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玉雕技艺中,有一种技艺堪称傲视群雄,那就是被称作鬼斧神工的薄胎工艺。据说薄胎工艺属于舶来品,起源于西部伊朗,早期叫"痕都斯坦玉器"。乾隆时期,由于皇帝的个人喜好,薄胎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人形容薄胎玉雕作品轻巧秀丽、薄如蝉翼、轻如鸿毛、亮似琉璃,即便美丽如斯,从事薄胎工艺的人并不多,因为它对选料、工艺近乎"无情"的严苛,一旦失手无可挽回的成功率和漫长的工期,都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所以,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大数据时代,有一位因薄胎而著称的玉雕大师,该是什么样的画风?两鬓斑白,一副厚厚的眼镜,严肃认真,不苟言笑?
范栋强的玉雕工作室位于苏州太湖之滨的东渚镇。工作室直接以作者的名字相称,很是随性。一进到工作室,四周陈列的各种精雕细琢的薄胎作品不出意外地让人先大饱一番眼福。线条流畅的器皿,精致繁复的纹饰,端庄大方又剔透玲珑,确实带着前朝的盛世遗风和雍容的皇家气度。
参观了一圈后,范栋强的家人抱歉的说,还要再等一下,他正在外面看料子,顺便透露了一下范栋强的日常安排,概括下来主要有两件事:看料、做活。话刚说完不到五分钟,门口便冲进来一个身影,伴着一连串的抱歉。等到宾主双方都坐定,才发现这位薄胎玉雕大师直接打翻了我们之前的种种人设:
三十多岁的年纪,一表人才,爽朗健谈,举手投足间的气质和他周遭的薄胎作品又如此和谐融洽。匆匆赶回来的范栋强还沉浸在看料的兴奋中,泡好茶之后便开始讲起他看料的故事。
都说翡翠开料是赌,其实玉雕也是赌,玉雕中的薄胎工艺,对料子的细腻度、纯净度要求更高,每次开料都堪称一场豪赌。范栋强讲起他看料选料的经历,似乎可以写一部"血泪史"。也就是说,每一件我们看上去完美无瑕的薄胎作品,都极有可能是一大块原石中硕果仅存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在范栋强眼中,只有这样的料子,才配得上薄胎的工艺,配得上他设计、雕刻的心血。
薄胎玉器的雕刻工艺包括开料、开胚、设计、掏膛、雕刻、打磨等工序,不仅仅是选料、开料,每一道工序都步步惊心。掏膛,讲究厚薄均匀,不能留死角,钻膛取芯后,用传统的钻砣一遍遍磨薄,而后续的打磨,就要在这个以以毫米为单位的器物上反复抛光。漫天飞舞的玉屑下,是吹弹可破的胎壁,或者是一不留神就破损的车祸现场。每一次惊艳,都如履薄冰。
材料,对于很多琢玉者而言,都是一种限制,好料难求,是不争的事实。珍惜材料,从而更用心的去创作,激发出更好的灵感,则是这种限制对于范栋强的补偿与回馈,很多别具一格、匠心独具的作品,都是在和材料 "较劲"的过程中诞生的。
生长于古城苏州的范栋强,骨子里是逃不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他的薄胎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不仅仅是工艺的细节与有章可循的纹饰,更是蕴含在作品中的韵味。当这种传统的韵味从创新的设计中流淌出来,便展示出薄胎玉器不同以往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是范栋强的代表作之一。一位身着传统旗袍的女子,从脖颈到腰身顺势而下,勾勒出一道倩影,没有夸张的E罩杯和马甲线,圆润的胸部,微凸的小腹,随着步伐摇曳生姿的臀部线条,还原了中国人心中传统女性之美的典范,身形修长曼妙,线条起伏流畅,薄胎的技艺赋予她灵魂,温婉灵秀,是范栋强心心念念的东方维纳斯。
薄胎还是薄胎,器皿也依旧是器皿,范栋强却将二者组合创新出无限可能。竹筒形的茶杯组合;蒸笼外形的壶与杯;旗袍领的一对花插;竹篓样式的小罐,一只圆润的水杯,巧用玉料的薄厚与光影,展示出一张圆润丰满的脸,侧看垂眼低眉,正看竟给人感觉萌萌哒!
看过范栋强的这类作品,熟知薄胎工艺的人会感叹,薄胎原来还可以这样美,不熟悉薄胎工艺的人会感叹,薄胎竟然会这样美。
做薄胎的人大都钟情于青玉,范栋强也是如此。青玉细腻致密的玉质,更利于薄胎工艺的施展,不同于碧玉的飞扬跳脱,青玉的绿更加沉稳厚重,更能凸显薄胎作品的雍容典雅又恰到好处地在沉稳中流露几分气韵流转。
范栋强虔诚地选料、切料、设计、雕琢,在每一件作品上一丝不苟地刻上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之后,当人们带着不一样的眼光去欣赏这件作品,"范栋强"这三个字也许会成为一个小小的符号,和这些作品一起记录着薄胎工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