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平日多方面了解你所喜爱的事物,谎言自然一戳即破。随着翡翠价值的升高,有部分商家在市场上兜售所谓的清代流传下来的古翡翠,甚至通过网络宣传所谓古翡翠理论,曾引起过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消费者会陷入“古翡翠”的荒谬圈套中。
其实,行家或是稍有接触翡翠的消费者还是能一眼辨识商家所展示的“古翡翠”,满绿色浓通透无瑕,颜色分布无过渡,不自然,基本为充填染色翡翠、染色石英岩,甚至玻璃一类,典型的“一眼假”。
如此虚假产品自然难以获得天然a货翡翠证书认证,因此商家会编织一个美丽的“外衣”,于是“古翡翠”说法便应运而生。通常商家会给产品附上诸如祖传遗物、各种来之不易的故事等,并宣称古翡翠因为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具有极高品质水准,与如今开采的翡翠不可同日而语。当消费者提出真假质疑时,商家则辩称古翡翠经过佩戴又年代久远,已不符合国家目前的检验标准,因此也就没有天然a货证书,但确实是货真价实翡翠之类,甚至会拉上某非珠宝领域的博士的所谓相关理论验证之类欺骗消费者。
事实上,每个宝石品种的确定由该宝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决定。是否鉴定为天然翡翠,与年代、佩戴程度无关,无论是年代较早的翡翠还是当代开采的翡翠,它们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是一致的,并无任何区别,并不存在所谓检验方法标准差异或是会被误定为处理翡翠等说法。假使退一步说,如果真正的翡翠长久佩戴会从天然a货退化到b货处理的程度,作为珠宝首先就不具备美观性与耐久性,是没有价值性可言的,与如今高品质翡翠的高身价完全矛盾。
抛开古翡翠的荒谬鉴别理论,作为一件宝玉石的鉴定,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鉴别确证才能得出结论,切勿以偏概全。举个例子,鉴别一件翡翠是否经过处理,首先可以从感官上初步判断,如光泽度是否符合、颜色是否自然、手感是否偏轻等,其次可以借助鉴别工具判断,如用放大镜观察是否有注胶充填留下的酸蚀纹路或是紫外灯下是否有强烈的荧光反应,镯子敲击音质是否清脆等。
如果综合判别仍无法判断,则可以通过大型鉴别仪器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来准确鉴别。总之,以目前翡翠的技术研究,并没有无法鉴别或是会导致鉴别错误的翡翠。
至于不少商家使用的诸如划玻璃、烧头发等方法,既片面又不科学,不是正规的鉴别方式,之前已做过说明,不再详述。
其实打着“古翡翠”旗号的商家忽悠的无非是那些对翡翠既不了解,又渴望拥有的消费者,当商家编织一套所谓古代翡翠含糊不清的理论时,面对几万元便可以购得市场上价值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翡翠的陷阱,不少人难免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