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12-06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轨敦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轨敦
时代
门类 青铜器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005529)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轨敦❖图片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轨敦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轨敦铭文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轨敦铭文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轨敦铭文拓片

轨敦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轨敦铭文拓片

轨敦❖简介

,战国后期,通高17.8厘米,宽22.4厘米,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相关知识科普


盛食器,将鼎、簋的形制相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尔雅·释丘》疏引《孝经纬》:“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三伏牺

三,数目。伏,趴着。牺,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青铜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故东周时期鼎上流行此装饰。

相关文章

  • 镞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镞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镞,战国后期,通长5.3厘米。镞之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1076
  • 龟鱼纹方盘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龟鱼纹方盘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厘米,长73.2厘米,宽45.2厘米,重23.5kg。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

    352 鱼纹 蟠螭纹 螭纹 浮雕
  • 簠式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簠式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簠式炉,清中期,通高18厘米,口径14.1×11.3厘米。此炉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铸海水异兽纹,两侧有对称的兽头铺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个云形足。器盖四面作倒梯形,相对的两面分别饰镂空的云龙纹和云凤纹,盖钮呈方形漏斗状,顶中空,边缘饰雷纹一周。器外表呈棕色,盖和器内壁满布烟熏痕。此器胎体厚重,形制规整,纹饰刻画精细,系仿照周代青铜礼器簠制作而成,...

    1354 铺首 镂空 龙纹 雷纹
  • 大府盏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府盏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大府 盏,通高14.4厘米,口径23.3厘米,重3.24kg。盏作半圆形,三兽足,双圈耳,足作虺形,虺首着地。器口上有铭文5字:大府之馈盏。铭文记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盏造型及体积均与青铜敦近似,当为盛食器。此盏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1982 大府
  • 铸客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铸客豆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铸客 豆,战国后期,通高30厘米,口径14.2厘米,重2.34kg。豆圆体,直口,高柱圈足,通体无纹饰。器口沿刻划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做此豆。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调味品的器皿,它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的楚墓仅见方体带盖豆,战国晚期则流行高柄碗形豆...

    1903 铸客 六室
  • 奔马纹小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奔马纹小壶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奔马纹小壶,汉,高9.6厘米,口径4厘米。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方刻画一匹生动的花斑奔马,四蹄腾跃,鬃尾飘逸,形神毕肖,表现出汉代器物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腹部主体纹饰的排列方式作鱼鳞状上下重叠交错,细部花纹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是一件研究汉代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具有特...

    1823 双系
  • 变形蟠螭纹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变形蟠螭纹铺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变形蟠螭纹铺春秋 高158厘米,口径21.8厘米,足径10.8厘米 1993年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窖藏出土 圆盘,平折沿,直壁,浅腹,平底,下有粗柄喇叭形高足。腹壁饰双首连体的夔龙纹一周,余皆素面。 (文字内容源自于《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河南博物院等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4月,ISBN 7-5347-3058-9。)...

    648 青铜器 变形蟠螭纹铺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兽面纹戈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戈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兽面纹戈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通长22.2厘米,宽8.2厘米,内长5.8厘米,内宽5厘米 1964年河南安阳三家庄出土 援呈三角形,援末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内为长方形,靠近援末的上部,内尾铸兽面纹,内中部与援尾中部各有一圆形穿。 (以上文字内容源自《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Plentiful Central Plains——Henan...

    1246 青铜器 兽面纹戈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亚鸟宁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鸟宁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亚鸟宁盉,通高31厘米,口径12.5厘米,重3.86kg。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 父丁”。“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父丁”指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从”...

    387 兽面纹 父丁
  • 团花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团花纹鼎 - 故宫青铜器藏品

    团花纹鼎,通高18.2厘米,宽25.8厘米,口径17.9厘米,重3.8kg。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足,有盖。盖上饰三伏牺及团花纹两周,三伏牺间以回纹相连。器身饰回纹、团花纹各二周。附耳两面饰回纹,两侧饰双兽纹。此鼎为清宫旧藏文物。...

    1155 团花 三伏牺 回纹
  • 蟠螭纹铜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螭纹铜镜 - 故宫青铜器藏品

    蟠螭纹铜镜,直径19.3厘米,重0.527kg。柱形钮,圆形钮座中空,凸起于镜背,有镂空花纹三组,主纹为三条相互盘结缠绕的螭龙,螭口怒张,吻上下各有一长牙,头上独角,一前足高举,团身。纹饰充满动感。地纹由圆形与三角形相间的雷纹组成。镜卷缘。铜镜为鉴照之器,属日常生活用具。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时代为齐家文化时期,但是直至春秋时期,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战...

    756 蟠螭纹 螭纹 镂空 地纹
  • 铸客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铸客盉 - 故宫青铜器藏品

    铸客 盉,通高21.9厘米,重3.52kg。盉圆体,鼓腹,有流,流作兽首形,三铁铸短足,有盖,有梁,梁两端饰兽首,梁与盖之间以二铁环相连。盖、腹上部饰细羽状纹。盖外侧、器口旁各有刻划对铭1行7字:铸客为集『0043』为之。铭文大意:外方冶铸匠人为供王之饮食酒馔的机构做此盉。此盉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1030 铸客 对铭
  • 青铜神兽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青铜神兽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青铜神兽春秋(前770-前476年) 通高48厘米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9号墓出土 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龙张口吐舌,犬齿犀利,龙首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成兽角,背部曲形架上立一同样形态的龙形奔兽,遍布全身的龙凤纹饰,由翠绿色的孔雀石镶嵌而成。 神兽造型诡异,充满神秘意味,是楚地浓厚巫风留存在青铜器上的远古信息,不仅表现出活泼的生命力量,而且给人以...

    1228 青铜器 青铜神兽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黄君孟铜豆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黄君孟铜豆 - 河南博物院青铜器

    黄君孟铜豆春秋(前770-前476年) 高24.8厘米,口径24.2厘米 1983年河南信阳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 豆为盛食器,该豆造型别致,敛口,宽折沿,折肩,腹壁内收至圈底,下有带三角形大镂空的喇叭状足。通体素面无纹,但光洁无锈。束颈处有铭文1行15字:“黄君孟自乍(作)行器,子子孙孙则永宝宝”。 (文字内容源于河南博物院编《中原古代文明之光丛书...

    1845 青铜器 黄君孟铜豆 河南博物院藏品 河南博物院
  • 父已角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已角 - 故宫青铜器藏品

    父已角,通高20.5厘米,双尾间宽16.5厘米,重1kg。角口部双尾呈凹弧形,圜底,腹侧有一兽首鋬,三锥形足。腹饰兽面纹。鋬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1065 兽面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