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图文]

时间 : 05-20 投稿人 : 小黑点 点击 :

时间,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穿过河边百年榕树苍翠茂密的叶子,落在米厂埠头的石阶上,与荡漾的水波、三叔吟诗作文的背影,凝成我记忆中的一段故事。

在我们那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拥有两千多人的古村落,三叔可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书读得不多,但通晓韵律,精于诗文,颇有智者风范。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一)

三叔,1943年生,已步入耄耋之年,大名金元宝,别署亦庐,号丰记后人,北白象镇金炉村金氏第十二代孙。族谱记载,金氏始祖自乐清翁垟樟树下迁入,以砌炉烧蛎灰为业,勤劳致富,广置田地,繁衍生息,绵延300多年。金炉之“金”,乃姓;而“炉”,盖因如此。我们兄弟习惯称元宝叔为三叔,是因为他在三兄弟当中排行老三,又比我父亲年纪小。从金氏族谱上溯源,我父亲爷爷的爷爷,与三叔爷爷的爷爷,是一个祖宗、一条血脉。

三叔,他有两位长他5岁、3岁的哥哥,大哥、二哥都生在正月里,名字因此带“元”,契合了元月伊始、万象更新之意。等到三叔出生那年,因祖上经商有方,家庭渐渐富裕,于是,取名为元宝。上学时,三叔却用谱名金善钱,名字仍与“钱”有关,或许是三叔父辈们囿于过去贫困,心里总装着对富裕生活的渴望。

三叔启蒙不早,9岁就读于本村小学。三叔说,小学就设在村东头一座破旧、阴暗的祠堂里,有时金氏宗族祭祖,学校还得停课。当时校长、教师加起来也就两个人,校长兼教国文、美术,另一位教算术和历史,校长叫金行诚,同村人,是我曾祖父金声铎的学生,学识渊博,后来成了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乐清一支笔”。

三叔,从小聪慧,连续三年获全校第一名,读完四年小学,因本村没有五年级,父母就把他转入邻村蟾河堡小学就读。一年后,又转入北白象小学,续学六年级。白象小学坐落于白象镇,创办于晚清,历史悠久,学校有食堂和住宿。三叔说,作为住校生,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既有担心也有兴奋,一年小学生活,独特又短暂,就他而言,就像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

小学六年,辗转三地,三叔以为可以顺利上中学。遗憾的是,小学毕业之后,因家庭成分原因,未能考取初级中学,2年后,才获准并考取当时称县第七中学的白象初中。但事不遂人愿,读了3个学期,又因家庭成分中途辍学,那时三叔已17岁,回家后,就在祖上创办的丰登碾米厂当上“工人”,与碾米事业打起了交道。三叔心有不甘,在工余、在田间地头、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桌前,以书为伴,从未间断学习,尤其喜欢研读古诗。

三叔回忆,对写诗感兴趣,大概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课余常在小本子上涂鸦新诗。初中一年级,参加当地水库修建活动,三叔即兴写了一首二十行的新诗,获得语文老师的当众表扬,老师又将诗抄写在学校的墙报上,供全校师生“参阅”。一首略显稚嫩的新诗,就像一颗喜爱文学的种子,在小小的校园从此播下。至于,后来为什么痴迷于古体诗,三叔想不起什么时候变了兴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体诗的韵律和美,一定是深深地吸引着他,一生乐此不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叔创作的古体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获得许多古诗词专家的认可。

我不懂旧诗体,短短几行字,要想表达成千上万字要表达的意境,需要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能力。尤其是押韵平仄,就像鼓点和节拍,更难掌握。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三叔知道我也喜欢写写,有一次,特地送了我一本珍藏多年、有些破旧的《诗韵合璧》,鼓励我也学写古体诗。

我以为,写古体诗,就像建造木结构的古建筑,不仅讲究选木,更讲究的是精妙构造和技巧,要使落地的建筑物具有美观、稳定和安全的特点,仅从结构上来说,古建筑就有榫卯、斗拱、桁架等做法。古诗,更是如此。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二)

近些年,我从省城回家多了,除了陪陪老爸,与三叔的交往也多起来。我从三叔的谈话中得知,三叔对他创作的第一首古体诗,印象深刻。他说,第一首古体诗,是2副对联,都是十七八岁时写的,一副是:“醉把砚池当酒盏,兴来斗室作诗场”,那时学会喝酒,我猜是诗酒不分;另一副是:“丰年获得黄金谷,登厂碾成白玉粮”,这是一副嵌名联,是三叔为他祖父于民国时期创办的丰登米厂门台所撰,广受赞誉,后来此联被编入《当代新对联》一书。

三叔的祖父是位名人,生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是我曾祖父三位堂兄弟中的一位,按年龄排第二。我曾祖父1891年生,排行老大,因此三叔叫我曾祖父为“头公”,最小的那位就叫“小公”。

三叔祖父高大魁梧、胆识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很有儒商风范。他二十多岁就已在上海经商多年,对机械设备尤其精通。1928年,他计划在老家开办碾米厂。于是,在温州机械化先驱瑞安人李毓蒙先生的引荐下,在上海花“巨资”购置了3台机械设备,一台是英国产大隆牌六匹卧式柴油机,另外2台是砻谷机、碾米机。砻谷就是把稻谷脱壳的一道工序,其所使用的设备称为砻谷机;碾米就是对糙米进行去皮碾白,使用设备叫碾米机。三台机械设备,就是当时米厂主要“家当”。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米厂经营有方,又购置柴油机、抽水泵等设备,以机器换人,开创了乐清县农业机械化之先河,一时远近轰动,观者甚众。

20世纪70年代,米厂生意非常红火。从米厂台门走出去,前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和一个青石垒成的埠头,金炉村沿河建有十个来埠头,这个埠头,我们习惯称它为米厂埠头。米厂埠头,是农忙后外地客来米厂碾米所停靠的“船码头”,经常络绎不绝。现在看来,三叔台门诗中所写“黄金谷”与“白玉粮”,虽然直白,但用词精当。2019年,三叔大儿子,也是我的小学同学,与一帮堂兄弟商议,对米厂台门进行了修缮,如今焕然一新,丰登米厂的嵌名联也重新刻了上去,对联由三叔亲书。我想,三叔站在新的台门前,心里一定比当时写这幅对联还要高兴。

后来,米厂被“合营”,三叔从“工人”转为种田农民,后又经商多年。但是,他对古诗的研究与创作热情,一以贯之,依旧不减。他对眼前的乡村、田园和一草一木,有着不同常人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视角。

2017年、2022年,他发表在乐清日报的《蟾河八咏》《林宅湿地公园八咏》,很有温籍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的那种田园韵味——

鹤影琴声却渺然,当前孤屿薄松烟。

如今沉寂阡阡陌,欲倩丹青绘大千。

湿云拥树春来早,漱玉蘋洲谷口泉。

曲岸兰舟浮碧浪,蟾河水暖唱婵娟。

(摘自《蟾河八咏》)

林生湿地水凝烟,柳拂春风市傍川。

人拥卧波桥上过,绿茵深处草芊芊。

清和三月白云飞,小鸟啁啾浸碧晖。

二老扶筇知日暮,竹林掩映叩芳扉。

(摘自《林宅湿地公园八咏》)

林宅、蟾河都是金炉隔壁村,过去,村与村之间水网交错、阡陌相连,河草青青,在多雨季节,很有些远村烟树半微茫的感觉。三叔喜欢交友,与邻村一些老前辈常有来往,交情颇深。他曾为蟾河村故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遗传学家施立明先生,前些年落成的纪念馆题写了一副对联,蕴含着丰富情感,透出别样意境美——

名庐古堡竹篁凝碧风敲雨,

叠石双桥梅蕊留香雪罩云。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三)

古体诗,不像抖音视频那样快速植入你的思维底层,需要潜心钻研,更要博采众长,才有可能“出彩”。

四十多年来,三叔对古诗创作情有独钟、痴心不改。他身居“亦庐”,埋首伏案,陆续在国内外130多个城市,460多种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发表古体诗约3000余首(篇),刊登在《乐清日报》上就有300多首,他还是乐清日报的忠实读者和优秀通讯员。1988年,三叔的创作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1996年,诗作《雁荡山纪游》十首,在台北市《浙江月刊》发表;2004年,诗作入选《中华诗词联精华》;2006年,多首诗作入选《全球著名诗人传世选集》,如此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有一天,我问三叔,写了这么多年古诗,您感觉最满意的是哪首诗?三叔说,没有最满意的,只能说比较满意的是一组诗,叫《亦庐近作七律十首》,2022年发于乐清日报《文化周刊》。现摘录一首代表诗,名曰《春月吟》——

春生万物月圆时,明月春宵咏史诗。

月上东山春几许,春回大地月来迟。

月宫玉桂春秋景,春圃丹花月半姿。

月色阑珊春艳丽,吟春绘月发深思。

你看,这首诗中出现8个“月”字,按此推算,十首诗就有80个“月”字,从创作技法来说,写法与用词各不雷同,并以无痕迹入句、十叠前韵,确实有难度。诗见诸报端后,有诗友来信赞之:以秀雅文字,描清丽月色,抒闲逸情怀,见脱俗诗才。

如果说,三叔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上述一组七律十首,那么最有影响的就是1991年发表在《诗刊》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名叫《夜读感怀》——

云天赋性两驱驰,一抹月光有所思。

书剑飘零关爱国,灯窗苦读总为诗。

沧桑宠辱原非梦,冷暖人情或半知。

把笔耕耘吟不倦,鬓边白发渐如丝。

一首夜读感怀,真切地表达出诗人读诗写诗那种无怨无悔、笃行不怠的心境。《诗刊》是诗歌界最有权威的刊物,也是从事现代诗创作者的“神圣殿堂”。有人查证:金元宝先生是1949年以来温州地区第一位古体诗作者进入《诗刊》“神圣殿堂”,非同寻常。其他刊载诗作较有影响的刊物有:《中华诗词》《当代诗词》《当代中华诗词文库辞典》等等。

自古诗画同源,由诗及画,偶得妙句,则画价倍增。二十年前,在写诗的同时,三叔也在学字习画,而他的题画诗作,托情言物,别具一格。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在杭州《美术报》、天津《中国书画报》、郑州《书法导报》上发表系列亦庐题自画葡萄诗,引起诗画界广泛关注——

听雨庭前惹梦幻,屯烟贮玉解人馋。

曾经题句助清兴,写就腾骧壁上嵌。

(杭州)

写我苍云赤玉珠,颠狂笔墨倩谁扶。

朝暾香湿秋泓里,西域移来入画图。

(天津)

马乳龙珠瑞气融,苍螭秋壑话年丰。

我来剪取佐诗赋,一派生机晓露中。

(郑州)

从诗句来看,诗中竟无一个“葡萄”出现,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沪上资深画家曾这样评价三叔的题画诗:“读诗如见画,个中有深意。落笔成珠玑,领悟酸甜味。”此前,三叔的“葡萄图”及题画诗,与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同时被选录大型典籍《中国美术家选集》。2013年,三叔的著作《亦庐诗文书画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被国家图书馆及六十多家省、市图书馆收藏,颇具影响力。

如今,三叔的题画诗,恰是神行纸上、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四)

古体诗创作,应该是个“苦差事”,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向他人学,做到兼收并蓄。三叔回忆,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与他酬酢唱和及互通信札的老先生、老前辈达数十位,而有些人神交数年,至今却从未谋面。

首推的是启蒙老师——三叔爷爷的堂长兄金声铎,他1910年毕业于旧制省立第十师范学校,颇具学识,名闻乡里,多称贤达,“声闻瓯海推前辈,铎振乡邦启后贤”。三叔说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他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三叔交游甚广,喜欢以诗会友、以文会友。

对他古诗创作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吴鹭山先生了,他与吴老先生交往多年,受教获益匪浅。吴鹭山,名艮,晚号鹭叟、彀音老人。虹桥南阳人,著名学者、教授。民间传言,乐清五百年始出一吴鹭山,著述《杜诗论丛》面世,业内反响热烈。

过去,三叔曾与多位名家交往。1988年,92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王个簃先生专门为其建造的三间两层小楼门台题写“亦庐”匾额;1989年,获中国晚清最后一位秀才、著名诗书名家、百岁人瑞苏局仙先生的称赞,并赠诗一首:“不待逢人说项斯,骚坛名将尽人知。新诗合着新时代,温岭春光花满枝。”1994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从香港来信中称赞三叔:“附来大作,诗品的确甚佳,甚为钦佩。”2013年,著名红学家、书画家,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文怀沙先生为其《亦庐诗文书画集》题写书名。

对于诗画界同行朋友,三叔如数家珍。他说,乐清的程雪、金柏青、姚达心;永嘉的金星垣、杨岳卿;温州市的朱璋,朱璋父亲曾是南怀瑾的老师。以及江苏的黄舜夫、潘家麟、丁芒;杭州的王斯琴、戴盟;北京市的杨金亭;广东的李汝伦、潘佛章、熊鉴;西安市的霍松林,曾是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上述先生,对他指导、提携不少,心中铭记。三叔说,数十年里,来访金炉“亦庐”达三千多人次,聆听教言,获益良多。

其实,三叔还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一次,他与永嘉诗友开会,在翻阅《永嘉楹联集成》一书中,居然发现我曾祖父唯一留传于世的一副联:“星临龙屿山川秀,垣接骆溪人地灵。”还是嵌名联,当时赠予永嘉诗人金星垣。他喜出望外,立刻联系我,特意买了一本送我。前年,三叔在家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他年轻时抄写我曾祖父唯独存世的一篇序文,那是我曾祖父早年为乐清白石东浃村金氏宗谱重修时撰写的一篇谱序,他用信封装好,并亲手转交于我。

三叔,他知道我不会写古诗,见面总要悉心教导一番,而我愚钝,始终不得法。五年前,以金炉村为场景,我学着写了副对联:“月上双榕颜似玉,日落半岛色如金。”三叔总体认同,细究后,他给了两个建议:一是“上”改“亮”,二是“落”改“晖”。他认为,“亮”字寓意更丰富,“落”字不吉祥。就这样,我的第一副对联就变成“月亮双榕颜似玉,日晖半岛色如金。”对我来说,百年榕树、半岛河渚田、月亮与夕阳,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近年来,金炉村发展蒸蒸日上,旧貌换新颜,村民集资建设了村公园和文化长廊。为此,村委会特请三叔,在公园亭子檐柱上,题写了第一联:迎晨曦纳晚露建休闲景点,憩画槛咏诗篇成文体公园。听说,不久金炉村还将建造古树公园,重点保护3棵历经沧桑、见证变迁的百年大榕树。

人至古稀,怀旧就是一壶醇厚温和的“陈年酒”。三叔,他对古村的关注越来越多,2022年8月发表在乐清日报的《金炉村十咏》,就很有代表性,其中三首是这样写的——

嘉庆年间建此桥,来寻遗址却全消。

仅留梁石成追忆,水鸟闲鸥入碧霄。

(古桥怀旧)

喷池叠石似峰峦,形态玲珑近远看。

宛若图中山水画,秋风凉快恁凭栏。

(河渚叠石)

寒窗苦读姓名扬,文脉相承历久长。

国学精神重传统,百年翰墨总生香。

(文脉传承)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在这个流行快餐文化而又略显浮躁的年代,古体诗,就像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期待三叔在“言志”与“载道”上有新突破,也祝愿他健康长寿,成为一个价值无限的“金元宝”。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请欣赏作品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金元宝:把笔耕耘吟不倦 灯窗苦读总为诗 | 艺术美文

相关文章

  • 在醇厚的意蕴中品味自然——李建刚的田园水墨写生赏析[图文]
    在醇厚的意蕴中品味自然——李建刚的田园水墨写生赏析[图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的意思有多个角度,但是在做学问的人看来,这个解释更为中庸:有智慧的人,思维活跃,偏重于从水的灵动中感悟;老成持重的人,内心沉静,经常会像山一样沉思;所以要学习智慧者的敏捷,要体会稳重者的安详。作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成于湖北武汉市的艺术家——李建刚先生,血脉中都体现着对于山水之间的感悟。一种是来源于他的生地孟津,这里自古就有...

    116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海派文化的美术珍档 我们读懂了么?[图文]
    海派文化的美术珍档 我们读懂了么?[图文]

    海派文化被誉为上海的城市精神,沉淀了上海百年发展的精髓。2020年是谢之光、林风眠、关良这三位海派艺术大师诞辰120周年。同龄的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绽放出各具辨识度的艺术光芒,却又不约而同将传统国画带到现代,带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新境界,共同树立起海派艺术的新风标。近日,上海中国画院与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海上风标——谢之光、林风眠、关良诞辰120周年作品展”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展至7...

    45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虞山派”的山水[图文]
    “虞山派”的山水[图文]

    上海博物馆藏王鉴《秋山图轴》王鉴《秋山图轴》陶喻之王鉴在步入仕途之前早已潜心画艺。本图既是他传世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也是为官前夕研习揣摩宋元名家后的力作。如果认可其生年最新研究成果,则创作此图时届而立,足见工夫了得。梅道人为画坛“元四家”之一吴镇,是王鉴取法较多的画家之一,本图山岭皴法就仿佛道人。从已然画坛领袖的明末清初娄东派翘楚王时敏对他(王鉴)的推崇,甚至道及当...

    122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丧心病狂的文玩市场:到底是谁先玩起了象皮[图文]
    丧心病狂的文玩市场:到底是谁先玩起了象皮[图文]

    如果要说现在文玩人玩的“野”,不如说他们玩的有点丧心病狂了。早些年不知道是谁提出来一个观念说象牙是佛教七宝,于是为了庇佑也好,为了显摆也好,人们对大象开始了永无止境的杀戮。给本来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威胁的大象来了一次“大清洗”,中国的大象被偷猎者弄成了濒危物种之后东南亚接连沦陷,现在也就只剩下非洲这种三不管地区还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偷猎。虽然目前我国对野生动物制品的管控力度加大也逐渐了缩减了像象牙、虎皮...

    40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范美俊:异化了的美术科研评价体系[图文]
    范美俊:异化了的美术科研评价体系[图文]

    无论是创作还是论著,美术科研似乎要比理、工、农、医等学科矮三分。在某些人看来,艺术从业者当初考大学文化分很低,艺术家做事、想问题不靠谱,甚至连艺术家本人都未必靠谱,还“科研”啥?某处长说:“在草丛中放一只石雕大手,就是环境艺术了。什么玩意儿!?”笔者虽不是学雕塑的,听到这话也“整个人都不好了”。科学研究简称“科研”,往往利用一定方法、手段与装备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凡是填过课题申报表的人都知道,...

    18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浅析苏东天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作品境界[图文]
    浅析苏东天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作品境界[图文]

    引言:苏氏在创作此幅作品时自然悟得诗意高深境界,并把自身内在修养的境界一同融化于作品中,不仅使此诗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更是体现了苏氏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而提升到更加不可跨越的境界高度。从书法艺术而言,如此高妙的境界,就如《兰亭序》也不能得之也。此幅书苏氏不仅融化了二王、颜柳欧苏的笔法精髓,更是融化金篆隶草章碑的笔法笔墨,因此使此幅作品在气势、厚度、广度和境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从书法史发展逻辑上说,...

    170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禁止拍照!为什么?[图文]
    禁止拍照!为什么?[图文]

    沉浸在旅途之中,很多地方比如威斯敏斯特教堂、白金汉宫和议会都是禁止拍照的。当然这项规定并不局限于英国,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不过一些大的艺术博物馆,像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已经改变了政策,观众可以对部分馆藏进行拍摄。然而,在有些专题展览中,拍照还是禁止的——尽管这些展览往往是人们参观的主要原因。有些人认为现在是时候转变策略了,博物馆应该找到创造性的方式来满足人们拍照的欲望,同...

    175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钱小纯元旦特刊[图文]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钱小纯元旦特刊[图文]

    【艺术简介】钱小纯原籍浙江诸暨,生于玉环。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专攻中国人物,山水画。其作品以其个性鲜明、风格独创、意境雅逸、清旷古奇着称于世。其人物画夸张变形而不失卓约清丽,山水画粗笔直放,落落大方,注重书写性。有评论家喻其艺术是“青橄榄”,“龙井茶”越品越有味。被国内影响颇广的《艺术生活快报》杂志评为四十年代出生的极具代表性的既有传统功力又富创新精神的女画家。更评为展现艺界女性独特魅力影响...

    161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探讨画家张树人的水彩艺术与水彩画的收藏[图文]
    探讨画家张树人的水彩艺术与水彩画的收藏[图文]

    艺术简历张树人,1950年出生于河北唐山,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名誉主任,曾任唐山市水彩、粉画研究会主任。《西海牧歌》137×67cm纸本水彩在当今中国流行的画种里,我想介绍一下特别独特的画种——水彩画!说她陌生大家也都知道这个画种,说她熟悉可有多少人又知道水彩画种到底有多少奥秘。《羊司令》113×72cm纸本水彩《西边的太阳》112×78cm...

    164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部分美国绿松石其实就是合成宝石 购买须当心[图文]
    部分美国绿松石其实就是合成宝石 购买须当心[图文]

    文、图/井楠原标题 :部分“美国绿松石”实为碳酸盐矿物染色品 业内提醒:购买以产地命名的宝石须当心三八节,琥珀、珊瑚、绿松石等小类珠宝也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从广州两家大型珠宝检测站近期查出的造假案例来看,价格翻倍增长的绿松石成为“主角”,压缩、染色、电镀造假方式各有不同。专业人士提示,购买以产地命名的珠宝,应多加小心,新概念之下,往往货不对板。另外,绿松石等小类珠宝的收藏价值有限...

    97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明末清初画派与画家关系,以芜湖画家萧云从为典型[图文]
    明末清初画派与画家关系,以芜湖画家萧云从为典型[图文]

    徽芜湖画家萧云从(1596-1669),相对清初画坛的主流群体如“四王画派”,一向被视为非主流画家。论者多认为他与皖南诸派有密切关联,其作品亦往往被认定与黄山有关。查实萧云从未曾踏足黄山,其生活和重要艺术活动多集中在南京和扬州,活动地区和生活经历建构出萧云从丰富多样又迥异于皖南诸派画家的艺术风格。萧云从既建立了个人风格,又不能简单地归入某一画派,作者透过对这位非主流派画家生平和画艺的探讨,为研究明...

    111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国宝夜宴图中的潜伏[图文]
    国宝夜宴图中的潜伏[图文]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这是一幅由南唐后主李煜亲手促成的画作,有着非同凡响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准,成为世人公认的国宝——《韩熙载夜宴图》。那么,这幅画作背后到底“潜伏”着怎样的传奇旧事呢?夜宴中的主角关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作的作者顾闳中,诸多史料中除了“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画院待诏”这一简略介绍外...

    199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潘天寿等“传统派”证明了中国画的进步[图文]
    潘天寿等“传统派”证明了中国画的进步[图文]

    陈师曾《读画图》今年适逢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包括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学术展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座谈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陆续在北京、杭州、宁海等地展开,回顾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在专家学者看来,以如此高规格的纪念活动来回望和纪念潘天寿这位“传统派”艺术大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派”曾经一度被视为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以潘天寿以及吴...

    1363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马克斯·恩斯特《内部视图》[图文]
    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马克斯·恩斯特《内部视图》[图文]

    马克斯·恩斯特 内部视图 布面油画 100×81cm 1929年马克斯·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德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早期的作品多为绘画,他在1925年发明了拓印法,即用画纸或画布在带有各种纹样的物体上按压磨擦,拓印出效果怪异多变的作品。1934年,他创作了第一个雕塑作品《俄狄浦斯》,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雕塑艺术生涯。马克斯·恩斯特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达·芬奇”,他...

    144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隔离的城市 艺术家式的“隔离”[图文]
    隔离的城市 艺术家式的“隔离”[图文]

    因为新冠病毒的肆虐,海外一些城市陷入了封锁和隔离,非日常所需的场所关闭、每一个人都尽量宅在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孤岛,唯有网络维持着人与人的虚拟链接。而翻看艺术作品,这种孤独的状态,像极了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作品:或独自站在窗前,眺望空空如也的城市;或在清晨的阳光下,孤独地坐在床上。爱德华·霍普,《科德角早晨》,1950在隔离的时期,国外的社交网络出现了“我们在爱德华·霍普...

    63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