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镀金转八宝亭式钟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镀金转八宝亭式钟 |
时代 | |
门类 | 钟表仪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8317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镀金转八宝亭式钟❖图片
铜镀金八宝转亭式表
铜镀金八宝转亭式表(局部)
铜镀金转八宝亭式钟❖简介
铜镀金转八宝亭式钟,清宫造办处,清乾隆,高50厘米,宽23厘米,厚17厘米。
铜镀金嵌宝石重檐亭立在紫檀须弥座上,英国造小表嵌在亭子顶端。上层屋檐上小铃铛制作精细,累丝上有点翠“寿”字及云纹。亭内中间是梵文 六字真言转经桶,经桶内装满经卷。围绕经桶是佛前供器——铜镀金点翠八宝,即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经桶和八宝下装有圆盘,可以转动。
上弦后启动,经桶顺时针方向转动,八宝两两相对,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转动。
相关知识科普
八宝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累丝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点翠
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以金属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属线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六字真言
真言为梵语“陀罗尼”的义译,本意即“咒语”。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汉语音译为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