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图文]

时间 : 05-07 投稿人 : 小博 点击 :

一个油画专业的学生,突然进入到了敦煌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彻底的改变?

谢成水在一个偶尔的机会,得以进入并没有形成热潮的敦煌文化大本营,他倾注半生心血,一直在探索一个问题,如何真正意义上“看见敦煌”?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初到敦煌时的留影

在谢成水看来,在敦煌,我们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这里的线条,每一笔一画都迸发出摄人心魄的气势与神韵,使我们感受到身上流淌着和先祖一样温暖而执着的血液。

“看见”敦煌,就是要从每个线条的结构和情感去诠释;从古人的超前视角去纵览、俯瞰;从现代美术的概念去解读敦煌艺术的脉络和遗传,如后期的卷轴画与敦煌绢帛画、如水墨画与敦煌用笔的异曲同工之妙等。这些都一一显示在谢成水倾心写作的《看见敦煌》一书中。例如在对“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直接是用现代理念的连环画概念去解读那些神秘的连环画面的。

在对敦煌文化继承和传播期间,谢成水更不忘向一些前辈和同仁请教和交流,如常书鸿先生、常书鸿之女常莎娜女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韦陀先生,以及敦煌后来的几位专家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赵声良、苏伯民等院长(敦煌研究院)。这一切,都在《看见敦煌》新书中得以体现。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新书《看见敦煌》

常书鸿:敦煌的保护神

谢成水在《看见敦煌》中这样写道:“尽管张大千比常书鸿早一年多来到莫高窟,但我还是要将心中第一的位置留给常书鸿先生,因为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现在谢成水先生基本在杭州工作生活,在这里的院校传授敦煌壁画、彩塑艺术的课程,也为寺院做艺术雕塑。在这里,他时常想到当年常书鸿在杭州出生和生活的场景。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在杭州寺院的壁画作品

常书鸿是满族人,出生在杭州。1927年,常书鸿也正是从西子湖畔漂洋过海去法国留学,并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在名师劳朗斯的指教下,遨游在油画艺术世界里。常书鸿曾连续4年捧走了当时法国学院派最权威的画廊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常书鸿一定可以依靠艺术在巴黎站住脚,并有望成为世界级艺术大师。“他的油画非常棒,如果一直按照他既定的人生路线,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艺术第一人。”谢成水评论道:“但是,他为了保护研究敦煌文化,毅然放弃了自己大好的未来。”

在谢成水看来,常书鸿之所以对敦煌艺术着迷至深,义无反顾,“是因为他深知西方所谓的现代艺术诸流派,都是吸取了东方艺术的表现语言,而敦煌艺术正是东方艺术的最典型的代表。”

常书鸿先生的妻子不能忍受大漠中清苦的生活,离他而去。在谢成水看来,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和难熬。常书鸿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可谓是贡献卓著,尤其是在全力维护方面,但使谢成水感到惋惜的是,常书鸿本身的艺术成就却因此牺牲了很多,“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就是他的生命,甚至,艺术比生命还重要。”谢成水说,常书鸿是放弃了个人的艺术,投入到了敦煌的保护中来的。

谢成水曾多次在不同的院校和文化讲座中推崇“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的故事。这里自公元四世纪至十世纪历时中国十个朝代一千余年,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沉睡在这里很多年无人问津。只有漫漫的黄沙伴随着它们。要知道,常书鸿在巴黎已经小有名气了,那里的条件更优越,或许也更适合他的发展。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与常书鸿先生合影

应该说,与其说是那些敦煌艺术打动了年轻的谢成水,更不如说是常书鸿的故事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年轻的谢成水。“拿远古的西洋文艺发展的早期历史与敦煌石窟艺术相比较,无论在时代上或在艺术表现技法上,敦煌艺术更显出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是常书鸿在回忆录里的原话,常常被谢成水拿来自勉。后来谢成水的第一次敦煌画作展在北京举办,名称就是晚年的常书鸿书写。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常书鸿为谢成水画展题字

2013年,作为敦煌文化的使者之一、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来到杭州,特地去参观了谢成水在中天竺寺的巨幅壁画和永福寺的雕塑。她为能在江南寺院看到与敦煌壁画相类的作品而感动,须知这里较为潮湿的气候,对于壁画的保存要求是很高的。

此次谢成水新书出版,原本出版方还想请常沙娜写几句话,但是谢成水考虑到她年事已高,就没有去打扰。

韦陀:痴迷敦煌的英国人

谢成水与韦陀先生(Roderck Whitfeld)的相识,缘于受到伦敦大学的邀请访问。须知,敦煌的很多珍贵绢画都因为被斯坦因倒卖而到了英国,后来这批绢画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专门设立的斯坦因密室,平时不对外开放。中国卷轴画的演变,一度成为难解之谜。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与韦陀在敦煌合影

2002年,谢成水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邀请,到大英博物馆敦煌藏经洞研究流失在那的绢画,这一邀请的背后则是韦陀先生的用心。

韦陀先生从16岁开始学习汉语,早年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工作,还为自己取名东方佛教“护法”之名“韦陀”。他在敦煌国际会议上与谢成水相识,从此以后,韦陀只要到敦煌看洞窟,总是会拉着谢成水一起陪同交流。谢成水当时觉得奇怪,毕竟敦煌有那么多专家学者,韦陀本身也是一位研究敦煌壁画、造像的专家学者。但韦陀就认为谢成水看待洞窟艺术的“眼睛不一样”,至于说如何不一样?其实他的意思就是汉语里的“眼光不一样”。两人相处久了,谢成水提出了自己的遗憾,就是在敦煌只能看到壁画和造像的实物,却无法展开对绢画的研究,自己只能算半个敦煌艺术研究专家。那是2000年,也正好是纪念发现敦煌藏经洞的一百周年国际研讨会上。听到了谢成水的遗憾感言,韦陀就记住了,并且一直为之努力。终于在2002年上半年帮助谢成水申请到了名额。

接下来谢成水要面临生活费的问题,因为两国货币汇率相差很大。韦陀就让谢成水住在自己家里,睡在书房里。而他的夫人,也是伦敦大学的教授朴英淑则负责餐点。在韦陀的大力帮助之下,谢成水很快开始了他在大英博物馆看绢画的研究工作。从看小幅的绢画开始,每天有看十张的限制,而且还有两个工作人员同时在场陪护。谢成水用了七个月时间看完了小幅绢画,后来才被安排到斯坦因密室去看余下的大幅绢画。

就在观看大幅敦煌绢画时,谢成水还遇到了一个良机,就是正好看到了旁边一个布帘子遮蔽的玻璃柜里居然陈放着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须知这可是现存中国最早的绢画了。也正是这一契机,使得谢成水成为中国第一个面对珍品临摹的艺术家。他花了整整一天来看《女史箴图》,并给出了初步鉴定意见,那就是这幅图应该是南朝时期的临摹之作。他从画面、线条、书法等多方解读,获得当时研讨会的重视,由此他得出了新的论断,并在此花了两个月时间面对《女史箴图》进行精心的原大临摹。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在大英博物馆临摹《女史箴图》

在进行敦煌绢画鉴定时,谢成水不放过任何一片残片,并试着将它们在电脑中进行复原。这项工作使得他发现,国内对于古代绢画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已经失传,他认为传统卷轴画和西藏唐卡的绘画艺术都曾受到敦煌绢画的影响,唐宋时代的绢画直接影响到了明清佛教水陆画的技法,如山西宝宁寺的明代佛教水陆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此,谢成水写出了《敦煌绢画和水陆画的传承》、《遗失千年的敦煌绢画技法》等论文。

在英国期间,伦敦大学当时是提供了2000英镑的资助,谢成水把这笔钱给了韦陀,作为寄宿他家一年的生活费,但是韦陀夫妇坚持要把这笔钱还给谢成水。这期间,还得到了伦敦中国城“光华书店”老总林玮女士3000英镑的赞助。在韦陀先生家,谢成水还利用自己从小学习过的中医术治好了韦陀先生妻子的眩晕症,使得她能够正常作学术研究,也成为两家交往的一段美谈。

樊锦诗:是她把我招聘到敦煌的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敦煌的女儿”、“敦煌的保护神”等,这些年来,人们给予樊锦诗女士很多的荣誉称号,以褒扬她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贡献。而在谢成水先生心目中,这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1982年,谢成水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内心始终有一种茫然,不知道自己前方的艺术之路应该怎么走。后来又考进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从而开始一个全新的学习。在此期间看到《光明日报》上刊登敦煌(当时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招聘研究人员。于是就动心了。其间也经历了种种波折,如家人反对、在实地适应时频频水土不服、办理手续时遭遇阻力等。就连他去南京拜见师母(俞剑华之妻)时,也是被劝阻不要去那么艰险的地方工作。

但是谢成水仿佛得了某种召唤似的,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敦煌。他去报到之前,招聘组的组长樊锦诗特地派了马德和潘玉闪老师来找他谈话,告诉他,招聘的绘画人员,报名的有34个人,但是最终愿意去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的则是考古、学术刊物编辑、医生等,一共受聘有12个人,而且从南方去的只有他一个人。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与赵良声合影

谢成水说,赵声良先生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文笔特别好,出版过很多美学著作,当年担任《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那时候我们常常躺在沙漠上,从傍晚一聊就到半夜一两点钟,反正就觉得敦煌的话题永远也谈不完。在工作中有如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是一种美好的缘分。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谢成水与女儿漠兮和樊锦诗合影

谢成水到达敦煌后,所住地方与樊锦诗隔了一幢楼,算是邻居。樊锦诗就让工作人员送来21斤大米,主要是担心谢成水初来乍到吃不惯面食。后来才知道,这21斤大米是从食堂每天做稀饭的3斤大米中“扣”出来的。(那时口粮是按人头分配的)。樊锦诗还拿出自家的一个铝锅和一把西餐的叉子给谢成水用,因为她也没有多余的筷子了。并告诉他该如何煮饭,交代要放水多少,可谓百般照顾。这都使得初来乍到的谢成水很是温暖。

是上下级关系,但也是艺术上的同道,相处十五六年间,谢成水对樊锦诗总是充满着敬意。有时候在为来宾讲解敦煌洞窟内容时,樊锦诗为他们讲完了后,还会让谢成水再着重讲一下艺术上的特点,很乐于与同仁相互探讨敦煌文化。退休之后,两人还一同受邀参加敦煌文化活动,继续为弘扬敦煌文化精神而努力。

让世人真正“看见”敦煌

自从第一次到达敦煌后,谢成水就被敦煌艺术深深吸引住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座世界绝无仅有的艺术宝库,它历经十个朝代近一千多年,现在我们作为它的主人却长久地把它忽视了。日本人过去说,“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日本”,这个说法曾使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谢成水从敦煌回来就向中央写信,呼吁在敦煌设立一所“敦煌艺术进修学院”,希望能为国内的艺术家研究学习提供便利。这封信后来到底下落如何,谢成水也没有再去过问。他是1984年去的敦煌莫高窟,过了一年多后他才知道这封信被转到了中央领导办公室,后来又转到了文化部,当时的文化部长朱穆之批复给了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就批到了敦煌研究院,同意安排筹建这一机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资金未到位。

时间来到了1986年,敦煌研究院院长让谢成水出去为“敦煌艺术进修学院”筹集资金,谢成水离开敦煌四处去“化缘”,但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也没能筹集到建院的资金,最终这个学院终没有建成。

这件事使得谢成水更坚定了扎根敦煌的决心,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如临摹壁画的原真性。同一年,谢成水受研究院安排,负责临摹北魏时期254窟中的《舍身饲虎》图。当时有现成的线描稿可以使用,早在抗日时期,这幅北魏时期的杰作就由画家董希文临过,而现存的线稿就是董希文直接从墙上拷贝下来的,应该说会是准确无误的。但是细心的谢成水在到洞窟里上色时发现,许多细节不对,“特别是画面中心的山脚没有画出来,这样就使得整个画面的环境不明确,如悬在山坡上,这幅画的整个环境实在一个群山环抱中的一块平地间。”于是谢成水就去查阅了董希文的临本,发现他当时果然没有在意,画中部分的细节被忽略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可能是时间有限,环境仓促的原因。但是对于这样一幅伟大的作品,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这样失误下去。在此之前,谢成水曾经看过老师临摹的这幅壁画,当时还以为就是那样的,现在来看事情重大,不能贻误后人。

谢成水:看见敦煌的肌理 | 美术资料

莫高窟444窟《说法图》 谢成水 临

为此,谢成水便成了一位临摹前的“校对”,他会反复校对原稿原作,因为之前的失误有的是看不清楚原作,有的是多人合作起稿,各有差异。在校对过程中,谢成水对敦煌各个时代的笔法线法,有了更深度的认识。同时他还发现了十个朝代的风格各有精妙之处,却又整体呈现了中国绘画的演变过程。

提起敦煌的同仁,谢成水还特别提到了李其琼,她于1952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临摹壁画,从此一生都献身于敦煌。她的《莫高窟220窟西方净土变》、《莫高窟220窟帝王图》给人印象深刻。谢成水说,他一开始看到李其琼的临摹壁画,看到颜色非常“新”,感到意外,后来就向她请教。她认为,临摹并非是复制,这些壁画在早期时颜色就是很“新”的。这给了谢成水很大的启发。

同时还有董希文、段文杰,他们的临摹特点,以其神韵著称,能够赋予已经破烂不堪的画面以新的生命力。在他们的启发下,谢成水在临摹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饲虎》时,就重新感受到了临摹与复制的区别,不是刻板的把破裂线条乃至鸟屎都临摹下来,而是赋予壁画更完美的艺术形象。

“敦煌艺术是要花真功夫去认识,才能够使心灵得到感应。关于这一点,谢老师是真正有感悟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艺术家,他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来;另外,他非常勤奋地读了很多书,将这个传统文化弄懂了。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他写的内容,就是真正的自己心灵的一种感悟,是真实的。”

这是敦煌研究院第五任院长赵声良(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在谢成水的新著出版之际写下的一段感言。同时又说:“我们做艺术,包括做艺术理论的,都要认真地把传统的东西搞懂。搞懂了之后,你就会特别喜欢它,就会觉得这样的传统,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震撼的。当你真正明白了之后,你会很激动的。当年,我和谢老师进到洞窟里面,经常都是激动一整天,都会想这些问题:北魏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好呢?后来发现隋唐的内容也挺美的。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去发现,去学习传统,感悟敦煌。”

相关文章

  •  颜振胜油画: 阳光沐浴下的心灵港湾[图文]
    颜振胜油画: 阳光沐浴下的心灵港湾[图文]

    关注海南油画的朋友,可能会见过“颜振胜”这个名字。没错,他是一个生长于海南,并擅长用印象派手法捕捉海南光色之美的海南本土油画家。在长达40多年的绘画实践中,颜振胜留下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例如《篱笆与村童》《鱼仔》《硕果累累》等作品不仅获得了省级美术展览的银、铜、优秀奖,还曾入选全国性展览。篱笆与村童。受访者提供近日,以“唯美的吟唱”为主题的颜振胜油画作品展在琼海开幕,岛内外油画爱好者纷纷...

    172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被遗忘的“她们”[图文]
    被遗忘的“她们”[图文]

    Mary Abbott《Imrie》,1953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后西方艺术第一个重要的运动,是一场伟大的运动,它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术,运动中的艺术家们探讨哲学、探讨绘画材质和新的绘画语言,探讨各种实验结果,在他们的努力下,艺术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而他们也名留青史: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马克·罗斯科、罗伯特·马瑟韦尔、弗朗兹·克兰、巴尼特·纽曼。我们如数家珍地念着这些为抽象表现...

    198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敦煌研究院院长:不能把文物简单放在网上[图文]
    敦煌研究院院长:不能把文物简单放在网上[图文]

    敦煌研究院院长:不能把文物简单放在网上,背离文化遗产的价值2017年12月29日,敦煌研究院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敦煌研究院科研成果与腾讯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泛娱乐”文化生态结合,进一步扩大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同时,双方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让更多传统文化IP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放光彩。2017年也是...

    48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胸中有境界,丹青赋神韵[图文]
    胸中有境界,丹青赋神韵[图文]

    张兆羽近影一介书生,清秀俊逸。这个人就是张兆羽,他撞入我的视野,就那么凌波微步了一下,随之留下了卓然的侧影。这个侧影是丰富的,熟知的,仿佛神交许久:或许是唐朝,或许是宋代,总之一定是在山水间、林木中、烟霞里……这样的开场白,不像是在赏画。其实,对于我来说,一幅境界高远的画作,就是画家精神的倒影,是他内心的呼唤和心灵的诉求。兆羽先生的画,是大写意,它承袭传统的精髓,...

    1961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苍浑大气的梅石图[图文]
    苍浑大气的梅石图[图文]

    对于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我们喜欢“四僧”画的研究者,好像并不陌生。《石涛画语录》的绘画理论纲领,便是主宰自然之本的鲜明体现。“法为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画家所论“一画”,便是纵横贯穿天地浑然之本,以及自然规律之意念。倘若掌握这个根本大法,便能胸积万壑,感悟“物为我用,法为我化”之画境。“搜尽奇峰打草稿”,乃上人“自然为师,天地造化”之笔墨心迹。那么他的“...

    35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2018年度特别推荐画家:胡生旺[图文]
    2018年度特别推荐画家:胡生旺[图文]

    【艺术简历】胡生旺,笔名:一伟。生于广西桂林,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于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首届创作研修班。师从张道兴,程振国,张复兴,刘立勇,任惠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香堂雅集画家,现居北京。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各省市美术作品展并有获奖。《幽居图》230×124cm《侗乡欢歌图》230×140cm《高秋图》240×124cm《清呤雅兴左图、祥鹿图右图》...

    851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记黄永玉为荣宝斋创作《荷》[图文]
    记黄永玉为荣宝斋创作《荷》[图文]

    《荷》是86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历时40多天,为即将落成的荣宝斋大厦创作的巨幅国画。这幅画高5米,长6米,合270平尺,创黄老画作幅面之最,在当代画坛也不多见。作为这幅传世之作的立意、创作全过程的亲历者,我深受感染和震撼;作为现任荣宝斋的一名管理者,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从清代康熙年间的“松竹斋”算起,荣宝斋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60年,...

    167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晚明清初西方铜版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木版画的影响[图文]
    晚明清初西方铜版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木版画的影响[图文]

    十五世纪末,大航海打通了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世界进入了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时代。“此时的葡萄牙人几乎越过了中国人在非洲另一边的航海探险的界限。1488年巴托洛梅乌·迪亚斯(Bartolomeu Dias)完成了其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他绕过了好望角,并把非洲真正的最南端命名为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这就为瓦斯科·达· 伽玛走向航海探险的高峰开辟了道路。他于...

    186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熊宁辉:音乐是他绘画的原动力[图文]
    熊宁辉:音乐是他绘画的原动力[图文]

    熊宁辉画作欣赏熊宁辉画作欣赏熊宁辉画作欣赏熊宁辉画作欣赏俄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Kandinsky他甚至以纯理论化的方法把音色和色调、音高和色度、音量和饱和度联系起来,为自己的创作来找出根据和美学准则。中国的熊宁辉将色彩与音乐合二为一,在古典音乐对美术创作的激励作用方面做出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我们一般把抽象画看成是乱画一气。画家熊宁辉以音乐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他的作品色彩丰富,令人难以形...

    74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玉兔迎春 丹青贺岁——著名画家翁雪飞[图文]
    玉兔迎春 丹青贺岁——著名画家翁雪飞[图文]

    艺术简介翁雪飞,号希微山房,灵雪居士先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艺术中心花鸟高研班,吴山明中国画创研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画人物画研修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新四军画院画师浙江省优秀少儿美术辅导老师2018年受邀携同黄勇进老师渔民画作品代表“玉环渔民画”参加“合和之美”中国民间工艺文创精品展非遗馆展出...

    81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青色之于国人[图文]
    青色之于国人[图文]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在《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一共有10例,分别为“...

    1885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2023年特别推荐著名油画家:韦竞明[图文]
    2023年特别推荐著名油画家:韦竞明[图文]

    韦竞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 水彩画《坐在楼梯上的小男孩》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3年 油画《春》、《冬》、《古寨》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新人新作展1994年 油画《冬》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7年 水彩画《男生》入选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2005年 出版《韦竞明北大荒油画写生集》2008年 写生组画《兵团日记》、油画《秋日·黄昏》参加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青春...

    178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如何保护你 我的艺术品[图文]
    如何保护你 我的艺术品[图文]

    保护级别装裱是指对有情感价值或经济价值的作品,采用可逆和耐保存的装裱方式。该标准源于英国FATG(英国艺术贸易公会)公会,它成立于1910年,总部在伦敦,是当今世界上艺术品印刷、装裱、框业最权威的认证机构。哪些环境会对作品造成潜在危害?昆虫,微小蝇虫从画框边缝隙侵入艺术作品啃食或在上面留下排泄物,造成破损和不雅污点;空气污染,空气中的酸性和有害气体,会引起艺术品老化损坏;潮湿会引起真菌滋生,很...

    426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村民上交西周石斧获奖100元遭吐槽[图文]
    村民上交西周石斧获奖100元遭吐槽[图文]

    丹凤的李磊将捡到的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送到了县文化执法大队 实习记者 陈永辉 摄  11月5日,宝鸡市政府为护宝有功的魏家崖村村民魏炳祥等人颁发荣誉证书并奖励1万元 华商报记者 周金柱 摄前不久,我省接二连三发生村民捡到文物上交的正能量事件,但却因为奖励金额过低受到网络吐槽(《华商报》11月15日A6版也进行过报道)。周艳涛此事引起了我省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昨日,华商报记者获悉,我省将出台群众依...

    19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挥毫落纸,洒脱自如:画家姚舜作品欣赏[图文]
    挥毫落纸,洒脱自如:画家姚舜作品欣赏[图文]

    【艺术简介】姚舜(又名姚焕营、别署正舜,释慧月,号舜公,云鹤仲人,一砚斋主,水香阁,艺海堂人,祖号绍虞堂人),祖籍江苏徐州,毕业于无锡工艺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自幼酷爱书画,数十年痴情翰墨,博采众长,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真谛。少年时代跟随祖父研习书画;并深得刘海粟、李可染、张立辰等大师的真传,受益匪浅。现居北京,职业书画家。画作主攻大写意花鸟山水,作品气势磅礴、水墨淋满,擅泼墨色...

    1857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