇花 《汉宫春晓图》 局部 明 仇英
花树微风的春天怎能没有蝴蝶相伴?
荡秋千 清 冷枚
古画中那些久远的春天活动已日趋减少,由于疫情,今年的清明,很多人只能在云端祭祖,遥距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但秉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不是空话。今天的清明,依然有哀思,有欢欣,有生机与希望。凛冬散尽,清明已至,愿每一位历经瘟疫的逝者皆得以安息!
清明之于中华文化,是一个在哀思中蕴藏着生机与希望的节日。怀着对先辈的感恩,去先祖墓前祭扫,顺便远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这份生生不息。吐故纳新,感受春天的生意盎然,带给我们生命的希望与力量。清风送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之意。
清明节,让国人懂得敬畏自然,体现着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一种对生活拼搏进取之心,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这是我们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文 黄雪莹 图来源于网络)
扑蝶 《汉宫春晓图》 局部 明 仇英
《晴春蝶戏图》 宋 李安忠
雍容华丽的凤蝶振翅飞舞,素净的粉蝶平展双翼,使尽浑身解数在春光灿烂中为春游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炫目迷人的景象。
柳,即留。
《桃花春柳》 清李蝉
折柳,用于古代与友人春季送别,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戴柳,就是对韶华青春的无限眷恋与珍重。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