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门类众多,但是唯有“玉文化”是从未断代过的。至贵者宝,至坚者玉。玉德、玉品、玉貌、玉润都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因此“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纯净、坚定、和润、厚德的代名词。玉雕题材也多是喜闻乐见的吉祥寓意。其中,“弥勒”更是最常见的题材。
苏州自古是良工巧匠聚集之地,苏州城的灵气影响了无数的玉雕大师。在苏州,提起弥勒,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有“侯弥勒”之称的苏帮玉雕大师侯晓峰。
侯晓峰的家乡是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从小生活在玉雕氛围浓厚的镇平,侯晓峰耳濡目染,自镇平工艺美术高级职业学校后,侯晓峰却没有打算从事玉雕,而是自费攻读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毕业后一次外出旅行,奠定了侯晓峰和玉雕一生的缘分。
大专毕业后,侯晓峰前往苏州去探望老同学范同生,范同生当时已经在苏州开始学习吴人巧治。苏州这片灵气十足的土地唤起了侯晓峰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虽然没什么玉雕经验,但是所幸专业对口,而且侯晓峰喜静不喜动,做玉雕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性格。范同生看出了老同学对学习玉雕动了心,于是极力挽留侯晓峰留在苏州学习治玉。就这样,1995年,23岁的侯晓峰留在了苏州,开始学习苏州玉雕工艺。
侯晓峰从学徒做起,学习苏州仿古件的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发现明清件灵动、和润,于是侯晓峰就在明清件的方向上继续学习。自小热爱绘画,而且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因此做起玉雕来,在造型方面十分有优势,不拘什么题材都能刻画的惟妙惟肖。但尝试了多种题材后,侯晓峰还是觉得做人物件更加得心应手,之后侯晓峰就以做人物件为主了。
所有的人物件玉雕作品中,侯晓峰做的弥勒最多。玉雕界雕刻弥勒的玉雕师不计其数,然而业内说起弥勒,大家不由自主会想到侯晓峰,而且送他了一个“侯弥勒”的名号。弥勒虽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但也是被大家雕“滥”了的题材,侯晓峰大师为何对弥勒如此钟爱?在弥勒遍地的玉雕界,侯弥勒凭哪些优势突出重围?
所谓弥勒
《弥勒下生经》载,世尊曾将其未度尽之众生,付嘱于将来下生的弥勒佛。经典记载,弥勒下生于极优美的理想地方,弥勒的净土成佛,含有理想国的涵义。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弥勒暂未降生之时,此时为无佛时代,人心险恶、道德沦丧、尊卑颠倒、世风混乱,亟需正本清源,导人向善。此时便由地藏菩萨代为教化世人,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地藏菩萨此时教化的是最基本的处事道德和孝道。为未来弥勒成佛要教化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段时期就是最险恶的这五浊恶世。因此,佛教徒深信弥勒下生成佛时,人间得以实现世界的最理想状态,弥勒成佛,代表美好新世界的到来。。。。。。
佛经记载,弥勒菩萨在人间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岁时下生人间,坐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之后,在三次大会上演说佛法,济度众生,称“龙华三会”。所以古来皆有人发愿于弥勒出世时,愿再生人间,参加龙华说法,得以进入美好的新世界。因此,人们盼望他的成佛,就将弥勒称为“弥勒佛”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众,圆寂时留有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而,被后世佛教徒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民间不断地描绘其图像留传。所以我国历代绘制弥勒菩萨的图像,大多以布袋和尚为依据。身背布袋、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也就成了弥勒佛的标准像。
侯弥勒的三千大千世界
布袋和尚成为弥勒佛的代名词,富态、坦胸露肚、身背布袋似乎也成了弥勒的“标配”。仿佛不露肚、没布袋就不是弥勒,扶苏所见弥勒像靡不如此。
然而,在一次玉雕展上,扶苏见到了不一样的弥勒。那是一组三枚的玉牌,名为《无忧笑佛》,出自玉雕大师侯晓峰之手。弥勒没有布袋,不捻佛珠,佛衣包裹严实,只露头脸,不见佛手。左右两面相互呼应,除头脸外,露跣足。笑呵呵看来往世人,俯仰间自有大智慧。三面玉牌皆雕弥勒,但是却各自区别。正面弥勒佛手藏袖中,拱手相揖,一派喜气洋洋。左望弥勒下露一足,可见是立定原地,回身拱手作揖,向斜上方瞻望大笑,仿佛看到天降鸿福。右望弥勒下露两足,作行走状,同样回头望,但从衣纹看来应是只回头而不回身,向斜上方仰望,似在行走中仰望天空中的众生。仔细看来,三面玉牌上弥勒的眉眼也各有不同。三面玉牌同为弥勒,却又通过姿态、角度、眉眼相互区分,但又总体可见皆是弥勒,正应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可见玉雕师用心良苦。
减法艺术
“艺术需要‘加减法’,加的是知识和经验,减的是多余和赘笔。我决定用‘减法’来表现玉石雕刻的灵气。对于佛祖这样深奥的形象,越是简单就越是有味道。可以说是‘减法艺术’,创造的则是‘加法价值’。”
——侯晓峰
在那次玉雕展上,扶苏还见到一件更大胆的作品,将弥勒简化至无世人常见特征,但却分明弥勒。那是一件南红雕琢的挂坠。玉质温厚润滑,极品柿子红,脉理清晰顺畅,上方只有一个弥勒佛的头部,没有大肚、没有布袋、没有佛珠,但一眼看去却分明弥勒。弥勒开脸喜庆自然,眉目传神,欢喜自在,唇齿精致,下巴丰硕,大耳双垂,憨态可爱,叶子线条婉约,叶片丰厚滑润,叶柄挺秀有力,叶尖卷曲动感。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叶同一夜,一夜顿悟,便也成佛。精工细琢的“工巧”,经过数十年努力,大部分人都可达到,但寥寥几笔却尽得风流的“思巧”却是最为难得,也最难修炼的。
侯晓峰大师人称“侯弥勒”,这可不仅仅是雕得多而得来的,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自己的作品能够一眼被人识别并喜欢就更是难上加难,侯晓峰的弥勒作品雕琢的虽然都是弥勒佛,但布局、眉眼、意境各不相同,不会让人有千人一面之感,正如三千大千世界,各有不同,这就是非常难得的了。
“侯弥勒”是赞誉,是大家对他的肯定。但侯晓峰怕的是被“弥勒”局限,他的财神、菩萨、罗汉也各有特点。“侯弥勒”只是一个开始,代表着侯晓峰在“弥勒”这一题材上的成功,同时,也代表着侯晓峰日后创新题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