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马远踏歌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10-17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马远踏歌图轴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马远踏歌图轴
时代
门类 绘画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46618)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马远踏歌图轴❖图片

马远踏歌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马远踏歌图轴❖简介

踏歌图》轴,南宋,马远作,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从表面上看,《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他们的举止行为已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特别滑稽可笑。作者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之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年龄稍大的女孩,还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从这六个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中传出来的歌声、踏地的节拍声和欢快的笑声。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

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人物线条挺拔刚劲,人物动态活泼有趣,都显示了马远不凡的技艺。

马远画山石的方法也极有特点。他运用毛笔的侧锋平扫,以表现陡峭的山势和坚硬石头的质感,山石犹如巨斧劈出一般,这种用笔的方法被人称之为“斧劈皴”,从《踏歌图》轴中亦可见一斑。在画幅的构图方面,马远也有创新。他喜欢将图中的山石集中于某一边角,形成虚实的对比,故此他有了“马一角”的称呼,当然在这件作品中这一特点不是十分明显。马远画树也有自己的习惯,他经常把树的枝条画得向下斜拖,所以有人将它归纳为四个字“拖枝马远”。

在马远的这幅《踏歌图》的上方,题有五言绝句一首,这是南宋皇帝宁宗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诗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这是南宋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


相关知识科普


踏歌

是中国南方乡间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如过年节一样快乐热闹。

马远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山川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斧劈皴

中国画技法名称。皴法是指用画笔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斧劈皴”是皴法的一种,画家采用毛笔横扫,用笔极有力度,以表现山脉坚硬之石质,犹如巨斧劈出一般,很有特色,故名“斧劈皴”。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时期进士。初知鄞县,颇有政绩。神宗继位,王安石上书陈述各项制度的弊端,阐明改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开始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屡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年)、九年(1076年)先后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三年(1080年)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或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或评价人物,或寄情山水,皆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富有感情色彩,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了思想深度,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多写景诗、咏物诗,抒发一种恬逸的情趣,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行世。

画院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全称“翰林图画院”,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相关文章

  • 徐悲鸿枇杷佳果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徐悲鸿枇杷佳果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枇杷佳果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11厘米,横53.2厘米。自题:“每因佳果识时节,当日深交怀李公。乙亥春日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乙亥年为1935年,徐悲鸿时年40岁。图绘枇杷树的一枝。在暖风的吹拂下枝叶交叠,金黄的枇杷似果香四溢,散发着收获季节的成熟美。作者以笔酣墨饱的大写意法直接点染色、墨,不求物象的形似,只求笔墨在吸水性极...

    1779 徐悲鸿 宣纸 徐懋功
  • 周文矩文苑图卷 - 故宫绘画藏品
    周文矩文苑图卷 - 故宫绘画藏品

    《文苑图》卷,五代,作,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御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人物图》卷,后半段画...

    426 周文矩 瘦金体 韩滉 战笔描 幞头 琉璃堂 唐玄宗 王昌龄
  • 清人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 - 故宫绘画藏品
  • 弘仁松竹幽亭图扇页 - 故宫绘画藏品
    弘仁松竹幽亭图扇页 - 故宫绘画藏品

    《松竹幽亭图》扇页,清,弘仁绘,金笺,墨笔,纵16.1厘米,横50.5厘米。扇页有自题:“夜卧时闻啸聚声,钧天幽梦总难成。晨兴抚几闲涂抹,藉此松筠滌秽尘。己亥八月,下榻德翁先生介石书堂画正。渐江学人弘仁。”钤 “渐江”白文印、“弘仁”朱文印。“己亥”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弘仁时年50岁。根据自题而知,此图是弘仁在下榻德翁先生处,晨起后乘兴所绘,画的目...

    293 弘仁 黄山
  • 徐悲鸿老殿古杉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徐悲鸿老殿古杉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老殿古杉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6.4厘米,横76.4厘米。自题:“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本。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廿三年即指民国廿三年(1934年),徐悲鸿时年39岁。1934年8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前苏联莫斯科等地举办画展后回国。9月,他不顾旅途的劳顿,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

    423 徐悲鸿 西天目山
  •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 故宫绘画藏品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 故宫绘画藏品

    《万松金阙图》卷,南宋,赵伯骕作,绢本,青绿设色,纵27.7厘米,横136厘米。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元代赵孟頫跋,称之为赵伯骕真笔。该图画江南的湖畔松岭和楼阁,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新的审美情趣。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卷尾除有赵孟頫的跋之外,还有元代倪瓒、张绅的题记。...

    1375 金阙 赵伯骕 赵孟頫 青绿山水 倪瓒 张绅 墨缘汇观 大观录
  • 十犬图册 - 故宫绘画藏品
    十犬图册 - 故宫绘画藏品

    清,佚名,绢本,设色。纵37.2厘米,横23.3厘米此图册为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所绘,表现猎犬“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骨相多奇,仪表可嘉”的主题。画法工整,具有一定的程式。对开有内廷侍臣陈邦彦、王图炳、励廷仪、张廷玉、蒋廷锡、张照、薄海等书写的《山海经》及晋傅休奕的《走狗赋》、唐杜甫的《天狗赋》等诗赋。...

    1145 内廷 陈邦彦 张廷玉 蒋廷锡 张照 杜甫
  •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 - 故宫绘画藏品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卷 - 故宫绘画藏品

    《仿黄公望山水》卷,明,董其昌绘,纸本,水墨,纵25.7厘米,横207厘米。自题:“丙辰首春写黄子久笔意。时有明州闻尚书家藏子久图,客以见授,因略仿之。玄宰。”钤“董其昌印”。丙辰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鉴藏印钤“顾子山秘箧印”、“愉庭审定”、“宜子孙”等。董其昌对元代山水名家黄公望的艺术极为赞赏,认为“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他广泛搜集黄公望的...

    1289 黄公望 董其昌 丙辰 尚书 双勾
  • 华喦牡丹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华喦牡丹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牡丹图》轴,清,华喦绘,纸本,设色,纵134厘米,横53.8厘米。华喦长于花鸟画创作,尤重写生,所绘的形象生动多姿。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别树一帜,对清中叶以后的花鸟画影响甚大。此图工写结合,花叶俏丽多姿,以没骨法表现,构图新颖,设色活泼,于浓淡之间将色调和谐统一,极富笔墨情趣。自题:“冒月全无色,临风自有香。戊辰春三月,新罗山人写并题”。钤“华...

    805 华喦 没骨
  • 李鱓松藤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李鱓松藤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松藤图》轴,清,李鱓绘,纸本,设色,纵123厘米,横50.5厘米。松柏是古代绘画中十分常见的题材,而专门以松树和藤花入画的则十分少见。作者对松藤一类题材十分偏爱,传世有多幅《松藤图》轴,构图近似而画面题诗和细节略有不同。画中老藤盘松,枝叶交错,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画面,树皮斑驳,高大伟岸,雄伟挺拔;松树旁边藤条攀缘而上,虬曲盘旋,坚韧柔活。画家以浓笔重墨写松树...

    914 李鱓
  • 吴昌硕牡丹水仙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吴昌硕牡丹水仙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牡丹水仙图》轴,清,吴昌硕绘,洒金,设色,纵174.7厘米,横47.5厘米。本幅款署:“梅生沈老伯大人德配伯母周夫人七十双寿。俊卿敬画。”钤“吴昌石”朱文印。图中牡丹以没骨积染法刻画,笔致潇洒飘逸,水与墨、色有机地交融,表现出牡丹旺盛的生命力和贵而不骄、艳而不俗的神韵。水仙以白描 双勾法刻画,其不着一色的叶片与浓艳的牡丹相比具有洗尽铅华始见真的淡雅之美。生...

    1201 吴昌硕 没骨 白描 双勾
  • 陈洪绶花石蝴蝶图扇页 - 故宫绘画藏品
    陈洪绶花石蝴蝶图扇页 - 故宫绘画藏品

    《花石蝴蝶图》扇页,明,陈洪绶绘,金笺,设色,纵16.1厘米,横50.7厘米。扇页有自题:“洪绶写于玉兰客馆。”钤“章侯” 朱文印。图绘蝶恋花小景。作者在晕染上注重色彩的深浅变化,以及冷暖色的对比,色调净洁古雅,艳而不俗。在线条勾描上,注重以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品质的物象。花儿的勾线细劲而流畅,以此表现其秀媚之姿。石头的勾线多为方折用笔,随意斩错,以此表现其坚...

    558 陈洪绶
  • 高其佩高岗独立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高其佩高岗独立图轴 - 故宫绘画藏品

    《高岗独立图》轴,清,高其佩绘,纸本,墨笔,纵70.9厘米 ,横38.3厘米。自题:“万缘堆里客何忙,九点烟中技孰良。破履踏来山缩脑,空天惊见一人长。”钤“山海关外人”、“且园其佩”、“指头画”印。鉴藏印2方。此图是高氏“指画”人物的代表作。所谓指画,即以手指蘸墨代替毛笔作画,用指尖、指甲、指背、掌沿等不同部位着纸,画出不同质感的线条,既保持了毛笔画的传统韵...

    326 高其佩 指画
  • 鲍嘉李畹斯像卷 - 故宫绘画藏品
    鲍嘉李畹斯像卷 - 故宫绘画藏品

    《李畹斯像》卷,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鲍嘉绘,绢本,设色,纵37.5厘米,横174厘米。本幅右下款署:“戊寅秋日秀水鲍嘉写照。”下钤“公”、“受”联珠印。“戊寅”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卷前有仲宏道、尚友题二则。此卷绘李璞携童仆行游于山水间。图中卷首为一池湖水,坡岸之上松林茂密,山间溪水流淌,一派葱郁景象。李璞身着袍服,头戴巾,足着朱履,一副...

    1654 鲍嘉 李璞 肖像画
  • 董诰山水景致并书御制文津阁作歌扇 - 故宫绘画藏品
    董诰山水景致并书御制文津阁作歌扇 - 故宫绘画藏品

    《山水景致并书御制文津阁作歌》扇,清,董诰绘、书,纵17.2厘米,横53厘米。此扇扇骨为黑硬木。其一面为素纸面,绘设色山水小景。款识:“臣董诰敬绘”,下钤“臣”白文方印、“诰”朱文方印。山水景致以草绿色调为主,充满诗意和活力。画作具有清初盛行的“四王”笔墨特点,构图以视野开阔的平远法取势,远处重峦叠嶂,松木成荫;近景平湖碧水,荷花绽放。在水际、山坳处亭台楼阁...

    838 董诰 硬木 四王 平远 文人画 小青绿 青绿山水 泥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