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玉挂坠-兔
新疆和硕县的乌什塔拉,据说是维吾尔语“三块石”的意思。为什么叫三块石?文献记载,这里曾经置放了三块来自密尔岱准备运往北京去的大玉石。
乾隆五十四年,密尔岱玉矿又出大玉石了,前后三块:其中最大一块是青玉,重10000斤;次一块为葱(青)白玉,重800斤;小的是白玉,重三百斤。根据以往的经验:大玉出,则灾难现。果然,当时的叶尔羌伯克玉素甫为投乾隆所好,决定将其完整地运往北京。
在当时的条件下万里运送大块玉料,对运工、对当地百姓和当地政府财政都是一种巨大的灾难。新疆地广人稀,多为戈壁沙漠,交通十分困难。当时仅有一种木轮大车靠马队拉运,沿途所到之处还要广征徭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三块重达20000斤的玉石从乾隆五十五年出发,一直到嘉庆四年总共八年的时间才运至和硕的乌什塔拉。黎谦亭(清)以诗描述说:“于阗飞檄至京都,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丈五尺咫,堑山导水湮泥涂。小乃百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壅玉大第一,千蹏万引行踌躇。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生角千人扶。”说的就是运玉人的艰辛。
乌什办事大臣都尔嘉实在看不下去,遂将这种劳民伤财的状况上奏乾隆太上皇的儿子嘉庆。由于当时和珅专权,奏章被其扣押,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嘉庆处死,嘉庆才得以知晓此事,并下令:“不论这些玉石运至何处立即抛弃,不在运送。”后又陆续令:“嗣后回人,得有玉石准其自行卖与民人,无庸官为经手,致滋纷扰” 。“新疆玉石不论已未成器,概免治罪,民间玉料,既准流通该处(指叶尔羌和阗产玉地区),卡伦即成虚设,亦如所请,一并裁汰”。
嘉庆十一年,喀拉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玉庆动了念头,再次上奏,请求将遗弃乌什塔拉之三块大玉招商认卖,被嘉庆皇帝痛斥:“所奏图利失体,断不可行……毋庸运京,仍应在该处弃置”。可见嘉庆政令持久。
由于这三块玉被长期置放,且非常有名,因此,此地便被人们称为“乌什塔拉”。如今,这地方仍叫乌什塔拉,去南疆的人翻过天山必经此地,可三块大玉却没了踪影。
这三块大玉哪里去了呢?1844年,也就是大玉被弃置45年后,林则徐谪戍新疆,于1845年路过和硕时还亲眼目睹了这三块大玉的尊容--非常完好。他在《乙巳日记》中说道:“到乌沙克塔尔台(乌什塔拉)……此台之东,有大玉三块,闻系乾隆年间由和阗入贡,运至此地,忽抬不起,奏奉谕旨,不必运送,遂留于此。今视之若小山然,盖未琢之璞也,其旁露出一面,碧色晶莹,可玩万不可琢,亦神物也”。
施补华被弹劾后贬到新疆,在路过乌什塔拉看到这三块贡玉后,诗兴大发,在其中一块上题诗一首:“芨芨草长难觅路,苏苏柴老好供差。棉衣絮帽寒侵骨,六月天山雪吐花。乾隆皇帝太平年,却贡曾将巨宝捐。一样旁道长弃置,胜他清泪滴铜仙”。
1916年,湖南督军府谢彬被北洋政府财政部派至新疆考察,途经乌什塔拉时却只发现青玉一块,他在《新疆游记》中描述:“乌什塔拉市北田中有玉一块,体积视南方方桌略小……今残存系大者,而此者、小者早已被人零截尽矣”。也就是说,另外两块玉在1916年前失踪了。
据说剩下的那块青玉在民国期间通汽车后,被拉至乌鲁木齐西公园“阅微草堂”南边一长廊处置放,后也被人截残。再后来传说为了给朱德将军的雕像制作底座,北京派人将其拉走了。时间是1975年。
在三块大玉中,最珍贵的当然是那块重300斤的白玉和那块重达800斤的葱白玉。这两块大玉在乌什塔拉被弃置了百年无人问津,怎么会在民国期间忽然失踪了呢?大有可能跟当时新疆通汽车有关!好玉会有人惦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