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对我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评价。它是其作者曹雪芹,基于自身家族原型之上,呕心沥血,历经十年艰辛成就此篇,这是此书的第一个不寻常。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为背景,通过贵公子宝玉的视角,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娓娓道来,展现出真正的人性美与悲剧美,这是此书的第二个不寻常。而最后一个不寻常之处,正是《红楼梦》的男主人公,也就是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是对宝玉外貌的描写,由此可见他的出生不仅为人中龙凤,就连长相也是如此。
但是宝玉最为不寻常的地方还是他一落胞胎之时,嘴中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令人惊奇不已。而他的名字也是因为衔玉而生,故唤名宝玉。
此文的重点不在于探讨宝玉,而在于探讨宝玉的玉。那么,宝玉的玉到底有什么特别又神奇的地方呢?一般人形容玉会用“质地致密细润,坚韧无比,颜色晶莹剔透,温润淡雅,极具审美情趣和价值”等等赞美之辞。
而《红楼梦》著作中对宝玉的玉的描写如下:“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可见虽此玉有女娲补天所剩之石的光环附身,但是抛开这点,这块玉也绝对算得上是玉界的“人中龙凤”。
关于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中,从最开始的文字,如用玉组词:珏、宝、钰等,到了后来的用玉比作一切美好的人或者事物,如:玉容、玉面、亭亭玉立等。而关于玉的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有着源远流长的特点。而到了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古代专制主义的最高峰,它不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是收藏藏品方面都要明显高于前面几个朝代。
因此,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玉的文化在清朝也获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倘若对此进行详细地论述,玉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原因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地探讨与深究。
一、清朝玉文化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玉器在清朝获得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玉文化的总结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最后辉煌与高峰。从大致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明末持续到清初,由于玉路受阻而致的衰落期;由雍正开始,经乾隆至嘉庆,因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使玉器发展也迎来全盛的时期;最后一个阶段是同光时期,社会动荡加上玉器无所进取,质与量也得不到提升等原因带来的尾声期。下面,让我们就清代玉器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1、清初衰落的玉文化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随着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与三藩之乱被接连平定之后,台湾统一,清朝完成全国统一。由此至雍正皇帝驾崩,长达一百多年期间。中国的传统小农社会因清初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开垦,物产的丰富,边境的和平,小农经济的发达等原因,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其综合国力也远胜于汉唐盛世。
而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之下,清初的玉文化的发展却处于一个衰落的时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总共有两个。其一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清王朝在入主中原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其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尚未融合正处于相互碰撞期间,它的各个方面都与明朝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对玉的追求和精神享受上远不如前朝。例如:在给玉器题款方面,清初只有雍正年间几件玉器有题款。这表明了其于前朝相差甚远。
其二是玉路受阻。清初,蒙古厄鲁特准噶尔部分裂主义分子控制西北广大地区,经常与中央作对,侵扰甘青、喀尔喀蒙古及察哈尔等地,影响了玉石输送的道路,使昆山玉无法顺利运入内地,致使玉器文化在清初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能够被流传下来的玉器更是屈指可数。
2、全盛时期的代表——乾隆王朝
“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这是乾隆在一件碧玉《于阗采玉图》背面所题的一首诗。
乾隆时期是清代玉器文化全盛时期的代表,在当时,紫禁城中充斥着玉器的影子,大到各个宫殿多宝格中所陈设的艺术品,小到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玉器数量的所占比例更是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以致于现今故宫博物院的三万件多件藏玉中,一半都为乾隆所藏。这也非常直观的表明玉器文化的繁荣发展。
而造成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社会安定。在康熙与雍正奠定的基础之上,乾隆继续把平定西北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他完成了对西北地区的全面控制。在西北平定,全国统一的大背景下,从前影响玉石输送的麻烦也不复存在。产自新疆和田的精美玉石也有机会从西北边疆地区源源不断的运入内地,顺利地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从而为玉石的制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材料。
其二是天子的喜爱。皇帝作为中国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其一言一行都是民之表率,而皇帝的喜好更是广受关注的对象。从早期《墨子·兼爱中》所记载的:“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从楚王好细腰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得出君王的喜好对臣子乃至民间的影响。
因此,乾隆爱玉的这个喜好更是没有逃过众人的法眼。那么乾隆到底是有多喜欢玉器呢?据记载,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当时紫禁城广用玉器之外,乾隆的一生,仅仅是题玉咏玉的诗就不下八百首,而这份对玉的无比喜爱之情还寄托到了下一代,他为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起名叫颙琰,琰是美玉的名字。而颙琰的十六个兄弟也都是以美玉的名字命名。由此,他自己也在后人之中得了个“玉痴”的名字。
投其所好,特别是是投皇帝的所好是大多数臣子都会做的行为。有一句话叫上之所好,下必流行。所以乾隆对玉的喜爱使臣子们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乾隆时期,收藏玉石和鉴赏玉石是一种时尚,玉器不仅成为进贡的首选之物,也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把玩、收藏的文化主流。影响之深,导致现如今的老北京人爱玩玉的原因都与乾隆皇帝脱不了干系。
其三与上文乾隆皇帝的喜好不无关系,正是他对玉的喜爱间接地促使了玉器的工艺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乾隆爱玉不仅仅是单纯地喜爱,他也将这份喜爱付诸行动。据记载,乾隆会亲自对收集的玉器进行鉴别、定级,而清朝遗留下来的众多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时期置办的,并且还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这极大地促进了玉器文化的规范化发展。
除此之外,对宫廷玉器的制造,乾隆也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先是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的人员构成和工匠的选派及其技术。对于重要的玉器,他对画稿、制木型等细节方面更是亲力亲为,严格审查。而对于制作玉器的工作人员,他也制定了严格的陟罚臧否之措施。正是因为这些举措,宫廷玉器不仅在皇家得到了发展,也推动了民间的进步,例如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玉器发展。致使玉器艺术的发展犹如展翅飞翔的大鹏,直冲云霄。
3、步入尾声的清朝玉文化
同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时期,英国的一记炮响,使鸦片战争失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远,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迫使中国揭开了屈辱的近代史篇章。
由前文可知,玉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和平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条件。而在这一时期,在清王朝不断遭遇外国列强侵略,国运日衰的大前提之下,清代玉器也随之步入了尾声。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者仍然是喜欢玉的,例如慈禧太后,她极其喜爱来自缅甸的翡翠,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吃饭用的是翡翠的筷子、喝茶所用的是翡翠茶杯、头上常年佩戴的是翡翠的发簪,甚至去世的陪葬品也多是翡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翡翠工艺的发展。
然而,这还是撼动不了清朝玉文化步入衰落时期的步伐。在这个社会动荡、经济日退、国力日衰、战争频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玉器文化免不了受到拖累,再加上此时的玉器,在对繁复的细节和精巧的追求也已经陷入了死胡同,过去高品质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也不复存在。不论是清朝的玉器制作工艺,还是其玉文化都可谓是江河日下,陷于低谷是难以逃脱的结局。
二、清朝玉文化发展特点
清朝玉文化的发展从低潮步入高潮,而后又在陷入低潮,其历经两百多年。两百余年间,玉文化也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就其发展特点来说,都成为我们探讨的主要对象之一。
1、翡翠占据玉石文化的主流
其实清代皇室的主要玉料是和田玉,但是和田玉自古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在秦朝备受关注,关乎国运的和氏璧,其玉料便被人猜测是和田玉。除此之外,皇帝用的玉玺,所用的玉料也是和田玉。而清朝皇帝为了彰显自身高贵无比,无人能及的地位,规定和田玉为皇帝所独享,其他人员一律不得享用。因此,和田玉并未得到普及。
而相比之下,不受限制却又有着鲜艳夺目色泽的翡翠则获得了上至帝王百官,下到黎民百姓的欢迎。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对翡翠的喜爱有加,再加上经常向各地官员所要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人们的争相购买,由此,翡翠的价格一路攀升,甚至超过了和田玉,还得了个“天下珍宝”的美称。因此,翡翠的发展也是清朝玉文化发展的一个既非常重要又相当突出的特点。
2、玉石加工技术到顶峰
白玉马上封侯、白玉太师少师、翠竹盆景以及青玉雕十二辰等等都是清朝有名的玉雕,其工艺就算放在如今也是鬼斧神工之技,因此,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在清代,我国的玉石加工技术也是处于顶峰。此外,在玉石加工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与之相融,赋予了玉石更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例如白玉马上封侯就包含着对金榜题名的期望,而翠竹盆景也更是文人墨客表达自己高风亮节气质的有力工具。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体现在造办处的设置,负责玉作的造办处,不仅在人员上和技术上的选择十分严格,而且在管理上更是十分规范。这使得更加精美绝伦的玉石能够被制作出来。
3、皇家与民间玉石制作共同发展
前文提到,以宫廷玉器为龙头,推动了苏州、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玉器发展。而随着民间工艺的发展,清代的玉石制作在除了造办处之外,苏州和扬州也是玉石制作的一大主力。甚至可以说两者是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因此,皇家与民间两股力量的结合也成为清朝玉文化的一大特点。
三、结语
玉石,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艺术领域,它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论是在绘画作品、文字作品,亦或者是雕塑作品,我们都能看到玉石的影子。而在文学领域,它更是享誉盛名,质地温润的玉石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品行如玉一般高洁,亦或者是譬如芝兰玉树。因此,了解玉文化的同时,更是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