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
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
玉从器物转变为德行的象征物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儒家学者在进行精神诠释的时候,急需一件器物、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作为无形的德行的载体。
而玉在这时进入他们的视野,它所包含的物理特征恰恰与儒家所要宣扬的道德标准相一致,于是,玉与儒家的结合,开启了几千年的玉文化时代。
玉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越舒远。而且早在西周时期,《诗经》中就有记载: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将君子喻为玉一样温文而纯洁。人们讲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有德,玉也有德,两者可媲美。
这些特征被儒家学者所发掘,也由此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
儒学和玉学从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新高度,而玉德的发展也迈上了一段满是波折的道路。
“润含玉德怀君子,寒助霜威忆大夫。”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后被孔子扩展为“十一德”,对玉德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对玉德进行简化,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成为玉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这是玉石与儒家道德相互碰撞擦出的炽热的火花。
当身为君子的先民们佩挂上这些玉饰的时候,他们的举止就会更加地庄严和恭敬起来。
史书上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
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凑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
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并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社会的规范就在这种有节律的声音中,走向了和谐和有序。
这便是五德之一“叩之其声,清越以长”所涵盖的内涵。
由于儒家对玉器的推广,玉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佩戴,由此引发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
儒家是玉的民间化运动的最大推进者,玉所承载的世俗伦理语义是非常宏大的,在这里,玉已经走下神坛,成为君子灵魂的凝结物。
正如朱大可所说:
“跟传说中的神器完全不同,玉器的神性是被人的德行所深刻限定的:它不仅可以庇佑好人,也能致坏人于死地。玉器的这种道德审判能力,超出了世界上的所有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