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图文]

时间 : 04-16 投稿人 : 智智 点击 :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海报将《祭侄文稿》作为重点推介作品

原标题:《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的文物保护和利用

今天(1月16日)起至2月24日,“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出借了四件典藏文物,其中有着“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引起了广泛争议。

据悉,台北故宫为此次展览出借的文物,除了《祭侄文稿》以外,还包括怀素的《千金帖》《自述帖》及褚遂良摹本《兰亭序》,均为拥有千年历史的稀世珍品。据《联合报》报道,《祭侄文稿》被核定为国宝,等级比核定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还要高。考虑到书画的脆弱性,台北故宫从1984年起陆续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包括《祭侄文稿》和《自述帖》),规定每次只能展出42天,展后需休息三年以上。也就是说,这两件作品在台北故宫都难得一见,此次将其出借日本,在两岸引起了舆论强烈关注。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的几大名帖中,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但因《兰亭序》原作据传成为了唐太宗的陪葬品,因此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祭侄文稿》就是现今存世的“第一行书”。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以楷书闻名,然而他实际上也是一位行书大家,《祭侄文稿》就是其行书的鼎峰之作。《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侄子所作的悼文。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四川,颜真卿的堂兄、侄子为国捐躯,尸骨无存,仅找到一个侄子的头颅。在悲愤交加的情况下,他一气呵成写出了这篇共计269字的文章(经过涂改的字共计34个),在后人看来,是幅不可复制的杰作。《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日本作家野岛刚在《故宫物语》一书中介绍称,这份草稿因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显得尤为动人,其心碎、悲痛、恸哭的强烈情绪在字里行间喷薄而出:

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下悔祸 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1月14日下午,《环球时报》官微发布报道《台北故宫外借祭侄文稿日本展出,无特别保护》在国内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剧烈反响。《环球时报》在微博中引用了台湾某电视节目中一位名叫黄智贤的女主持的怒斥之语,激起了许多爱国网友的熊熊怒火:“把故宫国宝,用这种方式(送去日本),其实是折煞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民进党用这个去谄媚日本人,真是让人家看透了。尤其这两年,日本对我们之恶劣。日本对我们再好,我们都不可以把颜真卿拿出去卖!你凭什么让它出去,你凭什么,你凭什么!如果在日本展出,我宁可这个国宝回到北京去!”

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地区,民众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几个方面:千年以前的书画作品纸张脆弱,不宜外借;外借了日方无法妥善保护,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任凭参观者拍照;台北故宫将国宝拿去日本“献媚”,有不可告人的政治动机等等。

诚然,台北故宫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直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文化机构,近年来民进党围绕台北故宫展开的种种“去中国化”措施更是屡屡挑拨两岸民众的神经,同时也令其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然而撇开政治因素,我们也应看到,文物外借是院际交流、文物互通有无的惯常手段,不止台湾方面会向日本外借藏品,大陆和日本也一直有着良好的藏品互借记录。这种能够促进东亚地区跨文化交流的正常行为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污蔑,不得不说是一项憾事。

台北故宫的政治争议:“去中国化”的漩涡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一直是大陆游客访台必去景点之一。现馆藏文物达69.6万件,集合了世界知名的中国文物,如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散氏盘等。

自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来(2008年再次下野,2016年重新成为执政党),台北故宫就被卷入了“去中国化”的政治漩涡。对此,野岛刚在《故宫物语》中有详细叙述。2001年,和民进党有着密切联系、“台湾意识”强烈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杜正胜继秦孝仪之后担任台北故宫院长。他称台北故宫虽然号称世界级博物馆,但却没有其他世界级博物馆那般多元的收藏,因此应该扩大收藏品的“幅度”,2002年,台北故宫决定兴建故宫南院。至此,民进党人对台北故宫“去中国化”的意图初露端倪,“究竟故宫是什么”这一问题引起的激烈争论持续至今。很大程度上来说,此次《祭侄文稿》引起的反对之声也是台北故宫政治争议的一部分。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民进党“故宫去中国化”措施的重要一环,故宫南院以“亚洲”作为主题,馆址定在民进党的南部重要票仓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南院本应在陈水扁结束任期的2008年之前成立,但拖延了8年,终于在马英九结束2016年任期之前完成。当政权从民进党转移到国民党时,南院问题曾一度陷入僵局,关于南院名称是否要加上“故宫”、台北故宫是否要提供文物等问题均争论不休。

2007年1月,台北故宫将“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修正案递交立法机构,但并未马上通过,而是历经了一年多的讨论审议。其中最大的焦点是第一条,其原文是:“为整理、保管、展出原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所藏之历代古文物及艺术品,并加强对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之征集、研究、阐扬,以扩大社教功能,特设‘国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于‘行政院’。”然而修正草案的版本剔除了台北故宫与“原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关系,也提出了将“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之征集、研究、阐扬”改为“国内外文物及艺术品之征集、研究、阐扬”。

民进党发起修正“组织条例”,引起了中国大陆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强烈反应,也遭到台湾内部蓝营媒体和文化界的严厉批评。《联合报》称:“故宫试图抹杀文物历史,不仅不可能做到,也不是一项聪明的尝试。故宫的‘组织条例’也许有必要修正,但是不应借此扭曲历史,以达‘去中国化’的目的。”国民党民意代表的态度也非常强硬,在国民党选举占优势的情况下,民进党不得做出较大让步,在民进党最终的修正案中,原本希望去除“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关联没有成功,“中国古代文物”的字样也没有发生改变。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故宫物语》

[日]野岛刚著,张惠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3月

2018年7月,立场偏绿的陈其南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其上任后的言论与举措频频引发热议。据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此前报道,陈其南在上任时宣称:台北故宫一直不被认为是“台湾的故宫”,而是“北京的故宫”,台北故宫因此会成为北京故宫的“飞地”。他想让台北故宫“台湾化”,将其定位为“东亚中心”,未来不排除兴建具有历史文化脉络的主题馆,如“琉球馆”“西班牙馆”“日本馆”等。

11月12日,陈其南表示正在评估从2020年起封馆整修三年的计划,并称在此期间台北故宫的重要藏品将迁至故宫南院。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台湾舆论的严重质疑。据中评社报道,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兼任教授潘朝阳表示,这只是台当局“去中国化”的借口,重点是想处理来自大陆、代表中国文化的故宫文物。在舆论压力下,陈其南又于13日上午召开记者会,改口称台北故宫北院区不会闭馆,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进行整修。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此次《祭侄文稿》赴日展出再次在台湾内部引起争议——在台北故宫的领导者本人有“台独”倾向的情况下,台北故宫是否能妥善保管、保护“中华国宝”,令人疑虑。早在去年11月,“立法院”国民党委员柯志恩就质疑:“如此重要的国宝外借,到底是谁决定的?”媒体人黄智贤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民进党,称这是民进党对日本的“献媚”之举。

可以去日本,不能来中国大陆:台北故宫出借藏品的“苦衷”

此次《祭侄文稿》赴日展出的消息在中国国内引起网友的强烈愤慨,不排除有“中国的珍贵文物不能回大陆,却能去日本展出”的怨愤情绪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台北故宫在藏品外借地点的选择上有因历史原因造成的“苦衷”。

台北故宫第一次赴海外展览的目的地是美国。提出举办展览的是美国《时代》杂志创始人鲁思(Henry Ruth)等人。当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故宫文物于1961年5月到1962年6月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进行巡回展览,入场参观人次空前,在美国带动“支持蒋介石”的舆论,产生了极大效果。

那次展览,台湾地区方面和美国之间的谈判经历了不少波折,最重要的困难点在于中国大陆的反对风险。具体而言,风险有两个,一是运送时恐遭中国大陆方面抢夺文物,二是在美展览期间中国大陆有可能会向美国法院提出文物所有权的主张。为了解决运输安全的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军舰运送;至于免扣押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向法院提出免责,那次展览才最终得以成行。

在顺利举办美国展览后,台北故宫又于1996年举办了第二次美国展,在美国四大城市巡回13个月。然后又到法国、德国、奥地利三国举办展览。法国展的主题为“帝国的回忆”(1998年10月22日-1999年1月25日),德国展的主题为“天子之宝”(2003年),奥地利展的主题为“物华天宝”(2008年)。

历次赴海外展览,台北故宫提出的原则都是举办国需要有免扣押文物的法律制度。为此,台湾地区方面和法德两国(特别是德国)均展开了艰苦的谈判。法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希望举办故宫展览,法国国会于1994年8月通过“六七九法”,该法承认免扣押的条文。德国早在1993年就与台北故宫接触,但因德国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意修改其“文化资产保护法”,谈判陷入僵持。直到德国于1998年修正“文化资产保护法”,在第二章第20条规定即使有第三方的要求,从海外带来展示的文物也必须保护,台北故宫和德国之间的谈判才重新展开。

首次提出在日本举办台北故宫展的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他于1960年首次以首相身份访问台湾,向蒋介石提出了这一请求。然而由于日本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既派遣军舰护送文物,又发表政府正式声明,赴日展出的计划就此搁浅。直到日本于2011年3月25日通过“海外美术品等公开促进法”,在第三条中规定“经文部科学大臣制定者,不得强制执行、假扣押及假处分”,符合了台湾要求的“文物免扣押”条件,日本展的协商才重新启动。2014年6月24日至9月1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展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拉开帷幕,其后又巡展至九州国立博物馆(同年10月7日-11月30日),“翠玉白菜”是那次展览的明星展品。根据日本美术年鉴社的报道,台北故宫日本展的参观人数(65.8万)在当年仅次于日本国立新美术馆举办的“奥赛美术馆展”,位居第二。

自2008年国民党马英九开始执政以来,两岸故宫亦开始了文化交流——故宫作为两岸共同的根的集中代表,被认为是改善两岸关系的最佳媒介。2009年秋,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借出37件文物给台北故宫,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11年春,台北故宫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半段与台北故宫拥有的后半段合体,传为佳话;2011年10月,台北故宫举办“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均提供文物;2013年,台北故宫举办“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位特展”,北京故宫借出的文物多达45件。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

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成为两岸文物交流的一段佳话。

2008年以来,台北故宫几乎每年都会和北京故宫合办故宫交流联展,已经成为台北故宫的年度重要活动。野岛刚指出,两岸故宫交流如此活跃,与两边故宫收藏品具有高度“互补性”不无关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文物免扣押”条款和台北故宫的正式称谓问题,台湾方面还没有向大陆出借过文物。

因此一直以来,中国大陆方面都对台北故宫文物的海外展览持有某种又羡慕又落寞的情绪。微信公众号“贾嘉”梳理国内报道发现,早在2018年7月,澎湃新闻就已经报道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颜真卿特展的消息。人民网也于2018年8月援引《收藏快报》的报道,发表《“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将赴日展出》。彼时,新闻的关注重点还是“如今越发复杂的局势,都令两岸间文物的交流成为奢望”。同样是在8月,《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号刊文《指南:没脾气,想看这4个中国书画展只能去日本》,其中也提到了《祭侄文稿》,除了标题流露出的遗憾语气外,并未对这一展览有任何微辞。

激起网友怒火的,到底是一场什么展览?

传统媒体就事论事地发布报道,没有引起丝毫波澜;而具有煽动性标题的网文,却能立时引爆网友的情绪。这不免让人怀疑,在展览即将开始之际,国内社交网络、部分新媒体和自媒体热炒《祭侄文稿》赴日展出的消息,是否有其合理根据。

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到底是一场什么展览?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东京国立博物馆内的展览海报

界面文化记者查阅东京国立博物馆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发现,此次特别展览围绕着中国书法的演变史展开。唐代三位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开创了楷体,其后颜真卿成为这一端庄优雅字体的集大成者,在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展览精选日本国内外的精美书画作品,展示了颜真卿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中国书法在日本的发展情况。展览共分为六个章节:书法的变迁、安史之乱前的唐代书法、唐代书法之颜真卿、唐代书法在日本的接受情况、颜真卿书法在宋代的影响、后世的影响。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由东京国立博物馆策划、举办的特别展览,中文互联网盛传的“台北故宫的名字在展览海报上都找不到”的说法并不确切:其一,展览主办方并不是台北故宫,其二,在特展相关网站的首页上,特别标注了《祭侄文稿》是来自台北故宫的馆藏。

根据官方公布的展品列表,此次特展一共展出177件书画作品,除了东京国立博物馆自己的馆藏外,还广泛向外部机构借展,共计有20家机构出借了文物,其中既有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三井纪念美术馆、奈良国立博物馆这样的重要博物馆,也有日本文化厅、宫内厅等政府机构,以及财团和大学博物馆。中国方面共有两家机构参与了此次特展,一个是台北故宫,还有一个是香港中文大学,各借出了四件文物。

从展品阵容来看,这是一场针对中国书法史进行全面梳理的特展。首次来到日本展出的《祭侄文稿》和《自叙帖》固然十分珍贵(特展网站的展览介绍中均特别标注了“日本初公开”的字样),但日本方面的收藏精美程度也足以令我们咋舌: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碑》(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苏轼《行书李白仙诗卷》(重要文化财产,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李公麟《五马图卷(部分)》(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值得一提的是,《五马图卷》已经消失了一个世纪,一直被怀疑毁于战火,却出人意料地被日本藏家无偿捐赠给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并出现在了此次特展上。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李公麟《五马图》在展览现场

展品规格如此之高、来源如此广泛的展览,很难想象馆方不会对此次借到的台北故宫藏品一视同仁,妥善对待。事实上,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官方网站上特别标注了特展禁止拍照的信息,《环球时报》所说的“无特别保护”也并不准确。

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亚洲部主任杨晓能在接受界面文化电话采访时表示,日本在中国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方面一直卓有成效,“他们(的研究)很细致扎实,每件作品都研究得非常透彻。他们的装裱、保护技术都不比我们差。日本历朝对中国书画传统都非常重视,从唐宋元时期开始从中国大量收藏书画,他们是有这个传统的。而且日本画最早也是学中国画的,然后慢慢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杨晓能指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水平最高的公立博物馆,日本天皇的收藏基本都放置于此,其策展过程非常精细,无论是展品的包装、运输还是保护条件都非常好。从展览内容来看,这也是一场内容扎实的研究性展览。

至于《祭侄文稿》等台北故宫文物的外借程序问题,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于14日晚间接受上海电视台《夜线约见》节目采访时表示,文物外借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关于外借限制,每个地区、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规定,有的是限制出境,有的是限制展期,“台北这次出借,应该是按照他们的限展期,据我所知(《祭侄文稿》)是十年前展出过。”

从《蒙娜丽莎》到《清明上河图》:把好东西借出去,是坏事吗?

关于文物外借,中国网友爱举的一个例子是像《蒙娜丽莎》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是不被允许外借的,因此中国也不应该将国宝借给国外。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二战后,《蒙娜丽莎》作为法国的文化大使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提升了法国的文化影响力。1962年,《蒙娜丽莎》抵达美国,当时,这幅法国国宝投保了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08亿美元),抵达纽约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将为期一个月的门票销售一空,在一周之内,大约吸引了25万参观者。1974年,《蒙娜丽莎》抵达东京,在当地掀起一股热潮,《蒙娜丽莎》被当做圣迹展示,参观者被单个放行,每人只能在画前驻足10秒钟。在前苏联,参观者同样趋之若鹜。虽然在1974年之后,《蒙娜丽莎》就再未离开过卢浮宫,然而当下的马克龙政府又开始考虑让这幅“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走出国门,展示法国软实力。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颜真卿《楷书自书告身帖》(局部),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杨晓能认为,盲目批评文物出借的态度并不可取,不过对珍贵文物出借持更谨慎的态度是正确的。根据他的了解,中国并无“XX年代以前的藏品不能外借出境”的具体规定,不过,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和2012年各印发了一次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目的是保护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编钟。“宋画没有说不让出境,而是非常慎重;然后一般的文物有规定,比如说国家规定文物展览一般有120件(套),其中一级品10%左右,如果超过标准要上报国务院审批,是这样的规定。文物展出一般对早期书画是比较慎重的,这是对的,慎重是应该的,但不能说就一概而论全部否决。”

在杨晓能看来,文物外借参展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弘扬中国文化之举,值得提倡。据他观察,就日本而言,中国文物相关展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极受民众欢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一年当中举办的中国展览数量达到一二十个是常见现象。然而最近几年随着中日关系趋于紧张,中国文物的相关展览越来越少。此次颜真卿特展,可以说是难得的、向日本民众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展览。“让别人欣赏你的东西有什么不好?不是老说要中国走出去嘛。人家主动要展你的东西你还说不好?是吧?保护文物,这是应该的,但另外一个角度,好东西借出去,也是好事。”

文物记载着一个国家的过去和文明特征。近年来《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热播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意到并喜欢上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痛惜战乱动荡年代对文化传统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愈发重视当下的文物保护和传承,这是好事。然而同样值得警惕的是,因保护文物的热切之心或其他民族主义情绪煽动起的文化本土主义心态。文化,从来不会因为故步自封而强大,倒是会因为盲目排外而日益边缘化。就此次颜真卿特展而言,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自己为何不策划组织出这样高规格、高水平的特展,让邻国的艺术爱好者们津津乐道?

《祭侄文稿》赴日参展争议: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 美术科普《蒙娜丽莎发现史》

[美]戴安娜·黑尔斯著,严忠志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凌利中认为,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辩证的关系,在中立的保护下还应提倡合理利用。关于网友担心的书画作品太过脆弱、“展一次伤一次”的问题,他表示,业界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但文物工作者都知道文物的寿命不止于此。“《平复帖》超过1000年了,也从故宫借到了上博;这次(上博)董其昌展览里,(有)和颜真卿《祭侄文稿》同时代的作品,唐摹本的《行囊帖》(王羲之)和天津(博物馆)的《寒切帖》(王羲之),都是唐代的。”

事实上,在日本和中国之间也有良好的藏品互借记录。同样是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庆祝中日外交正常化4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馆曾于2012年精选了200件文物赴日展出,甚至打破了“元代以前的书画、丝作品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惯常规定,出借了镇馆之宝、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亦有日本方面的藏品,日本所藏传为颜真卿所书的《楷书自书告身帖》亮相了十多天后撤回日本,马不停蹄地“投入”颜真卿特展。“馆际之间互通有无,我们上博也有借很多日本的文物,我们也借给日本。我也很希望台湾的《祭侄文稿》能够到上海博物馆来展出。”凌利中说。

相关文章

  • 水法流诗彩 山光发墨风——谈尚水法老师彩墨画意境之美[图文]
    水法流诗彩 山光发墨风——谈尚水法老师彩墨画意境之美[图文]

    尚水法尚水法,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受教于张仃、俞致贞、常沙娜、袁运甫、朱军山等诸多大师名家,绘画功底深厚扎实。毕业后在河南大学艺术系从事教育工作为教授、硕士生导师,导师组负责人,河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三十余年来,他为人师表,敬业尽职,为国家培育了大批艺术人才可谓桃李芬芳满天下。尚水法先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美协会员,河南中国书画家协会...

    179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浅谈戴玉保平安的说法[图文]
    浅谈戴玉保平安的说法[图文]

    配饰我们戴护身符,不但中国,外国也有这个习俗,西方人戴十字架也是保平安的。你问他为什么戴?保平安的,耶稣保佑他。是不是真的保佑?这个有问题。真的保佑,或者是假的保佑,都在自己,不在佛,也不在十字架。你要常常能够记住耶稣的教训,记住佛菩萨的教诲,他就真保佑你。你要是完全不懂得佛菩萨的教诲,你只是以这个来求他,这是迷信,这就靠不住,哪有这个道理?众生要这样的容易度的话,那佛大慈大悲,叫每个人戴个护...

    161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南开大学[图文]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南开大学[图文]

    一、校史沿革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1919年由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严范孙创办于天津,并首开北方私立高校男女同校之先河。1937年,天津沦陷,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三校回归,南开大学得以重建,张伯苓任校长。其实,南开大学的历史最早要从1904年算起。从1904至1905年,南开校名分别是私立中学堂、私立敬业...

    86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艺术品投资靠谱么[图文]
    艺术品投资靠谱么[图文]

    孔达达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3月20日结束的纽约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永乐龙泉大盘以53万美元成交(含佣金),合港币416.05万元,去除约30%的买方和卖方佣金以及各种费用后,卖家收益约为291万港币。拍卖刚刚结束便有消息传出,1996年,该瓷盘曾以134万港币拍出,并评论说很多藏品是远远跑不赢通胀的。此件藏品没有跑赢通胀的说法自然是危言耸听,根据国际货币组织(IMF)数据推算,1996年...

    180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张志庆艺术感悟之书道之思[图文]
    张志庆艺术感悟之书道之思[图文]

    张志庆,1971生,山东即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艺术硕士。曾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创研班助教,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国学教育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唯一合作办学大学---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沈门七子成员之一。书法的学习,想取得长期的进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过了中年以后。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识,...

    183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当代艺术是没有历史的艺术[图文]
    当代艺术是没有历史的艺术[图文]

    当代艺术是没有历史的艺术彭锋2014年8月3日,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系主任彭锋在北京汇丰商学院与我们分享《当代艺术的几种界定方法》。当代艺术是没有历史的艺术在国外它有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弄清楚:第一个叫后现代,是跟当代艺术特别像的,刚好接近当代艺术;然后是“后社会主义”,因为当时东欧、苏联解体,解体之后出现一批当代艺术,这个当代艺术跟后现代不太一样,所以叫后社会主义;还有就是中国...

    1423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孟云飞:造像——佛陀幻影中的审美折射[图文]
    孟云飞:造像——佛陀幻影中的审美折射[图文]

    公元265年,西晋政权建立,结束了长达80年的三国纷争,形成天下一统的大格局。但好景不长,西晋政权奢侈成风,统治黑暗,直接导致八王之乱。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又有五胡乱华的战事不断。终于在匈奴的强劲攻势下,于公元313年,洛阳倾覆,公元316年,长安陷落,西晋政权宣告结束。中原地区被匈奴所统治,战乱频仍。公元493年,一直静观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带领20万大军南下,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1925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影像批评:点石成金——谈苏文的《北京银矿》[图文]
    影像批评:点石成金——谈苏文的《北京银矿》[图文]

    苏文一定是一个好玩而且异常敏锐的老外,否则,他怎能将这么多杂乱无趣的“废片”折腾出一个如此宏大深远的文化主题来?今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他凭借这一组层次丰富的《北京银矿》一举摘得评委会大奖。毫无疑问,它的获奖原因主要在于其用信息量极其巨大的废弃照片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到2005年近20年的视觉历史文本,蕴含的文化体量之大,足以让其睥睨群雄。不过,它...

    14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涂鸦艺术是开启不同文化对话的一把钥匙[图文]
    涂鸦艺术是开启不同文化对话的一把钥匙[图文]

    涂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随后凭借其形式的不断创新和特有的社会吸引力,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行为,迅速扩展至世界各地。从最初涂鸦者的表达自我,到现今成为一项塑造城市形象的艺术行为,涂鸦构建了一个以特殊方式展示城市特色的视觉艺术体系。近年来,印度德里的城市管理者站在改善城市面貌、展示多元文化和拉动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在推广涂鸦艺术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实践,逐步探索出发展涂鸦艺术的“最大公约数”...

    157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临悟居士 张书玉作品欣赏[图文]
    临悟居士 张书玉作品欣赏[图文]

    张书玉,字青春、临悟,号中原鄙人、枝半山人、艺苑白丁、临悟居士。生于1940年2月,河南许昌人,现年七十四岁。少年习书,青年习画,中年习篆刻和砖刻。临书于名家碑帖墨迹,如晋二王、唐颜、柳、宋米芾父子、明董其昌、恩师启功。草书习临张旭、怀素、孙过庭、祝枝山,隶书习临《张迁碑》、《礼器碑》,篆书习临:锤鼎、吴大徽《说文》,徐三庚等,临诸家之所长,悟诸家之妙;临书有道,悟之无边,铸造自我。篆刻以秦汉为...

    11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青绿山水画卷 传承东方美学(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青绿山水画卷 传承东方美学(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局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中国画《飞瀑正拖千嶂雨》,作者石峰。二〇二三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服装设计“水天碧”长裙,总设计师楚艳。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艺术呈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展览“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好评,使青绿山水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

    15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艺先生“序•跋•书信”选萃之十三:《跋从军先生八仙图》[图文]
    刘艺先生“序•跋•书信”选萃之十三:《跋从军先生八仙图》[图文]

    杜甫《饮中八仙歌》脍炙人口,所记人物因豪饮而青史留名,尤以斗酒诗百篇及落纸如云烟最足称道。酒与诗文书画之关连由此可见。从军先生对老杜此诗感悟颇深,剖析甚详,有感而发,遂以泼辣笔法用浓墨重彩写成八幅。当像饮者跃然纸上,仙气十足,图后所作跋文,见解深刻,笔墨老到,连同卷首之《八仙歌》及图间文字表明,画家兼擅书法,笔底厚重,率真之意贯穿书画两方,此一巨制,尽显作者才华,诚可贵也。己丑新...

    968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印象派反传统吗[图文]
    印象派反传统吗[图文]

    王劼音 梅家坞之一 50×61cm 布面油画众所周知,印象派一词非印象派画家自己的创造,而是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两幅没有署名的画——一幅画日出,一幅画日落——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时得来的。这次参与1874年所组织的落选者作品展览的艺术家主要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和德加。当然,印象派画家也乐于接受这样一个时髦的名字。事实上,他们能聚在一起并非他们有多少共同之处...

    6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毛票悄然变身收藏品[图文]
    毛票悄然变身收藏品[图文]

    人民币随着商品价值不断提高,继分币从流通中“下岗”之后,1角、5角纸币的身影也正在从人们日常消费中淡出。由于毛票价值小、不易保存,一些小商小贩宁可“抹零”,也不愿意收1角纸币。然而在收藏爱好者眼中,正因为毛票日益稀少,它的收藏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消费者毛票仨月没花出“这两毛钱愣是在我钱包里躺了三个多月,要不是特意惦记着花,还不知道它们要跟我到什么时候呢。”8月中旬的一天,李先生从某超市买完东西...

    1235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浑厚典雅,俊美圆融:段俊平先生的匾额书法艺术[图文]
    浑厚典雅,俊美圆融:段俊平先生的匾额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书法表现艺术中,匾额书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中国古代可是说是“无处不匾”“无门不匾”,其中匾额书法中国建筑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历代大书法家题匾的书法作品也是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途径之一。可以说匾额书法是书法艺术最为常见的书法表现形式之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它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变迁,是中国...

    79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