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5398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轴❖图片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简介
《仿黄公望山水图》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绘,纸本,水墨,纵66.7厘米,横46厘米。
作者自题:“壬午秋日仿大痴笔意。麓台祁。”
迎首钤“埽华菴”朱文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朱文印,鉴藏印为“弋正诚一心赏”、 “慈谿王氏所藏”朱文印。
款识中的“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时年61岁。
图绘高山屹立之下,杂木丛生、洲渚房屋掩映的山光水色之景。山石的顶端多留有空白,虚处笔迹似有似无,表现出岚光浮动的清幽意境。全图笔墨苍润老辣,于粗放中物象毕现,率意中气韵盎然。王氏自言此图仿元代画家黄公望(即作者所谓“大痴”)笔意,实际上又融入了王蒙、倪瓒等人的笔法,应是作者融元人画格的贯通之作。
相关知识科普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老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任《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和《万寿盛典》总裁,官至户部侍郎,故称“王司农”。他擅画山水,其绘画艺术承绪家学,自幼得到祖父王时敏的刻意指导,一生倾注于笔墨施运的营求中,自称笔端有“金刚杵”, 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王原祁作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四王”的绘画创作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力图集古人之大成,被确立为正统画派。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著有《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