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禹之鼎风木图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禹之鼎风木图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655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禹之鼎风木图卷❖图片
禹之鼎风木图卷❖简介
《风木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墨笔,纵39厘米,横136.5厘米。
本幅自题“风木图”,款署:“丁丑嘉平为紫翁老先生写,广陵禹之鼎。”钤“禹之鼎”、“慎斋”印二方。该卷由查声山题签,姜宸英书引首,后纸有宋荦、朱彝尊等十八家题诗(记)。丁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时年51岁。
“风木”在古代寓有悼亲的含义,王煐的父亲于康熙丁丑年亡故,所以该年十二月,禹之鼎便应邀为王煐画了这幅为父守孝图。
画面上王煐头发披散,满面哀伤,身穿素袍,挺身肃立。身后苍松挺拔,林间烟雾缭绕,丘岗坡沱,溪流环绕,树木、枯草在寒风中萧萧瑟瑟。
画中人物的面部用淡墨层层晕染,突出凸凹之感,发须则以极细的墨线写出。衣纹用飘逸的“兰叶描”绘出。树的画法较为工细,树干用双勾写轮廓,以鳞皮皴表现其纹理,树叶则有的用双勾夹叶,有的用笔点写。坡石用干笔皴擦,远山以浓墨轻扫而出。
该图通过荒寒寂寥的氛围烘托,以景衬情,营造出哀婉凄幽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像主的哀思,正如朱彝尊所题:“鸿胪下笔写寒木,飒飒风声动林间。……新图别自开生面,林底飘残泪满裾。”
相关知识科普
禹之鼎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尚基、上吉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姜宸英
姜宸英(1628—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慈溪(今浙江慈溪)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探花,授编修,两年后即卒。工书善画。书宗米、董,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70岁后作小楷颇精,名重一时,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康熙四家”,为清初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宋荦
宋荦(1634—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一作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宋权之子。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官江苏巡抚,后累升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博学多识,精鉴藏,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朝夕研习,耳濡目染,遂悟画法,所作兰竹亦极超妙。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王煐
王煐(1690—1726年),字子千,号盘麓,又号南村、紫诠、南村居士,天津宝坻人。曾任浙江温处道按察副使。有《忆雪楼诗》行世。
双勾
此处指中国古代复制法帖的技法。由于没有印刷术,为使名家法帖得以流布,乃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轮廓,再按照原作墨色浓淡与笔划轻重填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也称双钩廓填法。许多法书名迹因此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此法盛于唐代,宋代亦多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