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华,号金秋真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书画院副院长,国礼艺术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著名画家方凤富教授的入室弟子,中国佛教协会咨议会副主席释怀善大师的俗家弟子。
2013年作品"明珠累累"发表于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翰墨怡心》上。
2014年作品"秋香"和"鲜花盛开硕果飘香"发表于福建美术出版社 《墨香溢彩》。
2017年作品参加京西长城,全国名家书画大展。
2018年作品参加喜迎十九大、金秋十月,第二届朝阳汇能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8年作品参加首届《大美中国》书画名家展,并被组委会收藏。
作品多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曾在中国美术馆合作主办性书画邀请展,作品多次赞助社会慈善公益活动,被国内外个人及企业界、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送外国领导。
画苑珍果谁家好,唯重荣华墨葡萄
郑启轩
中国传统国画艺术,讲究充实,追求空灵。格调中融入趣味,趣味里杂陈格调。趣味关乎审美,而格调直通品性。
黄荣华先生绘画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增加多少绘画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格调与趣味的统一中,去捕捉那种风霜过后,掠颊即空,不著于相的风神与风流。
他画葡萄,根据葡萄的自然生长姿态加以提炼概括,抓住典型形象,又根据构图的审美法则和基本规律经营,匠心独运,反复推敲加工,以草书入画,以水墨浓淡表现葡萄的明暗和体积,“惟葡萄古无是法,吴僧日观于月下适影,悟出新意,以飞白书法为之。”利用色彩的变化和留白来体现果实的体积感和空间层次感,丰富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艺术创作有“取法乎上,仅得为中”之说,今人因笔墨功夫欠佳,以己之短取古人之长,由此误以为“中国画以笔墨为中心”,笔墨至上观念,不仅会导致人们无视百年来中国画在融合中西上的创新发展,而且因纠结于笔墨而重蹈复古衰疲之途。笔墨无疑是中国画最鲜明的特色,但不能替代“造型构图才是视觉艺术中心”这一真理,基于此,我所看重的恰恰是黄荣华先生在笔墨之外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那些作品,其笔下的水墨葡萄,既有程式之美,又有书写之道;布局不乏传统风范,又追求现代构成,在古拙奇峭、率性雄强的画面中,墨分五色,浓而不板,淡而不灰,浓淡相宜,干而不燥,润中有苍。湿墨取润,干墨取势,干湿兼有方显丰富。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想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都会对艺术本质进行沉思,都想达到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先贤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之法是明道的智慧之举,“涤除玄览”原本是擦去镜子上的灰尘,而人的心灵如同镜子,也会蒙上“尘土”,被众多的纷繁复杂遮蔽视听,因而也需要经常擦拭,以保持明净之心。黄荣华先生明道,是将自己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阅读和理性思索,通过反思和践履,向内探求,从而去把握道,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孤独而漫长的过程。
对此,黄荣华先生有着清醒而自觉的认识,尽可能祛除自我和文化的双重遮蔽,立足于观察和真实呈现,让物敞开自身。“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首题诗被认为是徐渭悲苦一生的真实写照。题写在这幅葡萄图轴中,诗画互相观照,让人不自觉地从图画中寻觅徐青藤“落魄”的诗眼。中国画独有的水墨似乎也刚好强化了“落魄”之一,加之徐渭大写意的表达,让整幅作品看上去的确是在阐述一个悲苦的命运和不幸的故事。
(李建水)
而黄荣华先生作品呈现出来的气象,是一种不同于过往心性。那些挂满枝叶间的葡萄,有一份自在,有一份潇洒,诚如“闲抛闲掷野藤中”让“葡萄”有了最好的归宿。
换句话说,若没有海底波纹般持续不断的艺术激情与力量,何来如此大的“爆发”?在此,黄荣华先生用笔墨还原了一份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以及充满热量的思想之光。所以说,一句画苑珍果谁家好,唯重荣华墨葡萄,为葡萄画提供了一种更为宏阔的审美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