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齐家文化,以及齐家的精美玉器。
一、齐家文化的由来
齐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的得名源于瑞典人安特生,安特生本是一名地质学家,应北洋政府邀请前来中国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但他却机缘巧合地脱离了地质行业并先后发现了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仰韶文化。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省宁定县齐家坪村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文化遗存并将其命名为“齐家期”。他在自己的考古报告中写道:“绝无彩色陶器之迹,但美丽之单色压花陶器极为特别,齐家期似较仰韶者较早”。安氏的观点即齐家文化的陶器表面无彩绘且纹饰不如仰韶文化陶器复杂,显然仰韶文化应晚于齐家,但显然安特生忽视了事物发展有衰落这一阶段,并不是复杂的事物的出现一定晚于相对简单的事物。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
到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仰韶文化陶片,根据这一地层学证据(可简单理解为在早期的遗迹中不会出现比之更晚的遗物)改订了安特生的结论,提出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这一论断,这一论断也被后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如今根据碳十四数据,齐家文化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100-3600年,大约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中提到的夏代纪年重合。
二、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
安特生在发现齐家文化的同时也曾收集到一些齐家文化玉器,但由于当时他对齐家文化年代错误的判断及对玉器文化性质的忽视使其并未对这些玉器进行研究。其实早在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之前,齐家文化玉器就已经流传于世,在清宫旧藏就有齐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也曾著录一批齐家玉器(现部分收录于上海市博物馆),但书中对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玉器考释不多,且通过文献记载认为玉琮可能为商周时期的礼器。同时在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收藏中国古玉的热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于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导致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玉大多没有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记录,因此收录在海外的齐家文化玉器具体来源大多无法知晓。
齐家文化玉琮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出土的齐家玉器资料较少,导致人们对齐家玉器少有关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发现了300多件齐家文化玉石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对齐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纷纷涌入甘肃收购齐家古玉,引发农民大规模挖掘,对齐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坏,但这种收藏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齐家文化的知名度。除皇娘娘台遗址外,甘肃武威海藏公园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青海柳湾遗址以及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等都出土不少齐家文化玉器。齐家文化玉器也也成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杨伯达先生也将齐家文化玉器列为中国史前五个玉文化亚板块之一。
三、齐家文化玉礼器
一般认为齐家文化玉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礼器、装饰品、工具。其中对礼器的研究最为丰富。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代表性的齐家文化玉器。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即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不过对好和肉的分配也出现了吴大澂、那志良两种不同的解释。但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夏鼐先生建议把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这一观点现广为学术界采用。
在介绍齐家玉璧之前,有必要先对玉器加工过程中两个关键的工艺进行说明。首先是开片,就是将玉料切割成型的工艺。目前一般认为史前玉器切割成型主要分为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线切割又被称为砂绳切割,是指在麻绳或皮条上加水和解玉砂在玉料上作左右方向的直线运动达到切割的目的。而片切割工艺则是指是指用石刀(石片、石锯)或木片、竹片等压住铺在玉料上的解玉砂,作来回反复直线运动,带动解玉砂摩擦玉料从而达到切割的目的。
玉器研磨工具(澳门黑沙遗址出土)
其次是玉器制作中的钻孔工艺,主要包括琢击钻孔、桯钻(又称实心钻,钻具实心,钻头一般比较尖锐)和管钻三种。管钻即利用竹管或其他管状物加解玉砂对玉器进行钻孔,又可分为单面管钻和双面管钻。因为在钻孔过程中,钻具因为摩擦往往会有所损耗,管璧变薄,因此钻孔从外到内会逐渐变小。
齐家文化玉璧出土数量较多,除考古发掘所见外,收藏品中也见大量齐家玉璧。如徐琳在故宫博物院藏的史前玉器中找出200多件齐家文化玉器,又对其中的20多件玉璧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玉璧中有5件乾隆御笔玉璧,说明至少到清中期,齐家玉器已有出土并进入宫中。
齐家玉璧一般器表素面,不见纹饰。从制作工艺来看,玉璧多为片切割成型,在一些玉璧上还可见片切割所见的直线痕迹。切割时也常常因为对切错位形成高低台面,切割时也常常产生厚薄不均的现象。钻孔基本采用单面钻,在钻到底部时孔径变小,会留下敲击振断产生的毛茬。
玉琮: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一般在圆孔两端有“射”长出方体之外。齐家玉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矮体短射类玉琮,其高度多在7厘米以下,高度小于宽度,两端出射,射口较低。器表一般以素面为主,不见纹饰;另一类则为高体长射类玉琮,主要特征就是琮体较高,两端出射也较高。器表多素面,也有饰以平行弦纹的。由于玉琮高度的原因,钻孔多为双面管钻。和史前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相比,良渚玉琮器表多有神人、兽面纹饰,齐家玉琮表面多素面。但基本形制二者却多有相似,不少学者也认为齐家玉琮受到了良渚玉琮的影响。
联璜璧:
璜,通常指半璧形的玉,《说文》:璜,半璧也。但事实上史前出土的璜几乎没有一件称得上“半璧”的。这里要说的齐家文化独特的联璜璧(也有人称之为玉围圈),多用3件或以上等长或不等长的璜形玉片每端钻一孔或两孔连缀呈似璧形。有学者认为这是“小玉大作”,即用较小的玉料做成玉璧,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圆圈状祭坛。
除上述几种玉器外,多孔玉刀、玉钺等也是齐家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此不一一赘述。
文史君说
齐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出现的原始玉文化,其不仅受到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商周玉器的重要起源之一,具有原始玉文化与商周玉文化沟通衔接的作用。同时因为齐家文化地处河西走廊区域,其玉器又具有沟通西域和田玉产地与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原始玉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主要参考资料:
1、杨伯达:《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
2、徐琳:《故宫博物院藏齐家文化玉璧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3期。
3、王裕昌:《齐家文化玉器与其他文化玉器的比较》,《收藏家》2015年第1期。
4、姜亚飞:《先秦时期制玉作坊遗存及相关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夏瑞娟:《经典玉璧,传世佳作——浅谈紫砂“汉宫玉璧壶”的文化》,《江苏陶瓷》2014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九个栗子)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