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承载了历代人们的智慧,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玉历来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范同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君子风范的玉雕大师,他将文人风骨与玉的美好特征完美诠释,又将玉雕艺术遍地开花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
范同生
中国玉雕大师
中国玉雕高级技师
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
文同轩玉雕工作室创办人
文同玉雕文化培训中心创办人
漫漫琢玉路
1971年,范同生出生在河南南阳有着“玉雕之乡”的镇平县城。在那个人口百万却有着三十万玉器从业人员的镇平,喜欢绘画的范同生自幼就耳濡目染,从长辈那里接触到了玉器的加工工艺。20世纪90年代初,范同生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由于有了美术的扎实功底,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范同生发现,镇平的玉器加工虽然量大,但真正的玉器精品却寥寥无几,他暗下决心要把家乡的玉器工艺进行改良。
初生牛犊不怕虎。1994年,范同生只身一人来到苏州学习苏邦玉雕艺术。鱼米之乡,吴人巧治,高手云集,这一切无不让范同生为之动心,就此与苏州结缘。几年间,范同生遍访名师,从雕刻到设计、绘图,逐一熟络学习。他专攻苏作玉器工艺,把苏玉工艺的“空、飘、细”的艺术特色一一琢磨。到1997年,范同生已经可以拿到每月3600元的高薪,但他并不满足。那时的他年轻,血气方刚,容易心血来潮。为了改变家境,他跟老家表弟一拍即合,做起了玉石原材料的生意。走新疆跑东北,头一次就赚到3万多块,范同生尝到了甜头,胆子也大起来,但是实在朴实的性格加上做生意没有经验,没多久就上当受骗,生意也随之失败了。
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范同生又开始寻找,总想走出去,改变原来坐井观天的状态,实现人生追求。于是他走南闯北,不断丰富人生阅历,为了提升雕塑工艺,他北上天津美院,潜修雕塑;为了开阔视野,他又南下广东,从事泥塑、陶塑。然而几年过去,范同生已过而立,虽然经历丰富,但仍然一事无成。
2003年非典爆发,这给了忙碌的范同生一些时间去认真反思过往,他猛然意识到还是应该回归于玉雕技术。“社会太复杂,自己又比较单纯,认识不到的时候,很容易摔跤;而苏州有玉雕的土壤和氛围,自己又懂玉雕技术,如果不捡起来,过两年就捡不起来了。做技术是长远之计,正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于是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就认准了玉雕艺术这一条路。知道自己一辈子不可能再做其他职业了。”范同生那时的思考与决定,带给他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下定决心的范同生早起晚睡,脑子里时刻想着如何把玉雕好。精品手艺加上靠谱为人,朋友间口碑相传,很快范同生打开了市场。2003年,范同生定居苏州,看准玉器市场的发展潜力,开始自己创业,开办了自己的文同轩玉雕工作室。
悠悠雕玉心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范同生有了自己新的创意,除了在呈现玉器作品的端庄古朴、通灵飘逸等方面,范同生更注重作品的神韵。文同轩玉雕艺术工作室成立十年有余,所出作品主要是选用新疆和田玉,门类广泛,多以人物、杂件巧雕见长,以巧妙的设计展现新颖的艺术效果,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古今人物,在追求神韵的范同生的刻刀下都是那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的作品连续多年多次在“天工奖”、“百花奖”、“陆子冈杯”等国内众多玉雕奖项中摘金夺银荣获各类大奖。与之一同前来的还有各种名誉。从2006年起,范同生被授予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神工创新英才”、“中国神工创意英才”、“中国首届工艺大师”等国字号大师称号。
范同生对玉雕艺术的执着,让他名利双收,在各大荣誉与各大头衔的闪耀光环下,范同生并没有沉醉于其中,反而越来越明白,手艺人靠的是用作品说话。在谈及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时,范同生说:“好的玉雕艺术作品,需要真正的创新创意,要体现时代的印记,然而这类作品,往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这跟商业化是个矛盾,真正符合市场的,一定是传统的东西,它承载着老百姓的精神寄托,比如平安吉祥、前途远大、一帆风顺等等。我们每年会做3?5件能够对同行有引领的作品,一定要创新才能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好卖没关系,可以自己先收藏起来。当然工作室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必须得符合市场需求,做老百姓喜欢的看得懂的作品。”
范同生一直致力于佛教题材的玉雕创作。在谈及佛教题材玉雕艺术创作时,他提出几点体会:一是广泛汲取佛像造像艺术的营养;二是要遵循佛教造像艺术的法度;三是了解佛教宗教文化内涵,这样的佛像玉雕作品才能传达出佛教智慧,直指人心。佛教题材玉雕的创作不仅仅是对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吸收,而是对佛教文化和智慧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力量与玉雕艺术追求的初衷是一致的。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做人生,照亮人的心灵。比如观音题材的创作,在造像上体现出一种慈祥美,在造型方面要严格把握比例,遵循人物刻画及佛像造像艺术的“法度”。或许是潜心于佛教题材的创作,范同生对玉雕的感悟又多了一份禅意。他曾总结出四个方面“闲时、禅心、空境、等观”,来阐述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玉雕作品。
闲时。玉具有独特性,有着形状、光泽、优劣之别,施玉者对它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要做到因材施艺,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足够的时间,与玉对话,与玉交流,在玉雕行业上有个术语叫做“相玉”,只有充分的了解创作的玉的特性之后,才会懂得更好的表达,将玉质的天然美与人为的艺术创造美有机地融合起来。
禅心。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智慧,禅心便是平常心、简单心。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有一颗禅心。禅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慧。创作者只有达到思虑不兴,杂念不起,才能使内心虚静澄澈,见到事物的本来面貌,于空寂明灭、虚实变化中创造出更多有灵性的艺术设计。
空境。作品要具有空灵深远的意境。纵观历代绘画艺术,自宋代、历经明清到现代,经历了由简入繁的过程,当下人们对书画艺术的欣赏大多是要赏心悦目、一目了然。玉雕作品具有欣赏、把玩、佩戴等功能,玉雕历经数千年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当代玉雕表达要体现简约之美,追求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能让观赏者意犹未尽,遐想联翩。
等观。创作者要虚怀若谷广泛接纳众人的观点,对来自各个群体的批评或建议要等同观之,等量齐观。因为美好的事物是具有共性的,需要众人共赏的。一件好的作品要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经受住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拳拳薪火传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玉雕市场发展过于迅速。在追求效益和利益的驱动下,玉雕市场中玉雕作品同质化问题突出,浮躁之风蔓延。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在玉雕界,甚至在艺术界,人们对“匠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匠人,被认为机械化的工作,没有自己的个性表达的代名词。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与思考。
在范同生看来,“工匠精神”就是玉雕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但凡艺术大家都是从“匠人”华丽转身的,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匠心”体现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玉雕从业者要攀登工艺上的高峰,还要把作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工艺水准的高度是可以通过刻苦、执着、磨练而企及的,当工艺水平在达到极致之时,便会嘎然而止,而艺术的层面则是可以无限突破的。做玉,创新创意很难,想走与众不同的路,还是要下很大的功夫,并非信手拈来。应酬多的时候,整体作品质量都会下降,还是要慢慢加强自身修养。范同生说:“做玉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对玉器行业,人们往往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没有看到十年磨一剑的辛苦付出。在玉雕行业,要想有出头之日,必须持之以恒的坚持,要有匠心精神,要有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的恒心。”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的过程,都是一个“臻玉至善”的过程。这与范同生提出的“匠心文同,臻玉至善”的治玉理念,不谋而合,也更多的体现出他对自己的鞭策和艺术道路上的追求。
范同生在二十余年的琢玉生涯中,深知个人的力量还是渺小的,玉雕的继承和发展,是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完成的,这是薪火相传,是文化艺术的延续。为此,范同生于2014年倡导和创办了文同玉雕文化培训中心,成为以苏州多个著名玉雕大师工作室为顾问单位的集玉雕创作、设计、制作为一体的教育机构。秉承“匠心文同,臻玉至善”的理念,致力于青年玉雕人才的培养,将自己多年的玉雕艺术心得传授于众多有志学习玉雕的青年人。他在传授玉雕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文同玉雕文化培训中心为培育一批批新的设计与雕刻人才一直在努力着,承载着让玉雕艺术遍地开花的历史使命,坚守着最初的琢玉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