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669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图片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一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二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三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四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五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六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七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八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九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一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二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三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四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五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六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七
天发神谶碑-碑文之十八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简介
《天发神谶碑》,吴天玺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昏庸残暴,政局日渐险恶。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而刻此石。相传为皇象书,但无确据。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吴”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于江宁(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师将碑移至转运司后圃筹思亭,不知何时又移江宁学尊经阁,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胡宗师跋,崇宁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纲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发神谶碑》的书法被康有为叹为“奇伟惊世”。书碑者以隶书笔法写篆,起笔处极方且重,转折处外方内圆,下垂处中锋收笔呈悬针状,棱角分明的字形显示了威严厚重的力量,为历代书家所称道。宋黄伯思云:“吴时有《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传世的最旧拓本,为剪条装册,只存碑文,无胡宗师、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吴郡”之“吴”字口部稍损,“郡”字完好,其它稍损笔划处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余方。
清王昶《金石萃编》,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神谶
谶: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神谶则是指将来要应验的神的预言。
孙皓
孙皓(242--283年),字元宗,一名彭祖,三国吴国皇帝,在位十六年。此人多忌讳,好酒色,残暴骄盈。
皇象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南)人。三国吴书法家。在吴官至侍中,曾任青州刺史。自幼工书,师法东汉章草大家杜操。擅长篆、八书、章草各种书体,而尤以章草见长。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黄伯思
黄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自号云林子,邵武(今福建省邵武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工书,“正、行、草、隶书皆精。”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