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生前创作了大量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一画,更是极大地影响了一段时期中国画的创作方向。50年代初,叶浅予想多学些传统,试以年画的方法表现现代人物,《中华民族大团结》即创作于此时。《中华民族大团结》一画以宋画般周密不苟的线条为骨法,施以沉着雅致的重彩,以毛泽东、周恩来与各族人民在一起,举杯祝酒的象征性情景,喻示了欣逢盛世的各族人民对领袖的爱戴和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的信念。
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
1953年初,作为新年献礼,叶浅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工笔重彩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这幅画是新中国第一幅记录和表达各民族关系的中国画作品。画中,毛主席居于画面正中间,周恩来在其旁,各族群众环绕周围,一起举杯祝贺新中国的诞生。整幅画共有41个人物形象。从服饰上,能够清晰地确定这些人物中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等,还有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彝族、苗族、瑶族、侗族等。
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部 – 1
一向以小品居多的叶浅予,创作出这样一幅巨作,让当时的艺术同行们都非常吃惊。因为这幅画完全颠覆了他以往的绘画风格,展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恢弘的风貌。人们发现,这幅画不仅政治特征明显,在中国画的技法上也有所创新。《中华民族大团结》一问世,立即被印制成年画,人们竞相购买。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画的创作方向,“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也由此渐渐深入人心。
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部 – 2
叶浅予能创作出这幅巨作,不仅源于他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也与他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的采风生活分不开。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叶浅予既以漫画蜚声画坛,又是一个丘壑满怀的山水画家。他的舞蹈人物画,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他曾说:“我从漫画转向国画,宿愿已久。抗日战争推动了我,苗区之行是个机会。”此番话道出了叶浅予的国画,尤其是舞蹈人物国画与苗族同胞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漫画、山水、人物绘画的艺术大师,1940年的“苗区之行”是他艺术道路上颇为关键的新起点。
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部 – 3
1940年,叶浅予开始赴贵州、四川、新疆等民族地区游历,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作,如《贵州马帮图》、《苗家姑娘》、《凉山舞步》等。1945年,他和妻子戴爱莲前往川北、西康等民族地区采风。期间,戴爱莲创作舞蹈,叶浅予则画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速写图。民族地区的生活体验,使叶浅予在创作过程中,传神地表达出了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和神态。他说:“1942年我在抗日大后方贵州访问苗乡时,领悟到中国人物画表现现实人物的必要性,开始运用中国画工具和方法画苗乡的生活。以此为开端,进而画舞蹈人物和戏剧人物,充分运用‘目识、心记、意测’这条原理,因而能得心应手,描写其它事物。”
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部 – 4
叶浅予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体现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和谐相处、互帮互助、互尊互爱的景象,画面让每一位国人都能感到一种温馨和自豪,快乐与幸福。这是令人激动的一瞬间,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