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王蒙行书爱厚帖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王蒙行书爱厚帖页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2898-11/3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王蒙行书爱厚帖页❖图片
王蒙行书爱厚帖页❖简介
《爱厚帖》页,元,王蒙书,行书,纸本,纵33.3厘米,横58.7厘米。
释文:
蒙顿首再拜
德常判府相公尊契兄,恃在爱厚,輙为禀白:友人林静子山,吴兴人,亦赵氏之甥也。读书博学,多艺能,而未有成名。欲权于彼学中养赡,得三石米足矣。用是求书专注,望介注为祷。斯人年幼而多学,亦公家所当养者。王府君处意不殊此,未由晤会,万冀调攝,以膺峻擢,不具。二月廿四日,王蒙顿首再拜,余控。
帖后钤“也园珍赏”、“世受堂”两方鉴藏印。
无题跋。
《爱厚帖》是王蒙存世的唯一一通尺牍,弥足珍贵。此信写给做官的朋友“德常判府”,内容是举荐他的朋友林静(赵孟頫的外孙),请求给其安排一份工作,并介绍了此人“读书博学,多艺能”等特点。德常,名张经,字德常,金坛(今镇江)人。其父张监、弟张枢与王蒙、倪瓒交往密切。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经曾任松江府判官,书中称“判府相公”,可知此信应书于至正二十二年以后,是王蒙中年的作品。
此书学赵孟頫,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结体也仿学极似,且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云:“黄鹤山人书,当不在赵魏公下。”
《元诸名家尺牍册》、《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张经
张经(生卒年不详),字德常,金坛人。其父避地荆溪,筑良常草堂,倪瓒、张雨皆称其“张有道”。元至正丙申年(1356年)张经为张士德所用,官吴县丞,升县尹,除同知嘉定州。壬寅年(1362年)调松江府判官,有德政。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吴宽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