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来瑞士旅游,不能免俗地像很多国人一样,想买块瑞士手表“戴”回去。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瑞士买成。最终,离开欧洲之前,她在意大利买到了心仪的手表,并且价格比瑞士还便宜些。她的结论是,瑞士表行里的营业员们都很负责任,但绝不殷勤,甚至稍有点傲慢。
可能就是这种“愿者上钩”的不冷不热的态度,反倒让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感受到瑞士人的一丝不苟和平常心,觉得同样的东西,肯定是原产地瑞士卖的表最靠谱最正宗最便宜。
据业内人士估计,现在,每两块在瑞士卖出的手表中就有一块是卖给了前来观光的中国顾客。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瑞士手表向中国的出口额仅为1680万瑞郎。到2012年,这个数字增长了近百倍,达到16亿瑞郎。目前,香港和中国大陆分别是瑞士手表的第一和第四大进口地。根据瑞士制表业联合会的数据,整体而言,中国是瑞士钟表的全球第三大市场。但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是在所谓的第一大市场美国和第二大市场欧洲,华人也占消费人群的重要比例。所以,中国人是瑞士手表的全球第一大消费群体,这个判断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我们为何如此痴恋昂贵的瑞士手表呢?
某种物品具有高附加值、卖得贵,并且有保值升值功能,起码得有如下特性:
首先,稀缺性,最好是独一性。比如高级定制时装,生产一件是一个价钱,生产两件,价格就得大幅缩水。生产数千件数万件,那就是大众产品了,哪怕是“名牌”或自称“一线品牌”,那也跟高级定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其次,产品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或者手工劳动比例高乃至全部手工劳动。
第三,材料高贵乃至珍稀。公认的、传统的这类材料无外乎金、银、宝石等等。
第四,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不能被成本更低、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所替代。
第五,没有或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曾经,瑞士造手表就有这些特性。那是在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大品牌年产量几十只、几百只,顶多几千只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是瑞士钟表业内资深人士,他是为这些品牌提供配件服务的生产商。他质问说,一块瑞士手表,在它年产几万只甚至更多的情况下卖的价钱,跟它年产几百只、几千只的时候类似,甚至比那时更贵,这值吗?合乎逻辑吗?
瑞士手表最成功之处就是建立了“瑞士手表”这个市场品牌。瑞士手表有没有突出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当然有!我们曾经参观过某品牌的制作过程,那精工细料、高精尖设备和精密工艺,确实能让人体会到瑞士手表的高贵和卓尔不群。同时,这些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在销售时会充分详尽地加以描绘,让顾客能对价签上的数字心悦诚服。但是,这些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是否是“这块表”和“那块表”之间巨大价格差异的理由,那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这层窗户纸越来越薄,以至于某些厂家和销售商不得不另辟蹊径以博眼球、树形象。例如,神秘化加高端化。越神秘越高端、越高端越神秘,二者相辅相成。大品牌一般都大门紧闭,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的各种保密措施,有时让人觉得故弄玄虚。生产当然不能对所有人开放,甚至不能对媒体开放,更别提专业人士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竞争对手。更有甚者,大门紧闭不仅针对竞争对手,也针对消费者。顶级钟表千金难求,且不能预约定制,只对名流官宦有少量供应,普通人想买只能看运气。甚至展销会也不能对所有人开放。邀请都是实名制而且还不许转让。为什么?越不开放、门票越难搞、越要要求实名邀请,越会有人趋之若鹜。其实呢?同样水平的另外一个展销会,任何一个人花几块钱或者花点时间注册,都能进入。
上述那位生产商对记者说,这样的邀请我一律不去!不给他们这种“噱头”捧场!另一个从事钟表销售的法国某大销售商友人说,除去品牌不同,所有那些手表,其核心技术和装置,都是类似的。
有人认为这么做,符合经济学上有理论支撑的类似做法,称之为“饥饿疗法”,或曰“创造需求”。也有人尖刻地说,这么做其实就是炒作,甚至是不自信。
事实是这种疗法还很见效。现在瑞士产手表的数量,约占全球手表生产总量的3%,但其销售额却占70%。那些单价昂贵的手表,主要产自瑞士。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六分之五的瑞士出口手表是电子表,但出口额只占全部出口的八分之一。就是说,花大价钱买瑞士手表的,大都是买机械表,而且往往是产品越贵,卖得越好!
瑞士人做生意,以老实人的面孔,最精明地赚了钱。
作者:何农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