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董曙光,1950年出生,巢湖人,祖籍河北。毕业于安徽省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九三学社安徽书画院顾问,黄山画会副会长。曾任原安徽省巢湖国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九三学社社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史馆特聘画家,合肥市书画院画家。
曾得到郭公达、张建中、李可染、亚明、刘文西等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溪头烟雨》、《余晖》分别参加《第一届山水画邀请展》、《第二届山水画展》;《初晴》、《晨晓》、《半山云起》先后发表于《安徽画报》、《中国画》;《走向边缘的艺术——董曙光绘画详述》发表于台湾《艺坛》并同时发表四幅作品;追忆李可染大师在黄山的日子》发表于《中国书画报》头版头条;《巢湖岸畔展新图》入选《安徽国画选》;策划和参加主编《现代名家画黄山》等大型书画集。
《观泉》
一幅画图半生缘
——董曙光和石涛《巢湖图》
合肥|方晗
那天去董曙光府上,他的画案上堆满了书籍,他正在查找什么,我问他:“又在找石涛吗?”他笑笑说:“找张见阳,他是石涛《巢湖图》的受赠者,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在北京与石涛同游八里庄赏杏花,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他任庐州太守时,和相国李容斋(合肥人)一起邀请石涛游庐州,今天的我们才有幸看到300多年前的《巢湖图》。”一说起石涛和《巢湖图》,董曙光便滔滔不绝,连石涛交结往来的朋友,他都如数家珍,好像石涛的朋友也是他的朋友。
《北海秋色》
董曙光出生于干部家庭,自幼酷爱读书和绘画,他家藏书众多,近200平米的复式楼,空间多半被书籍占领,连楼梯也要匀出一半给书籍,2017年,安徽全民阅读组委会授予他“书香之家”称号。读书、绘画是董曙光生命中的两大主基调,在相互氤氲中丰富着他的艺术人生。董曙光在绘画上主攻中国画,1985年进安师大艺术系学习,曾得到过郭公达、张建中、李可染、亚明等绘画大师悉心指导,使他受益终身。在中国古代绘画大师中,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最令他着迷。
《黄山秋色》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画面自然生动,布局精巧,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书法、诗文皆精,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清湘书画稿》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黄山桃花源》
董曙光研读、临摹过很多石涛的画作,却不知道石涛还画过《巢湖图》,也未曾听说过《巢湖图》。1981年,董曙光等一行代表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去天津艺术博物馆考察,看画展时,无意中看到了石涛的《巢湖图》,他惊呆了,疑为天作。心目中最崇拜的大画家石涛,竟然还画过自己的家乡巢湖,这是真的吗?董曙光简直不敢相信,他揉揉眼睛,眼前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波浪起伏的湖面,临湖而立的中庙(也称“圣妃庙”、又名“太姥庙”)、白衣庵,岩石、古松、芦草、木舟……一下把董曙光带回家乡巢湖。他的心狂跳不已,在《巢湖图》前久久伫立,相见恨晚。自这一天起,石涛《巢湖图》便深深刻进董曙光的脑海,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山回音壁写生》
自天津看到石涛《巢湖图》真迹后,就再没见到过这幅画的印刷品。一直到1983年,董曙光才在《中国画》杂志上再次与石涛《巢湖图》相会,还有一篇介绍文章。他如获至宝,观图、读文,查文献。之后,他又陆陆续续在《中国书画报》《迎春花》《文物》等多种报刊杂志上读到研究、评论石涛《巢湖图》的文章。对于每篇文章,董曙光都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加深自己对石涛和《巢湖图》的认知、理解。《巢湖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画家画巢湖风景的画作,也是石涛的经典作品之一。2009年,中国邮政发了一组石涛绘画邮票,第一张就是这件《巢湖图》。
《幽谷泉声》
读过大量有关对石涛及《巢湖图》研究的文章后,董曙光对这幅作品及作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发现石涛《巢湖图》研究者们撰写的文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董曙光很着急。他已将《巢湖图》当做他灵魂之家,谁误读了他的家,他义不容辞要站出来讲话。于是,他就把这那些文章中出现的问题,一条条摘录下来,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论据,逐条加以说明校正,不知不觉写成了长长一篇文章,时间是1998年。
《黄山秋韵》
从以上依据所考,石涛的《舟泊芜城图》中的芜城是芜湖,而不是扬州。石涛在扬州生活多年,创作了许多作品,却从来不署芜城,只称淮扬、广陵、邗上等。那么“实公”也肯定是芜湖人了,最起码也是长期居住在芜湖的石涛故交。至此,石涛带着失望和伤感扬帆过江,由濡须河入巢湖,经南肥河至合肥,赴李天馥、张见阳之邀。
《光明顶道中写生》
一次,董曙光在黄山遇到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冯今松,他拿出了这篇文章请冯院长指正。冯院长看后,肯定了他在研究石涛《巢湖图》上所下的功夫,同时向他提出建议:你不要指责人家的错,应该写你自己认为的对。你必须写一篇你自己对石涛《巢湖图》研究的文章,来表达你对这幅画的理解,阐明你的观点,让别人从你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和受益。这也是一种方式方法。一语惊醒梦中人,董曙光觉得冯院长的意见非常重要,他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撰写石涛《巢湖图》,这一写就写了十余年。2012年董曙光洋洋万字的研究文章——《读石涛的<巢湖图>》在《新安画派论坛》杂志上与读者见面。对于董曙光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他又陆续在《美术报》《新安画派论坛》等刊物发表考证、研究石涛和《巢湖图》的文章。
《烟云忽至》
为了研究石涛和《巢湖图》,董曙光做了充分准备,他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面,做到厚积薄发。在他的书架上,与石涛有关的书籍、资料、画册不下百本,另外还剪辑、复印了众多相关资料。翻开董曙光阅读过的书籍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有的批注字数甚至超过原文的字数。董曙光一贯做事不张扬,做人极低调,人们只知道他是画家,是原巢湖国画院院长,他几十年痴心不改研究石涛和《巢湖图》,却鲜为人知。
《黄山红庙》
董曙光对石涛和《巢湖图》的研究,方式与众不同,进行的是立体研究。在他眼里,《巢湖图》不只是一幅画,而是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段社会历史的浓缩。《巢湖图》画、诗、书、印集于一卷,都表现到极致,达到完整的统一,必须进行整体研究。这项研究,无疑是对研究者知识储备和艺术素养的严峻考验。好在董曙光本身就是画家,画家研究画家,笔墨、心灵的沟通相比外行要方便得多。石涛在《巢湖图》上用不同书体题写了三组四首诗:两首七律,一首七古、一首七绝。为研究这四首诗,董曙光爱上了古诗词,不但大量学习古人诗词歌赋,还加入了巢湖诗词学会,写诗填词,俨然成了诗词行家。他评价石涛的书法:“书法尤精,少年时便浸游于颜、董之间,隶稳如砖,行飞若云。糅篆行于汉隶之中,夹篆、隶于行草之内,独具风貌,乃板桥道人先师”等等。《巢湖图》上共盖有十三方印章,八方石涛本人印,五方收藏、鉴定印,每一方印章以及印章上的每个字,都是董曙光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