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黄釉盖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黄釉盖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653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黄釉盖罐❖图片
黄釉盖罐❖简介
黄釉 盖罐,清宣统,高28.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11.3厘米。清宫旧藏。
罐直口,束颈,圆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罐外壁及圈足内均施黄釉。颈部以青料自右向左书写“坤宁宫祭器”楷体五字铭。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罐附伞形盖,盖顶置圆珠形纽。
此罐属于宫廷祭祀用器。在清宫旧藏品中,有大量专为祭祀而烧造的陶瓷器皿。清代宫廷经常举行祭礼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为皇城东南的堂子,另一处就是此器所标明的内廷坤宁宫。据档案记载,此器应为皇帝大婚后的祈福用具。
相关知识科普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盖罐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坤宁宫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宫,面阔9间。清入关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故宫清宁宫将西部的7间改为萨满祭祀场所。在此举行的祭祀项目主要有:1、坤宁宫元旦行礼,2、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宁宫月祭,4、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5、坤宁宫报祭,6、坤宁宫大祭,7、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8、坤宁宫求福,9、坤宁宫四季献神,10、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堂子
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地方政权(1583年)之前,已有“同族宁古塔诸祖子孙至堂子立誓,亦欲害上(努尔哈赤)”之记载。它近似一个氏族的神庙。后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内老城村)、辽阳、沈阳建城立都时都建有堂子。 清入关后所建的堂子有飨殿、圜殿(又名亭式殿)、尚锡神亭及大祭时立杆用的石座37座。在堂子举行的祭祀活动有:1、堂子圜殿元日拜天, 2、堂子月祭,3、堂子立杆大祭,4、堂子尚锡神亭月祭,5、堂子浴佛,6、为马祭神于堂子,7、出师祇告及凯旋告成于堂子。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