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接受环球网专访 摄影:贺媛媛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一片四周空旷的场地上坐落着一家占地8亩的博物馆。走近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房屋状的“猫别墅”和摘录《道德经》文字——“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墙壁。这正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7月25日,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在馆内接受了环球网记者的专访。
从收藏到展览再到博物馆:让时代共享文物
“我们已经存在22年了,我们是5000个博物馆里唯一交企业所得税的。我们不依赖于企业生存,我们靠自身的能力。”谈及观复博物馆的成功经营,马未都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骄傲。
上世纪70年代,马未都开始收藏器物,90年代初,他的收藏已初具规模:陶瓷、玉器、古家具等藏品逾千件。最初,马未都将自己的藏品进行展览,不久便有观众对展览感兴趣,参观的人日渐增长,这启发了马未都:把展览固定下来,不就是一个博物馆吗?
1996年,马未都的博物馆正式成立,他给这座博物馆取名为“观复”——出自于《道德经》第16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复地看,喜欢和研究的成分就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而这正印证了马未都最开始做收藏的初心。
门票收入、服务收入、品牌输出,这三项收入是观复博物馆主要的资金来源。2005年,观复博物馆开始实行理事制度,这为博物馆的经营输入了新鲜的血液。2016年,观复博物馆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博物馆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其游客数量、文创产品销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博物馆的新业态:趋向于服务型的公众生活空间
一进入到观复博物馆内,传统回字形的展览形式就将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和门窗馆收进上下两层,一眼望不穿。
“现代博物馆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空间,更多的是要有一个消费文化的空间。有教育区、互动区、亲自区域。”把博物馆打造成一种集文化、生活为一体的空间,是马未都独特的博物馆理念。采访中,马未都透露,他正在筹划建设观复博物馆北京新馆,并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
在新馆的服务层面,马未都有着这样的设想:如果游客在博物馆里能够优雅地逛一整天,那么中午休息时,游客可以选择在馆内享受午餐。馆内将设置面积可观的休息空间供游客歇脚,游客可依自身情况选择按摩等服务。在馆内的其它放松空间内,游客目之所及,皆为展品或景观。
“我希望从观复博物馆开始改变博物馆业态。如果一个人一年来博物馆5到10次,那我一定是改变了博物馆的业态。未来博物馆可以是一个常来常往的地方。希望在未来,你作为主人,招待别人看博物馆,远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加高级、文明。”马未都多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希望改变博物馆业态的愿景:“有的时候,一个人喜欢咖啡馆,一辈子去多少趟都不知道,但是好像在他们家门口的博物馆,一辈子就进去一趟。我一定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博物馆的业态更加趋向于服务,能够让每个人在这里身心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流浪猫到“网红猫”:博物馆的文创IP——观复猫
观复博物馆引人注目的不仅有这里数以千计的藏品,还有一群性格各异的“观复猫”。很难想象猫与博物馆相结合,但是在观复博物馆内,两者相得益彰。
“观复猫”起初是马未都先生在观复博物馆里收留的流浪猫,如今已有三十余只。每只猫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花肥肥、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黑包包、金胖胖、 马都督……每到周末,很多游客一家子来看完展览,顺便逗逗观复猫,以此放松身心,马未都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里各得其乐。
“通过一只猫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马未都希望通过宠物猫,和更年轻的观众达成沟通的桥梁:在观复博物馆的观复商店中,以卡通观复猫为创意品牌的团扇、椅垫、马克杯、玻璃酒杯不计其数。除了通过观复猫衍生文创商品,观复博物馆还通过观复猫讲述文物和中国文化故事:《观复猫讲文物》《观复猫小学馆——云朵朵除妖记》《观复猫演义》等书籍便在“观复猫+文化”的模式依托下应运而生。
观复博物馆文创产品——观复猫团扇
让观复猫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者是马未都下一步的规划之一:“我希望把《观复猫演义》慢慢做丰满起来,做出动画片。如果我们的动画片有一天能够肩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能够让世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那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观复博物馆何去何从——马未都:将博物馆做成社会公物
马未都让时代共享文物,时代也给了马未都一个机会。目前,观复博物馆在北京、厦门、上海已有3馆,其中北京馆占地8亩,展馆面积为4000平方米,内设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门窗馆、博物馆商店、多功能馆及会员活动区域。
在专访中,马未都坦言正是因为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才可以让观复博物馆成为社会公物“希望未来一二百年,观复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博物馆,这需要大量文物的补充,我们将来会有这样的机制,让每个愿意为自己文化作出贡献的人,都留有自己的芳名。”不仅如此,马未都也曾多次向媒体公开表示希望悉数捐出自己所有的藏品:“我自己并不想留着我的收藏品,但是我愿意把博物馆的业态做好,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博物馆的与众不同:我的博物馆,你没来不能想象,你来了不能复述。”