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黄易隶书临杨太尉碑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黄易隶书临杨太尉碑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532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黄易隶书临杨太尉碑轴❖图片
黄易隶书临杨太尉碑轴❖简介
《临杨太尉碑》轴,清,黄易书,纸本,隶书,纵69厘米,横27.5厘米。
释文:
圣汉龙兴,杨憙佐命。公侯之胄,必复其始。是以神祗降祚,乃生于公。实履忠贞,恂美且仁。博学甄微,靡道不诙。又明尚书欧阳,河洛纬度。穷神知变,与圣同符。杨太尉碑石已不存,余得宋搨本,日临一过,子修先生正定。杭人黄易。
作品节录《杨太尉碑》。此碑又称《汉太尉杨震碑》、《杨伯起碑》,据流传翻刻本碑18行,行28字。
黄易自识“杨太尉碑石已不存,余得宋搨本,日临一过。”据《翁方纲年谱》,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翁方纲曾为黄易所获宋搨《杨太尉碑》题诗“汉杨太尉碑宋拓本为黄小松”,由此推断黄易书写这件作品的时间应在1777年前后,时黄易约34岁。
相关知识科普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