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人一直都很珍视玉器,对玉的珍宝观很早便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至迟于玉神器时代已经形成,如巫事神陈玉神器事毕,玉神器必藏于一个特定地点,收藏时也要恭而敬之。此时,玉神器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宝物。
首先玉是稀有的矿物,不易多得,这是玉之所以能成为宝物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玉在史前社会是最为优质的材料,被视为珍贵之材,所以玉可称为宝玉。西周设天府,除了掌祖庙之守藏外,还收藏“国之玉镇”,玉镇即镇圭。《尚书·顾命》记载西周国家有越玉、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等等,均为各地之宝器,这些来自古扬州、东夷、雍州等地的玉也成了西周朝廷珍藏的国宝。
从西周王朝镇国玉宝可上溯至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宝的收藏。再以出土玉器来说,红山文化的玉龙、玉勾云形器、玉兽首玦、玉圜形边刃器,凌家滩出土的玉巫觋像、玉龟壳、玉刻图长方片,良渚文化的玉琮王、玉越王以及琮、璧、玉梳背、三叉形器、玉璜、玉牌饰等等,这些玉器既是玉神器,同时又是宝玉和珍宝,平时设专人守护,专室收藏。
楚国“和氏璧”是春秋时期举世无双的珍宝,战国时此璧为赵国所有,秦王规舰垂涎,许以十五城易之,这是妇需皆知的历史故事,从中可以了解珍宝既有文化的意义,又有物质的和经济的价值。珍宝总是与价值、价格连在一起,如和氏璧的价格是十五城,这是秦王开的价,当然是一纸空头支票,秦王从不想兑现,赵国也不愿出手。玉宝本是无价的,其魅力也就在这里。现代玉市上还流行着-句俗语“黄金有价,玉无价”,此话正是强调玉宝的价值。其实玉也是有价格的,而且也是随行就市、升降无定的。
玉的宝物内涵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为抢夺玉而发生争斗,甲地之玉被乙地抢走,之后成为乙地的异宝,平时妥善地加以珍藏,兴趣所至之时,便取出赏之、鉴之、弄之、玩之,甚者玩物丧志。殷商时出现了两个玉器收藏大家,一是妇好,二是帝辛纣王。妇好墓已被发现,出土了755件玉器,除了王室宝玉外尚有方国玉和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古玉,堪称玉宝。妇好是现知最早的玉器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